•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转移要素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5 20:20:28 点击:

    摘 要;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实施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主要元素。本文结合欧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对“四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重视课程开发,同时满足学生的就业技能要求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对教学主体尤其是教师队伍的系统性培训及指导,提高教学技能;重视教学设计与实施环节的科学性、逻辑性、趣味性,提高知识转移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知识转移要素 教学效果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81-02

    依照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高等职业教育是部分学生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前的必要教育阶段,是学生掌握就业技能,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定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最新标准,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有别于本科、研究生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知识转移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是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主要元素,它们影响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兴趣,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影响学生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加强“四元素”研究,對于改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1]。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2]。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课程体系的建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因与岗位技能高度相关,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过程知识转移的第一要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学习内容的确定,形成的是国家标准、企业规范与企业培训、职业院校教育三位一体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结构相对稳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美国职业教育则由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制定技能标准和课程,具有严谨的课程开发程序和教育内容发展更新系统。结合我国行业企业发展实际与职业教育现状,在开发专业课程体系,确定相应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到从岗位技能要求出发,按照专业特征、该课程在专业设置中的比重、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相关知识,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

    1.1 实用性与前瞻性兼顾

    常态化的企业实践与企业调研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工作。职业院校教师必须经常深入企业一线,广泛开展岗位需求、岗位能力调查,既要了解当前职业岗位对毕业生技能的要求,保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物操作能力,掌握实用技能,也要了解行业、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对技能发展的要求,通过前瞻性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选择,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挖掘学习潜力,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技能延伸。

    1.2 稳定性与动态性兼顾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除了其相对稳定、由若干知识点连接形成的基本框架外,还应该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跟踪市场需求的最新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补充,不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3],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间的持续性、零距离对接,甚至能够满足学生顺利转岗或再就业的要求。

    1.3 趣味性与目的性兼顾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教育》一书中指出,学习不是抽象的,应该是有目的的,学习者从事感兴趣的、自己选择的学习项目,最能实现有目的地学习。这种有目的的学习点燃学生天生具有的自主探究有意义情景的愿望[4]。学生的兴趣决定其行为方向,是决定学习的主导力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只有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并反映学生的需求,才能为学生所认可,达到让学生“好学、乐学”的目的。

    2 教学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同为教学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学生是参与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师与学生的知识存量、知识结构以及师生之间的教育、心理等关系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效果。

    2.1 教师

    职业教育知识转移的有效性受制于教师的知识量和教育技能。

    教师的个人基础理论、教材知识、企业一线的前沿知识,参加学术研究、教研活动,以及从其它各类渠道获得的知识即是教师知识量的总和。每位教师知识量的多少决定了教师与学生间知识的势差,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向学生转移知识的数量与质量。从笔者走访的美国纽约MONMOUTH郡职业中心(MCCC)和生物技术高中(BTHS)两所著名的公立农业类职业学校和莫克郡社区学院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的情况看,具有工作场所必备的知识、一般性的行业知识和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是美国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其大部分职业教师都具有科研、与生产一线技术推广、教学双重身份。团队教学是增加势差的另外一种形式,教师团队的知识量是教师个体知识量的累加。德国“双元制”教育体质下,职业教学由专业教师、实践指导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完成,团队教学集团队各成员之所长,有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技能,大大提高了转移知识的效率与效果。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必须不断精进教学技能。在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要同时具备为学生开辟信息获取空间的能力;具备启发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独立、开放、创新的思维的能力;具备给学生提供适当帮助、支持,及时评价、反馈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充满自信。

    2.2 学生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作为以往学习的延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其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领悟与吸收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等都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受学习能力的影响,存在学习效率明显不足的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借鉴德国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美国职业教育学生一半时间学习基础课程,一半时间学习专业技能成功经验,可以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训练比例提高到50%以上。

    3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教学设计是指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而采取的策略,通常以问题的沟通为起点,以解决问题的实施计划或方案为终点[5]。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在师生之间的简单传递,而必须通过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活动而实现;建构的发生有赖于学习发生的物理和社会环境,理想的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构成[6]。教学设计堪称知识转移的“通道疏通传送机制”,只有适用的疏通传送机制,才能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教学实施是设计的后续阶段,是将教学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及教学管理等因素构成的整个教学过程的总和。

    3.1 教学设计目标

    教学设计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与规格,直接表达教学内容与教育目的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目标一定要坚持具体、明确,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一致,能够适当反映社会、行业、企业的进步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便于操作和评价的原则。

    3.2 教学设计情境化

    情境化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只有开展经常性的企业调研、企业实践与企业服务,不断获得最新企业资料与企业一线生产经验,才能为教学情境设计积累丰富素材。

    (1)基于本地企业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便于学生亲身体验的真实情境。如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7]。

    (2)由真实情境转化形成的问题情境。将真实情境变成学生不知道但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的问题,重视问题的设计意图、问题的呈现技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学习评价活动,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3)由典型案例衍生的模拟情境。通过精解客观真实的典型性案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训学生的社会化意识,启发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有上述情境可以通过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案例等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创设和表达,如:专家小组法、头脑风暴法、拼图法、辩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转移的智能工具。深入研究、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必备素质。

    3.3 教学过程中的协作与交流

    协作是学习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商榷、讨论和辩论。协作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交流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认知发展受限于“最近发展区”,即學习者个体在能力更高的同伴、成人或工具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行为区域。因此,构建学习共同体,使学习者的协作、交流成为可能,对于设计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通过协作学习每个学生在愿意并善于向共同体贡献自己的意见的同时,也能分享到其它成员的智慧。

    3.4 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评价

    教师除“教”外,还有协调、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的责任和义务,教师通过教学管理责任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和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职业院校教学过程评价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反馈教学主体信息、矫正教学主体行为方向、提高知识转移效率为目的,实行过程性评价和来自于学生、教师、企业等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评价。

    3.5 运用多样性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为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教具演示和产品展示,使学生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观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概念、原理和要点,掌握操作知识、程序和要领,是实现教学逻辑控制,提高知识转移效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2]教学内容[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71788.htm.

    [3]李新惠.两年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3):129.

    [4](美)理查德·阿兰兹.学会教学[M].丛立新,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38-339.

    [5]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8796641.html,2011-02-23.

    [6]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设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1997(3).

    [7]王强.浅析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技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71.

    推荐访问:浅析 过程中 要素 转移 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