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地方商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5 17:20:29 点击:

    摘 要:课程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本文从设置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搭建协同开放的实践平台、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地方商科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的相关策略,为地方商科院校更好地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商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双创”能力为目标,是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已成为当前地方商科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对提升地方商科院校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地方商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零散且不系统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开始融入地方商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学时与比重、开设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等。但也有一些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正规教育之外的一种业余教育,既无法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时,也无法完成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传授。总体上,地方商科院校尚未形成一套内容完善、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内容零散且不能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地方商科院校寥寥无几,创新创业课程没能得到普及。

    2.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教育新秩序和教育新生态,推动了教和学的深层次变革,高校教学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但地方商科院校由于受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限制,基本还是沿用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或通过课外活动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上过分安于现状,缺乏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意识。在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层次和全方位教学方法改革的地方商科院校也相对较少。虽说有些高校已开始实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但仍存在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分不能转换、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受到学时与学制双重限制等问题[1]。

    3.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普及程度不高,定位较为模糊,师资力量配置让位于其他专业课及公共课。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任课教师大多由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和经管类教学基础的教师兼职授课,教师人数有限且缺乏专职教师。二是创新创业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但部分任课教师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够,专业功底较为薄弱,难以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深入系统的教学。三是创新创业任课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缺乏[2],加之本来创新创业知识的有限,难免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捉襟见肘”。

    4.实践环节薄弱

    近年来,各地方院校纷纷开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但就现状而言,绝大多数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还停留在创新创业科技竞赛、创业模拟等形式上,缺乏与具体项目的结合[3]。只有极少数成绩优异、能力突出的学生才能进入“创新创业园”“创业科技园”和“企业孵化器”等基地,极个别院校甚至由于资金和校园空间的局限,暂时还未能建成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园等,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到创新创业的真实环境。由于创新创业实践机会缺乏,学生无法系统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方法,不能深刻体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的主动意识下降、潜能也不能被有效激发,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成效甚微。

    5.监督管理乏力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并非一蹴而就,难免会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有必要随时对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调控。大多数院校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需要配备好一定的师资、提供一定的教学场所即可,不需要实行过程监督。甚至还有些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始终持有应付心理,用“老瓶装新酒”的方法来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虽有极少数地方商科院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与结果,但主要采取设计出一个既没有权重、指标合理性也有待考究的评估体系,然后对其进行打分评估的方式,这种较为单一的定量评价方法主观性较大,不能全面反映其教学质量。

    二、提升地方商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的策略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明确要求[4]: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创新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以一体化为标准,建设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体验教育为重点,提高创业实践的实效性;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创业教育质量追踪评估和工作研究。这为提升地方商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指出了方向。

    1.设置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地方商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等于盲目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离校后就一定去创办企业或公司,它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商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致力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其课程设置应以为未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新创业一代输入“创新创业遗传代码”为基本价值目标,侧重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潜能的开发。因此,地方商科院校应基于这些价值目标,结合商科院校特色、专业学科特点,从知识普及、能力提升和实战训练三个层次,建立与学校底蕴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优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識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普及性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让全体学生掌握和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把握创新创业的一般性规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品德素质。在优化通识课程方面,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般性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基础必修课和人文素质选修课,如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与实践”“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创业”等课程。二是要在其他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三是要在学校非主流学科专业上渗入学校教育元素,例如法学专业可融入“法商结合”的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专业可打造商业文学教学特色等。这种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与地方商科院校特色相融合的通识教育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其创新创业

    信心。

    (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教育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的无缝衔接,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类别的特点,有差异化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意识,以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针对当前地方商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相脱节的现象,一是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如“企业创建”“运营新企业”“小企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创业营销”等课程。二是要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渗入创新创业理念与内容,实现“专业+创新创业”“专业+创新创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技能”,例如“经济学+创新创业技能”“行政管理+创新创业管理”等。三是要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学科前沿知识、产业行业最新发展和最新科研成果,分析行业发展前景、专业技术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多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内驱动力[5]。

    (3)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训课程

    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是面向特定创新创业潜质突出或具有强烈创新创业意愿与热情的学生所开展的系统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培训与实训,以帮助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得到全方位提升。完善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一是要开设仿真实训和公司实训课程。强化创业之星、ERP沙盘和BIZSIM企业竞争等软件模拟课程,借助仿真实训课程让学生模拟创业过程,初步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与步骤,通过公司实训课程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二是要重视创新创业专题活动课程。加强对“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科技競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营销策划大赛、模拟商战以及创新创业设计类竞赛等活动的重视程度,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能力得到升华。

    2.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新创业课程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单一的课堂式传授不能满足其教学需求,需要探索更为灵活多元的课程实施方式。一是要紧抓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建设。“互联网+”时代下,课程将变身为慕课,课本将变身为网络资源,校园教师将变身为翻转课堂,“互联网+教育”将变身为学校教育主体。地方商科院校要尝试打破传统课程学习方式的围墙,建立基于互联网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混合式课程模式,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高水平大学知名教授及创新创业领域专家学者的网络在线课程,不再让学生只是单一被动地接受本校师资所传授的知识,利用互联网享受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优秀课程与先进理论。二是要全面落实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制改革。设置“创新创业学分”,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完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选择和生涯规划空间,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延长保留学籍的年限;推动校际之间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此外,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精品课程、名师沙龙、校际交流、学科竞赛、拓展支持、双选认证和公益服务等制度和形式,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互融。

    3.打造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地方商科院校应坚持全员参与和专兼结合原则,加强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引入和管理工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6]。一是加强校内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教师研修班,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和课程轮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每年选送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或海外访学。二是组建高质量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知名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以及各行业专家任教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或担任创新创业导师,让亲身参与过创新创业的人走进校园、站上讲台,共同构建校内外融通、专兼职结合的创业导师团队。三是引导教师树立“互联网+”教育教学理念。为顺应“互联网+”发展历史潮流,还应提升任课教师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和熟练掌握网络课程设计、制作与操作的能力,以便在“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4.搭建协同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地方商科院校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好校内外各方资源,协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一是完善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和服务平台。设置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中心,负责全校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学科竞赛训练、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活动等;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孵化中心,免费为学生提供创业导师、创业培训、资产评估、科技项目申报等服务;推动创新创业试验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等平台建设,提供良好的校内实践场所。二是构建校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平台。学校应协调地方政府、企业、校友资源,合力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等校外平台[7],为学生提供政策引导、技术支持、专利申请、资金帮扶、咨询策划、共享服务空间、创新创业场地、项目顾问等多类创业服务,并通过企业冠名赞助、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引用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将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转化和孵化。三是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按照“互联网+”理念,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形成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5.建立科学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为切实提高地方商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必须全方位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一是在评价对象上,需要全面对课程本身、教师教学以及课程实施效果做出评价。例如,采取学生评教和聘请专家评价等形式,加强对教师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采用内部外部评价、长期短期评价相结合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提升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二是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估。除了采用传统的定量方法外,还应采取档案记录、学习日记、课程内容满意度调查等定性方法,及时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 全金峰,陶丽丽.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子,2016(1): 82.

    [2] 刘艳,林相友,逯家辉,孟庆繁,滕利荣.改革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6(7):84-86.

    [3] 王焰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 中国大学教学,2015 (4): 15-15.

    [4]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5] 张兄武, 徐根香. 探索分层递进式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6(9): 54-56.

    [6] 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 1-5.

    [7] 曹明.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20-20.

    [责任编辑:夏鲁惠]

    推荐访问:路径 教育课程 院校 提升 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