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大学生考研失利的内在原因研究及对策建议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5 16:35:28 点击:

    【摘要】考研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需求,在分析2007-2010年我校学生考研分数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等方法,对学生考研失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思想重视、行动准备与方法掌握等三方面的不足是导致失利的主要内在原因,尤其是数学、英语、以及跨校专业课得分处于明显劣势。同时,针对现实原因,提出了对策探索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考研;失利;原因;对策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考研已成为全国范围内应届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流向。以2007年为例,我国34%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加入考研浪潮,绝对人数71.4万,占当年研究生报考人数的55.8%。当年录取的应届毕业生人数22.9万,约占录取总数的63.3%左右①。根据以上数据计算,2007年有近50万的应届毕业生落榜,除去主动放弃参加统考的学生,被动落榜的数量仍然可观。

    在考研成为学生成长需求的重要背景下,北京工业大学在2007-2009年期间,每年约25%的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实际考取率(通过统考的人数与总毕业生之比,不含免试学生)约4%,每年落榜的人数占报考人数近80%。2010年的报考率达33%左右,实际考取率为6%,报考率与考取率均创历年新高。纵向上看,由于近年我校对考研学生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实际考取率有上升趋势。但从横向上与其他高校相比,我校在实际考取上尚存差距。近三年几所市属兄弟院校如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与首都医科大学的实际考取率在6%-13%②之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我校而言,从学生个体成长出发,尊重学生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其次,为高层次精英教育输送人才是我校向国内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迈进的重要基础;第三,本科生的考研质量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第四,考取率低,不但直接影响未录取学生的深造愿望,加大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还挫伤了低年级学生的深造信心,影响学风建设。

    因此,无论是从个体成长需要,还是从学校的整体发展出发,认真分析学生考研失利的原因,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合理规划、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输送能力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所述“考研失利”,是指参加全国统考,但未通过考研初试的情况,不包括报考但主动放弃统考的学生。所述“考取学生”与“未考取学生”,均是指本科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的本科毕业生。

    本文资料收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近年考研科目的分数的具体分析,原始资料分别来源于我校研招办、教务处与招就处所提供的2007-2010年北京工业大学的报考与录取情况、我校学生升学总体情况与我校学生免试情况。二是问卷调查,自制《考研情况调查问卷》两份,分别调查考取与未考取学生两个群体;涵盖理、工、经三类考生,两份问卷都包括四个模块:个人基本情况、考研态度、考研行动与对考研结果的评价。在全校14个学院抽样,其中抽取2007-2009级考取学生172名,男女比例为6:4,北京生源与外地生源比为7:3;抽取报考2009级与2010级研究生各100名未考取学生,男女比例为6:4,北京生源与外地生源比为8:2。三是个体访谈,共访谈理、工、经三类考生39人,其中未考取本校7人、未考取外校8人、考取本校10人、考取外校8人、缺考6人;访谈对象来源于数理学院、生命学院、计算机学院、建工学院与经管学院。

    三、原因分析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通过分析,我校学生考研失利的主要内因有三:思想上重视不够、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备考方法掌握不科学。

    (一)思想重视不够

    思想上的问题主要是考研目标不明确、缺乏坚持的毅力与克服困难的信心。

    1.目标缺失,动力不足

    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法快速达到彼岸。我校学生考研目标缺失,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考研意愿不高,2007-2009年我校学生的研究生报考率约为25%,同期的全国应届报考率在32-35%之间(2007年为34%,2008年与2009年的报考率是根据几个大省的应届生报考情况估计得出,分别约为35.6%、32%);被动考研占有一定比例,10%的失利学生选择考研是因为家长的期望与要求,考研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目标不明,24%的学生完全缺考或部分缺考,表明一些学生在就业与考研之间摇摆,对就业没有把握时才临时决定考研;考研压力小,与我校近年80%的北京生源相比,北京生源报考比例低(占70%)、失利比例高(占84%),表明生源结构弱化了我校学生的考研压力。

    2.毅力不够,后劲不足

    考研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我校失利学生对自身失利的前三大原因排序为:时间投入不够、不能坚持、目标不明确;考取学生对失利学生的原因排序为:不能坚持、目标不明确、时间投入不够。两类人群对考取学生成功的原因评价中,考取学生自我评价按重要性排序为:能坚持、考前调研、心态好;失利学生评价按重要性排序为:能坚持、准备早、考前调研。因此,有了目标以后,能否坚持就成为学生顺利考取与否的关键因素。

    3.信心不足,未战先屈

    学生心诚志坚,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考研。学生考研的信心,既受个人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好坏等经历的影响,也受以往校友考研经历的影响。在我校考研录取率低对个人考研影响程度的调查中,有近94.2%的失利学生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约74.3%的学生表示有“较大”的不利影响。这些学生因对自己能力与前途缺乏信心而倾向于放弃或更少的投入。这一结果表明,在考取率低与学生的考研自我效能感之间形成了非良性循环,需要学生培养足够的信心,去挑战自我与环境。另外,对报考外校的失利学生的访谈中,信心不足尤其突出,8名失利学生均认为自己所处学校不如大多数竞争对手所在学校社会知名度高,尤其是对报考清华、北大与人大等知名大学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竞争对手强大,录取分数高,未战却屈己之兵。实际上,近年这三所学校的理学与工学的自划线均在300-310分,2010年清华的工学自划线为330分,没有学生预想中的那么难。这与后面提到的学生是否掌握对目标高校的调研方法影响考研胜算息息相关。

    (二)准备不充分

    考研准备上的问题主要是对考试难度的心理准备不足、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基础课准备不充分。

    1.心理准备不足

    在问卷调查与学生访谈中,学生均认为研究生入学考试难度大于学校期末考试,但在考前从心理上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学生只占67%。以英语为例,即使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研的时候也未必能及格。事实上,近三年考取的学生中有64%的学生已通过六级,且全部通过四级,但考取学生这三年的英语平均分均低于60分,其中08年最高,为57分;09年最低,为50分。另外,失利学生的跨考比例之高也是心理准备不足的一个突出表现,近几年,在我校失利学生中,其中英语六级通过率为53%,四级通过率为35%,另有12%的学生未通过四级,但失利学生的跨考(跨校或跨专业)比例达55%,高于考取学生的跨考比例28%。而近年数据显示,我校学生跨考的风险比报考本校高5%以上。

    2.时间利用度不高

    顺利考取的学生的备考相对较为充分,81%的学生备考时间在半年以上。失利学生中,约79%在大四前已有考研的想法,约12%的学生在大二前即决定考研。这说明我校学生尽管在考研决策的时间点上并不落后,但从学生对考研失利原因的自我评价上分析,75%的学生认为自己尽管很早就有考研的想法,但真正投入时间与精力去备考却在实际报考前后,也就是考研前的3-4个月,投入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学生只占25%。

    3.数学与英语是二大短板

    数学和英语是我校学生考研的两大短板。从单科分数线上看,各科低于单科分数线的情况是:业务课一约75%、英语约50%、政治约20%、业务课二约4%。可见我校考研失利学生在数学与英语这二科上尚有较大的努力空间。

    从近三年报考本校的失利学生的分数看,其各门功课的平均分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以目前的平均分看,每科需要至少上浮15分才有可能达到近年国家划定的录取线。考取学生与失利学生的分数差距从大到小排序为:业务课一(大部分学生考的是数学)45.1分、业务课二34.8分、英语11.8分、政治9.8分。

    4.跨校报考,专业课是难点

    问卷调查显示,97%以上的学生认为报考外校的最大难点是专业课信息不足。在访谈16例报考外校的学生中,8例未考取学生中有7例主要失误在专业课,分数均在70分左右(150分制);在访谈考取的8例学生中,5例学生的专业课在110分以上,7例学生的数学在90分以上,但他们均反映花费在专业课上的时间与精力比较大。从以上数据也可看出,要考取外校研究生,我校学生在专业课上要加大投入力度,而且目标设定在100分以上较为稳妥。

    (三)备考方法不科学

    牵牛要牵牛鼻子。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也做了大量准备,但如果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必要的题型分析、高校调研、复习方法与应试技巧,考研还是不一定能成功。

    1.不注重题型分析

    每门考研课程的题型、内容、重点与考试技巧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色,学生需要对比历年真题进行认真分析。例如数学,从出题难度看,工科类的高等数学相对难,概率论题相对简单;经济类的高等数学题相对简单,概率论题相对复杂,且更抽象。经济类的学生复习概率论的时候,就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公式运用,必须把重点放在多做抽象性、综合性的题上。在访谈中了解到,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有针对性地分析考题特点的重要性,对复习虽然抓得很紧,但分析的意识与能力不强,导致事倍功半。

    2.对目标高校的调研不充分

    一些学生喜欢埋头苦干,简单地认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忽视确切的信息、情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专业科目,一些学校的出题有固定的规律可循,有些高校还为考生提供历年考卷;参考书有的质量很高,有的价值不大,而学生的时间、经验有限,等回过头再发现哪些书质量不高为时已晚;每个学校的具体要求(包括报名条件、考试课程、考试教材、考试内容、录取分数、录取程序、报录比例)各不相同,不做好调研就无法确定努力方向。在失利学生中,尤其是报考外校的学生中,深入了解目标高校相关情况的学生不到40%,能及时获取专业课信息的学生不足30%。信息充分与否必定影响考研的成败。

    3.参考书与培训班多,选择迷乱

    有的学生沿用高考的做法,陷入题海。问卷调查发现,在失利学生中,每科拥有4本以上参考书的学生占52%,访谈15例未考取学生也发现,8例学生在选择参考书时感觉很迷乱,而且感觉参考书一多,不知从何下手,考前看不完,压力很大。而实际上,学生在吃透教材后,如能反复做1-2本高质量、代表性强的参考书或全真试题,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检验自己的分析能力与运用能力,查找不足和缺点,效果会很好。关于培训班,我校学生约62%的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但选择时缺乏针对性,参加政治培训班的比例明显高于数学与英语,这与前述数学与英语出现明显短板,不重视这两科的后续学习有相关之处。

    4.不注重考试拿分技巧

    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与复习均不错,但考研分数不理想,主要原因还是不注重考试拿分技巧。例如,数学选择题是一个一个知识点地考,相对容易,是拿分的地方,基础好的话,把选择题做好了,及格分就容易拿到了。又如英语题型,阅读理解题分值大,学生在需要加大词汇量的基础上,专门总结阅读理解题的出题和答题技巧,抓住阅读理解,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英语考试的大局。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以上从思想重视程度、备考充分性与方法掌握与否三方面描述了我校考研失利学生的几个重要原因。数据表明,失利学生在目标、动力、心理、行动、方法与技巧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考研是个系统工程,多个环节构成了考研的全过程。因此,无论是考前的定向、定位、定点与定心,即“四定”,还是备考方案的制定与执行,如有环节出现闪失,都可能导致考研的整体失败。

    对于立志考研的学生来说,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注意:1.提高认识,要清楚地意识到大学与高中的不同,大学更多地是强调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目标的确定、时间的安排、性格的培养等方面更多地要依靠内因起作用。2.明确目标,根据自身的实力与对专业信息的掌握来确定自己的报考院校和专业。3.夯实基础,在课程学习中要按考研标准做好英语、数学与政治等基础课的考试准备。4.掌握方法,有针对性地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并记录有关学习、调研与考试的方法与技巧,做到持之以恒。

    诚然,学生考研成功与否主要是内因起作用,但好的外部环境将成为考研成功的重要转化条件。因此,除从学生内因角度探索考研失利的原因外,还应该用系统的观点,探索处于整个系统中的学校、学院与学生三方如何有效联动。例如,学校层面,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有:一是明确与我校211市属重点大学层次相当的考研目标;二是确立适度的舆论宣传与基础课的后续教育的支持力度;三是在教学中如何适度引导学生扎实基础;四是如何为考研学生提供适当的硬件服务。学院层面需要探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定位,引导分流,实行分类指导;二是如何引入职业规划理念,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环境探索,做出理性决策;三是如何组建考研指导团队,为考研学生在定向、定位、定点、定心,以及备考全过程中上给予指点;四是如何建立相应的考研对接高校基地,为有志报考外校的学生提前了解专业课的教学与考试重点,了解目标高校的竞争状况、人才培养目标等创造条件。

    注释:

    ①国家教育部2008年年鉴.

    ②数据来源于相关院校就业中心.

    本文为2010年度就业项目“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成功考研研究”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廖满媛,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

    张彦军,北京工业大学招就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张革,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李庆丰,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推荐访问:失利 内在 对策 考研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