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国外“读者意识”研究回顾与展望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5 14:35:27 点击:

    摘 要: “读者意识”指写作者为实现写作的交际目标而在写作过程中设定读者对象并设法与读者建立和维持畅通交际关系的意识。本文在回顾近三十年来国外“读者意识”研究的基础上,评述其在理论取向、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及主要局限。最后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尤其强调了中国情境下开展“读者意识”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 读者意识 研究回顾 研究展望

    1.引言

    读者意识指写作者为实现写作的交际目标而在写作过程中设定读者对象并设法与读者建立和维持畅通交际关系的意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关注读者意识对作者写作的影响,强调读者意识在写作理论和教学研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本文主要从读者意识的内涵及研究历程方面回顾了国外对读者意识的研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在中国情境下开展读者意识研究,为读者意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读者意识的内涵

    写作是意义的构建,读者意识是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为构建意义而考虑的重要因素[2]。“audience awareness”被译为“读者意识”,指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根据读者的兴趣、信念、态度等恰当表述自己的观点以期获得读者的认同,实现写作的交际目标。近三十年来,读者意识一直被视为影响写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各领域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虽然学者们对于读者意识的内涵尚未达成一致,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定义中所包含的“角色”、“认同”、“互动”、“建构”及“分析”等关键词揭示出读者意识是一种个体心理概念化和社会化的方式,具有动态变化、互动关联和情境塑造等特点。

    根据定义反映的主要内容,读者意识的分析方法大致分为三类:(1)分析读者的方法[3];(2)创造读者的方法[4];(3)分析与创造读者相结合的方法[5]。分析读者的方法源自亚里士多德时期,指写作者通过考虑真实读者的态度、信念、期望等问题进行写作,以期与读者产生共鸣。以创造读者作为分析方法的学者强调写作者的想象能力,注重根据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内容为读者设定角色。分析与创造读者相结合的方法认为写作者既要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类型和内容创造所需要的读者形象,又要擅于应对真实读者的态度和观点。因此,写作者和读者在写作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不可或缺。

    3.读者意识研究的主题

    读者意识研究话题繁多,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但归纳起来,研究者关注的主要是读者意识的作用研究、影响读者意识的因素研究、提高读者意识方法的效度研究及读者与写作者的关系研究等四大主题。

    3.1读者意识的作用研究

    自读者意识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始,国外研究学者对读者意识的作用研究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一方面,一些学者从读者类型角度探讨了读者意识的作用。Cohen & Riel(1989)通过对比学生对于同一主题、不同读者类型的写作文本发现,相对于以教师为读者的文本,以同伴为读者的文本质量明显更好[6]。该研究从侧面反映了不同写作环境下读者意识的作用不同。Johns(1993)探究了真实读者对议论文写作的影响。他指出,尽管在写作过程中,写作者有时候需要构造假想的读者进行有效创作,但鉴于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学生能够应对不同情境的交流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创建真实读者进行写作,认真考虑他们的价值观、兴趣等需求,可以更好地实现交际目标。因此,Johns强调教师在写作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应该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寻求真实读者的需要,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另一方面,读者意识对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作用研究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写作是一个过程,而读者意识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Midgette et al.(2008)通过探究读者意识对写作修改阶段的作用指出,引导学生建立读者意识目标有助于修改文本内容,从而提高写作质量[7]。

    3.2影响读者意识的因素研究

    鉴于读者意识会受到个体差异、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研究学者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就个人因素而言,写作者的年龄会影响读者意识,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培养读者意识;写作者已有的范式知识、工作记忆能力会影响写作者的读者意识[8]。就社会因素而言,写作者读者意识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9];非本族语英语学习者读者意识的增强更加复杂。除此之外,写作目的和写作策略、教师和学生反馈也是影响读者意识的重要因素[10][11]。由此可见,影响读者意识的因素涉及学生自身、教师引导、同伴反馈、家庭教育、学校环境及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体现了读者意识动态发展的特点。

    3.3提高讀者意识方法的效度研究

    近年来,国外学者逐渐将目光转向了提高读者意识方法的效度研究。研究表明,读者意识对于提高写作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增强写作者的读者意识是一个关键问题。Schriver(1992)探究了使用阅读器协议提高读者意识方法的有效性[12]。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可以使写作者有效地从读者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Chen & Brown(2012)指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方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写作者的读者意识[13]。另外,修辞分析方法、基于语料库的学习方法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成为增强写作者读者意识的新方法。

    3.4读者与写作者的关系研究

    三十多年来,读者意识一直被视为影响写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Ryder et al.认为,写作类型可以分为一维、二维、三维写作,不同类型的写作表明了写作者与读者不同的关系。Hyland从写作者身份的角度探讨了读者与写作者的关系指出,写作是一项社会行为,每一个出色的文本都表现出写作者与读者互动的能力。因此,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需要通过写作策略将这种能力展现出来,从而获得读者的认可。

    4.读者意识研究的特点及不足

    纵观近三十年国外有关读者意识的研究,无论是理论取向、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体现了读者意识研究的特点,还显现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不足,为读者意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4.1读者意识研究的特点

    首先,随着认知心理学、话语分析等领域的迅速发展,各领域研究学者各抒己见,对读者意识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传统修辞理论指出,写作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行为。写作者应将读者视为文本的接受者,认真分析读者的兴趣、信念等特点,尽可能地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认知理论强调,写作是写作者有效向读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因此,写作者应将读者视为知识的需求者,寻找有效的方式使读者内化自己传达的信息。社会互动理论认为,写作是一项交际活动,写作者和读者都是这项交际任务的构建者和参与者。因此,写作者应将读者视为意义的协商者,学会从读者角度考虑问题,与读者共同完成写作任务。由此可见,不同理论模型的构建反映了读者意识研究的多元化趋势。

    其次,读者意识研究涉及读者意识与写作者的关系、读者意识的作用、读者意识的影响因素及提高读者意识方法的效度研究等内容,研究主题广泛且具有代表性,充分体现了读者意识研究领域的特点,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根据研究方法分类标准,对于读者意识的研究又可分为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据统计,有关读者意识的非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后期,主要涉及读者意识与写作者之间的关系研究。21世纪以来,对于读者意识的作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不仅验证了前人理论的可操作性,而且为增强写作者的读者意识提供了可行策略。

    4.2读者意识研究的主要局限

    第一,读者意识的分析方法不统一。有些学者倾向于使用分析读者的方法,认为写作者要充分考虑读者的信念、态度等问题,忽视了写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有的研究则过于强调写作者的立场,认为写作者需要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创造读者的形象。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片面,不利于写作质量的提高。写作者的读者意识应为这两者结合的产物,既要注重考虑读者的兴趣和信念,又要兼顾写作者自身的立场和评价,以期获得读者的共鸣。

    第二,读者意识的研究主题不够深入。一方面,尽管读者意识的研究已涉及读者意识的作用,但大多数研究针对的是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对于英语为二语的学习者的研究较少,因此不能将读者意识的作用直接迁移,加之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都选择议论文探究读者意识的作用,对于其他类型的文本涉及较少,难以对读者意识形成系统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于读者意识的影响因素研究还很薄弱,没有充分挖掘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因素对写作者读者意识的影响,更没有证据充分解释出现读者意识强弱现象的原因。

    第三,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读者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涉及个人、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大多数现有研究仅从单一理论出发论证读者意识对写作的影响。鉴于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局限性,仅依靠单一理论难以使人信服,也无法全面解答读者意识的相关问题。就研究方法而言,研究者过于依赖访谈、测试、问卷等研究工具,忽视了写作者的写作过程研究,使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受到质疑。

    5.读者意识研究展望

    写作是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写作者和读者通过互动共同完成的交际活动。尽管国外对读者意识的研究不断丰富发展,国内研究还很匮乏,需要各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通力合作,促进读者意识研究取得进步。

    5.1加强读者意识的理论研究

    由于国外研究学者对读者意识的内涵理解不尽相同,加之读者意识动态变化、情境塑造的特性,读者意识的研究进展缓慢。随着认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研究学者可以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对读者意识的影响,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巩固和拓展读者意识研究的理论。

    5.2深化读者意识的研究主题

    现有研究表明,读者意识的研究主题广泛,但还不够深入,鲜有研究对读者意识的分析方法和影响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也很少有学者能够令人满意地揭示写作者读者意识的认知与互动关系。针对读者意识现有的研究主题,今后应深入调查各类学校学生读者意识的状况,探究导致目前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增强读者意识。另外,国内研究学者应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环境,探讨传统文化、外语教学改革、高风险考试、学校组织环境等因素对写作者读者意识发展的影响,丰富和深化读者意识研究的主题。

    5.3丰富读者意识的研究方法

    读者意识研究问题涉及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因此,研究学者应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使用多种理论进行深入剖析。针对研究方法单一的弊端,国内外学者应在发展定量研究优势的同时,适当开展探究写作者写作过程的定性研究,并且研发有效测量工具以增强研究发现的效度和信度。除此之外,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研究学者也可以研发基于这些新领域的研究方法,为读者意识研究提供新思路。

    6.结语

    写作是构建意义的过程,读者是与写作者共同构建意义的参与者。因此,作者的读者意识是影响写作质量的重要因素。近三十年来,围绕读者意识的作用研究、读者意识的影响因素研究、提高读者意识方法的效度研究及读者与写作者的关系研究四大主题,国外读者意识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反映出了读者意识分析方法不统一、研究主题不够深入、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不足等问题。

    与国外读者意识研究相比,中国读者意识研究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中国研究学者缺乏本土问题意识,对于社会实际问题关切不够。其次,不少数国内研究学者对于读者意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创新不足,难以在国际学术界发出独立的声音。最后,虽然语用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都对读者意识进行了探讨,但是国内研究学者仍未打破学科界限,难以将其融会贯通。因此,针对上述問题,中国读者意识研究者应密切关注国外读者意识研究发展情况,擅于发现其优势和不足,将国外读者意识理论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加强学科间的对话与合作,构建切实可行的读者意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推动读者意识研究的发展。

    參考文献:

    [1]Johns, A. M. Written argumentation for real audiences: suggestions for teacher research and classroom practice [J].TESOL Quarterly, 1993,27(1):75-90.

    [2]Langer, J. A. Reading, writing, and understanding: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J]. Written Communication, 1986,3(2):219-267.

    [3]Hyland, K. Persuasion and context: 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metadiscours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30:437-455.

    [4]Ede, L. S. On audience and composition [J].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1979,30(1):291-295.

    [5]Rubin, D. L. Social cognition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J]. Written Communication, 1984,1(2):211-245.

    [6]Cohen, M& Riel, M. The effect of distant audiences on students’ writing [J]. American EducationalResearch Journal, 1989,26(2):143-159.

    [7]Midgette, E,Haria, P, &MacArthur, C. The effects of content and audience awareness goals for revision on the persuasive essays of fifth- and eighth-grade students[J]. Springer, 2008,21:131-151.

    [8]Bangeni, B. An exploration of the impact of students’ prior gee knowledge on their constructions of “audience” in a Marketing course at postgraduate level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13,32:248-257.

    [9]Vitae, H.M. Effect of teacher modeling and feedback on EFL students’peer review skills in peer review training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16,31:43-57.

    [10]Chang, C. Y. Teacher modeling on EFL reviewers’ audience-aware feedback and affectivity in L2 peer review [J]. Assessing Writing, 2015,25:2-21.

    [11]Diab, N. M. A comparison of peer, teacher and self-feedback on the reduction of language errors in student essays [J]. System, 2016,57:55-65.

    [12]Schriver, K. A. Teaching writers to anticipate readers’ needs [J]. Written Communication, 1992,9(2):179-208.

    [13]Chen, J. C. & Brown, K. L.The effects of authentic audience o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ESL) writers: a task-based, computer-mediated approach [J].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2,25(5):435-454.

    推荐访问:展望 回顾 意识 读者 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