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理性思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5 14:30:28 点击:

    摘要: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创新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从理论层面和整体的角度来剖析改革与创新的意义和各因素及其关系,从哲学思想观、职业教育教学主体间关系特点、宏观机制、理论基础、内涵解析、制约因素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创新

    作者简介:赵京丹(1973-),女,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育技术方向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20-0033-03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职业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以及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申报、建设和影响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和创新的意识大大增强,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缓慢、教学名师少,学生厌学的情况仍然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依据的是经过审定的符合规定和要求的教材,使用的是教材本身所提供的或者自己设计的课件,在实训过程中也贯彻了讲练结合的原则,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从微观层面上来讲,教师缺乏课程思维,从体制到实践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师团队,教师单兵作战,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认识缺乏深刻的思考,实践性教学模式多是简单移植,方法单一刻板。教学方法无法发挥整体和聚合的优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哲学思想认识

    从哲学角度看,方法、手段就是置于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实现目的的工具和运用工具的活动方式或操作方式、方法等。

    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教学主体和客体,以及对其关系的分析。现代教育倡导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教师身份角色的改变,从知识的权威到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的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过去的主体与客体,而是双主体,是一种主体间关系。职业教育教学的主体间关系既具有一体性又具有复杂性,体现在教学以师生主体间交往的角色存在关系的多样性复合,“老师——学生”“专家——新手”“师傅——徒弟”等。学生是学生、员工、徒弟的复合体,教师是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师傅的复合体。其次是教师、学生角色的动态转换性,“教师——专家——师傅”、“学生——新手——员工”。在这里,教师角色不仅需要转换,而且是一个广泛参与(老师、专家、师傅)、密切合作的教师团队,也只有这样的团队才能实现教师角色的顺利转换,单兵作战,显然无法有效建构主体间关系。

    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与工作任务构成一种主客体关系。教师对工作任务的作用就是要完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项目化、任务化、模块化序列及其层级的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显然需要教师的课程思维,学生对工作任务的作用就是在项目化、任务化、模块化的工作引领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获得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里的客体是职业世界中的工作任务,它不仅构成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内容。对工作任务的了解和认识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基础。对象性活动就是实践性教学。

    教学方法本身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这一点在过去并未得到深刻的揭示,教学方法在有关论文和文献中归纳总结林林总总已多达百种,为教学方法的客观性提供了选择的依据,但同时也具有主观性,因为,方法是人用的方法也是用在人身上的方法。对方法的析取、选择和使用以人的意识存在和意识能力为条件,而且教学方法在针对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教育对象乃至在相同的情境和相同的对象的每一次实施过程中还具有生成和创生的特点。前述方法多是从学校本位、学科本位、传统课堂本位或者基础教育层面进行构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必须要突破从学校本位、学科本位、传统课堂本位或者基础教育层面进行构建的模式,富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形成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在对方法及手段的定义中,“目的”对教学活动而言就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分解和细化而成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围绕教学目标建立在方法与手段统一基础上的。教师如果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角色转换时方法和手段不能体现出教育教学目标的衔接和教学内容的迁移,那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这都要求教师对课程开发深度参与,历经课程设计到实施的深切体验,才能加深对教学方法手段的认识并为教学方法的创生提供可能性,否则也只能是简单的移植。

    “一切中介”也指教学资源,主要是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以及其他培训场所和教育环境。主体间互动空间的转换性,“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校内仿真实验实训机构——真实工作现场”,这些既规定了教学方法应用所凭借的物理情境,也规定了教学方法应用所凭借的心理情境。但对教学资源的使用牵扯到教学所耗费的成本和支出,在最小程度下,教师倾向于选择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即便是这样的课堂配备有投影、计算机设备也无法提供学生角色转换的心理场,真实不仅指物理设备的真实,更指氛围的真实,空间不能转换,再好的教学方法手段也只能是局部范围的修补,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隐含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创新中的是教育价值,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古代学徒制下教师教的方法以言传和身教为主要形式,学生以模仿和实践为主要形式,演化到近代出现专门学校,以学校为本位,教师讲解,对学生进行训练,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发展到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下以学校为本位、以企业为本位,合作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学生技能的获得以直接经验转向间接经验,以实践知识、隐性知识转向理论知识、显性知识为主,乃至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研究范式破除技术是科学理论应用的这一假设,确立技术知识在职业教育中的独立性地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更高程度上又寻求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学校情境与工作情境之间的平衡与融合。如果企业仅仅是参与、协助或旁观的角色,而不是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之一,那职业教育永远也摆脱不了二流教育的阴影。

    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动因

    (一)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范式转换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创新是伴随着职业教育课程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当代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建构而日益受到重视的。

    当今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范式是实践导向的技术学范式,是对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理论范式的反动和解构,从哲学和心理学两个层面的分析明确提出了技术独立性的确立对于职业教育课程知识观的转变和职业教育课程回归其本真的基石。

    职业能力理论和学习论为当代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当代职业教育教学论正在通过对职业能力内涵的解析和职业能力结构的划分以及学习论中的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理论、网状结构的经验学习理论和企业中新的学习形式等的分析,结合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中的学习动机激发理论、范例教学理论和项目教学理论的统整来构建。

    (二)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始重视

    职业教育师资是关乎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些年,职业教育一直在提倡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仅仅指学校在编教师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且指个人意义上的教师,离开了团队协作教育质量是无法得到真正提高的。职业教育教师团队的理想构成是由双师型教师、实训教师、外聘技术工人、实训中心管理教师、辅导员组成,未来还要有专业的心理教师、校外专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等的参与,而且它的发展方向是教育共同体,也是一个教育团队,同时作为一个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团队,还应包括课程专家、学生和家长代表。这样的团队无论从建立机制还是培训机制上都需要深入研究,目前尚属空白。

    职业教育是以学生导向的工作体系,只有当工作分析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不再是企业自身的行为而与学校无关,也不再是学校一厢情愿、独自去苦苦探索的时候,职业教育一线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成为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把视角转移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本质、教学主客体关系、课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模式、课堂管理、教学艺术、教学评价、活动教学、教学实验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课程本质、课程基础、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实验、课程评价、课程发展到课程改革,也只有每个人具有一定或相当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才能为团队建设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和优化既是建立在个人长期摸索也是建立在共同探讨基础之上的,共同探讨的机制必须采用某种形式确立下来,比如:校校/校企联合现场教学观摩、校校/校企联合教学比赛、校校/校企联合公开课、校校/校企联合挂职锻炼、校校/校企联合教师培训、校校/教研室组织校企联合集体备课评课、校校/校企联合教育科研制度等等。

    当前,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途径除了参加培训,就是能让教师参与严格意义上的课程开发。课程的开发历来是专家才能做得事情,教师似乎能做得只有在所谓课堂实施层面的改造,在一个边界封闭、范围有限的领域,人的思维和意识趋于僵化,改革谈何容易。只有让教师深切体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才能具有课程的思维和意识,这样才能在更为广阔和深远的层面来考虑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同时教师培训模式转向在整个课程模式和目标统领之下的,由不同领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以及社会学、文化学等所指导的既符合教师在确定角色下的以其对教学活动的独特理解来建构教学方法,又符合学生在确定角色和情境下进行学习的心理的培训模式。

    三、制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的因素

    当代职业教育的体制要从设计模式转向内生模式,而教学方法更需要革命性的变革。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实践性教学所依托的课程类型就是活动课程,但活动课程的大多数教学方法来自于国外的移植,教师对这些教学方法产生的背景及适用的条件缺乏深切体验与理解,为方法而方法。实践性教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对传统的课程体制提出了挑战,实践性教学需要的不是企业的参与,而是校企的合作,是共同体,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完全不同的。

    教学理论长期以来对实践性教学尤其在实训中心及工作现场探索的忽视,缺乏对在这些空间、区域、情境中学生个人经验、隐性知识获得的深入研究,对这些知识形成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并未在完全意义上建立起来,教师也很少能深入参与,即使有所涉及,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学校)设计的,企业环境的学习化教学设计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有限。真实现场环境中的学习到底是什么,无从得知。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些领域明显存在不适应。所以职业教育课程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当代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教师的普及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要在对教师角色的动态转换、学生角色的动态转换、互动空间的转换中寻求突破。撇开教师和学生单纯就方法论方法,是不能见到效果的。职业教育强调双师型教师和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测试,但双师资格不意味着教师两种能力结构的必然完美结合,进而教学水平会迅速提高,对学生的相关测试也不意味着经过测试后学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工作方法,更何况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测试也并没有真正有效科学的普及和实施。所以更必须把人与方法、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去认识,去研究,去改革,这样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才会有新的突破。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认识不能离开教学主客体关系空谈。

    过去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创新的内涵的认识基本上是三个层次,从高到低依次是(1)发现新的教学原则,或者检验并发展过去的教学原则,(2)综合并创新教学模式,(3)提高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技能。具体操作在宏观上将整个教学设计纳入到课程整体,教学方法与手段看成是教学技术,并由媒体技术进入系统技术阶段。在中观上将一堂课,一个具体的单元课程设计中,综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微观上即在特定的情境中且与教学策略关联的,为完成某一具体知识、能力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订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措施,或者是某种单项教学技能的提高,比如移情训练、尊重训练、清晰具体表达训练等等。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的转变上,在某些可以量化测量的指标上可以检测、对比,乃至由此建立一套评价标准和体系。基本上都是以传统课堂为背景,凭借教师自己个人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当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范畴,也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每个层次上的改革与创新都是教师结合成团队,学生结合以小组等形式,教师团队结合学生团队来开展。并且是在“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校内仿真实验实训机构——真实工作现场”背景中来创生,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揭示了教学方法手段的许多特性,诸如:对象性、双向性、转换性、目的性、发展性、整体性,还有耦合性、结构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教学方法手段的认识,并且在教学方法、手段研究宏观领域,已经整合了教学评价。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与传统的方法有极大的不同。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创新研究是探讨在现代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理论指导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问题,职业教育教法改革实验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的时候,迫切需要解决的恰恰是课程、师资、教材、实习基地、教学技术装备等的一系列“硬件”问题。这也是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同样问题。可以说教师课程教学理论素养制约着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成了学生对老师、社会对学校评价关注最多的方面之一。

    职业教育教学和课程理论自主自为建设的时间虽然不长,随着职业教育工作者学习教学和课程理论自觉性的增强和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实验的拓展,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和投入日益加大,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必将进一步深入,理论的研究成果必将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

    [2]杨文明等.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5]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6]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2007年11月第1版.

    [7]商继宗.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8][美]凯瑟琳.坎普.梅休.杜威学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9]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10]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2]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本文是宁夏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NXJKZ07-35阶段性成果

    推荐访问: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 理性 手段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