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论“自然辩证法”的课程教学与文科硕士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5 12:55:18 点击:

    【摘 要】“自然辩证法”作为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公共必修课,对于提高文科硕士生综合素质亦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对理工科而言,文科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应转换思路,寻求新的教育模式。若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结合、教学时间与教学手段的结合、开卷考试与论文写作的结合,对文科硕士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课程教学 文科硕士生 综合素质

    在11月2—4日于重庆大学召开的2007年中国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上,作为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公共课的自然辩证法是否应该写入文科硕士生的培养方案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笔者结合大会发言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作为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自然辩证法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文科硕士生开设自然辩证法的高校却相对较少,就985工程一期和二期共38所重点高校而言,在所有专业中均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只有清华大学等10所,约占26%,而其他高校更多的则是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所代替。基于这种现状,笔者结合多年来给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生讲授自然辩证法课程的体会,认为自然辩证法除了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外,还可以在文科硕士生中起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从而提高文科硕士生的科学素养、改变其单一的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开设对于文科硕士生而言同样重要,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应采取不同于理工科的新思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最大限度的促进文科硕士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结合

    自然辩证法一般包括自然觀、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三个部分。作为综合性大学,西南大学159个硕士点对应的所有专业均开设自然辩证课程,杨玉辉教授所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作为其课程教材。该教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创新之处较多。但文科硕士生在知识背景与理工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故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有所区分。

    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2]。在自然观部分我们主要讲授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基于文科学生特点,对于各阶段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与社会背景主要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来完成,而各阶段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则通过课堂讨论和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概括。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加深对各个阶段自然观基本观点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当代系统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另一方面,通过各阶段自然科学基础的介绍,特别是对当代自然科学最新成就如大爆炸宇宙学、物质结构科学、非线性科学等的介绍,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就科学技术观而言,在明确科学技术概念、相互关系、结构体系的基础之上,重点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当代科技的社会功能及其引起的社会问题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的方法评介相关科学哲学家如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等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相关论述,并注重分析其思想进路。在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领会哲学大家的思维方式,并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就后者而言,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诸如生物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等,要求学生从批判和反思的角度来看待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并以学科专业为单位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准备发言稿,在接下来的课堂上采取各抒己见、相互争鸣的方式组织教学,最后在教师的点评中结束教学。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让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科学技术可能引起的社会问题有更为深入的思考。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在教学中我们把重点放在科学方法论上。若单讲科学研究方法,难免有些枯燥,若能结合研究生硕士论文的写作来讲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硕士研究生,写好学位论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对于一年级的研究生而言,论文如何写,都有哪些程序则知之甚少。因此,在讲科学方法论之前,先向学生介绍学位论文写作的一般程序:选题——开题——撰写——定稿——答辩,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特别是论文写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选题和开题讲授科研选题的一般方法,可以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的各项要求为例,要求学生在选题前明确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论文的题目,同时对选题做初步的论证,为接下来的开题做好准备。撰写论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进一步搜集和整理科学事实的过程,此时可以将搜集与整理科学事实的常用方法如观察法与实验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与综合法等结合起来讲解。论文撰写乃至定稿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构建的过程,此时将构建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如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和公理化方法等穿插进来讲解,学生必然会有很大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完成了教学计划,又加深了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学生对这样的授课方式也会欣然接受。

    二、教学时间与教学手段的结合

    关于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时间全国并未统一,西南大学的自然辩证法为半开放式教学,其中第一学期为课堂教学时间,共十周,30个学时,第二学期为论文撰写时间。由于课堂讲授时间非常有限,如不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仅靠课堂的30个学时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故我们除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背景作了精选之外,为了扩大教学的信息量,上课均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综合处理,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觉,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自然观以及科学技术观的讲解中涉及到大量的科学技术成就,如果仅凭教师的课堂讲授必然会受到教师本身的知识背景和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将课程学习需要但课堂上又不能顾及到的重要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类。对于视频材料的选择我们极其慎重,不仅要求借助比较权威的渠道介绍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同时对于科技史中涉及到的重要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在介绍他们科学成果的同时,还尽量挖掘他们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并将他们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渗透到科学方法论的教学之中。

    课程教学所需的相关材料,教师可以通过学院的网络平台挂在自己的博客上,以便学生在课余时间下载观看,并根据任课教师的要求,或将观后感直接回复在博客上,或根据不同的专业开展讨论,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课堂发言稿,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不同学科,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辩论,大大激发了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弥补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改变了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形象,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开卷考试与论文写作的结合

    作为自然辩证法的评价机制,纯粹试卷形式考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纯粹课程论文考核不利于学生对自然辩证法整体内容的把握,故我们采用的是开卷考试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与开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40%。与其他高校不同,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对论文的选题做出了一些限定,要求学生根据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特点和科学方法论中关于科研选题的一般方法确定论文选题,并要求选题具有实证性,比如“重庆市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文科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生对自然辩证法教学的看法与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改革等。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而获得相应的结论。这样既考察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从一个侧面推动了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使文科硕士生从课程的学习中受益。从学生提交的论文看,大部分学生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其中部分优秀论文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通过2005级、2006级文科硕士生所反馈的情况看,针对文科背景开展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对于提高文科硕士生综合素质的总体目标已基本达到。可喜的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出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学生对自然辩证法课程认识的转变,从传统观念上的政治说教课变成了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素质教育课;二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从原来上课可去可不去的被动应付状态到不可不去的主动学习状态的转变;三是课程教学主体的转变,从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到学生课外学习与课堂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转变;四是课堂教学气氛的转变,从原来单纯依靠教师讲授的沉闷气氛到以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主的活跃气氛的转变。这些现象表明,自然辩证法的课程教学如果能够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特点做精心设计与合理安排也会取得好的效果。

    当然,针对文科硕士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还只是一个开始,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不断积累资料,拓宽师生交流平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编写适用于文科学生的自然辩证法教材,为文科硕士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舆论氛围,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自然辩证法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5.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7104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推荐访问:辩证法 硕士生 综合素质 课程教学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