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探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5 10:25:26 点击: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融合民俗文化知识,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有利于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承。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民俗文化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最后阐述了基于民俗文化传承的中专语文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其中就包括民俗文化。中专语文教学的任务除了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外,还要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基于此,中专语文教学中有机地融合民俗文化知识,一方面能够扩大民俗文化的影响,实现文化继承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中专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下深入探讨了两者的融合,为中专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支持。

    1、民俗文化及传承概述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科学知识,在中专语文教材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语言文字知识。以杨柳一词为例,在特殊的语境中赋予了深层含义,由于“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在分别时通常折柳相赠,既表达了离愁别恨,又想要对方留下来。。第二,文化礼仪知识。以《鸿门宴》为例,其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反映出汉代宾主的坐位礼仪。第三,历法知识。在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其中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第四,地理知识。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其中明确指出长沙、武昌两个地名,而且是采用地理风物——水、鱼,来代替地理位置。

    2、民俗文化对中专语文教学的作用

    2.1 帮助理解课文

    中专语文课程中的文章,是从我国文学宝库中挑选而来,在具备文学艺术气息的同时,能够保证学生有效阅读、理解、学习。但即便如此,部分课程内容由于涉及到社会背景、作者生平、当地民风民俗等因素,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针对于此,借助于当时当地民俗民风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新的切入点,从而弥补认知上的断层和缺陷,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也对民俗文化进行了弘扬和传承。

    2.2 提高学习兴趣

    从年龄段上来看,目前中专学生多属于零零后,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背景下,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接受速度快,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则相对较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查研究显示,如果学生某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差,一定对该门课程没有学习兴趣,且大多还会讨厌这个教师。中专学生求知欲强,对于世界充满了幻想,而民俗文化就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在教学期间融入民俗文化知识,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填补学生的好奇心。实践应用表明,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為学生接触民俗文化而提供有效的、便捷的途径,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另外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3 培养道德情操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不仅信息获取的途径更加广阔,而且信息交流速度加快。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接触到西方文化并为我所用,不仅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认知。在这种背景下,中专语文教学期间融入民俗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主动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完成接触、理解、感悟、喜爱的转变过程,激发民族自豪感。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我国的历史民俗文化具有充分的了解,在提高人文素质的同时,有利于培养道德情操,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3、基于民俗文化传承的中专语文教学方法

    3.1 借助古诗词拓展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载体较多,优秀的古诗词就是其中的一种,因此教学期间可以借助于古诗词,对民俗文化起到拓展作用。而且,古诗词本来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如此结合不会产生明显的突兀感,有利于学生接受。举例来说,在苏轼的《浣溪沙》中提到“明朝端午浴芳兰”,和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具有密切关联。以诗句的内容入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以及赛龙舟、吃粽子等相关的民俗活动,实现民俗文化的传播和继承。

    3.2 通过民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单纯从中专语文教材来看,其中多篇课文均涉及到了民俗文化,例如《边城》、《荷塘月色》、《木兰诗》、《范进中举》等。教学过程中,应该找到课文内容和民俗文化的结合点,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起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民俗文化的融合,可以设置在导学预习、课堂教学、课外延伸等多个环节。以《边城》为例:这篇小说是在湘西边境特有的背景下展开的,课文里涉及到很多湘西边境的乡村风俗,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课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查找关于湘西乡村风俗习惯的资料,为学习课文作准备;课堂教学期间可以向学生展示关于湘西自然风光的图片、乡村风俗习惯的视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3.3 布置民俗文化作业强化教学效果

    当前语文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缺乏自制力,因此在课前的预习上往往没有过多要求,而是在课后布置作业或任务,用来巩固学习成果。然而,仅限于作业本上的任务,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作业的完成具有被动性。布置民俗文化作业,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笔头作业转变为实践作业,例如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课文中提到的民俗文化资料。在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一诗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资料,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解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课文理解能力,继而对学习过程留下深刻印象。

    3.4 利用多媒体展示民俗文化

    多媒体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操作简单、效果好、成本低的特点。有调查研究显示,之所以有学生对于日韩文化、欧美文化比较喜爱,是因为文化自身的丰富多彩,例如跑酷、滑板、街舞、HipHop等,成为该年龄段学生喜爱的文化类型。中专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教学效果明显高于教师单纯口头讲授。

    3.5 在教学中有机结合地域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这些多样性的民俗文化,也成为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代名词。例如一提到马头琴,人们就会想到蒙古族;一提到烤羊肉,人们就会想到新疆维吾尔族;一提到泼水节,人们就会想到傣族。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个地区均有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应该树立资源意识,进行开发和利用。具体到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现有的教材以外,还可以自行编写乡土教材。云南丽江某所中专学校,语文教学中引入了纳西族的东巴文化,采用双语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突出了地域特色,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有效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文化礼仪知识、历法知识、地理知识等。将其应用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习兴趣、培养道德情操、传承传统文化。在具体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拓展民俗文化,通过民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布置相关作业强化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化,并在教学中有机结合地域文化。

    (作者单位:广元市利州中等专业学校)

    推荐访问:传承 语文教学 中专 民俗文化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