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浅析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5 07:20:06 点击:

    摘 要:本文以慈溪地域文化为例,阐述了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论证其必要性,同时通过文化、人物、风物、名胜、语言、实践活动等六方面,探讨了渗透地域文化的方法并分享实例,并明确了操作的原则与具体做法。

    关键词:中职语文  地域文化  慈溪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在完成“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任务的同时,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所以,中职语文教学不仅是工具性的,为专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也是人文性的,务必要融入地域文化,渗透民族精髓。

    然而,伴随网络经济风潮的席卷而来,中职学生对现实生活越来越陌生,对地域文化越来越疏离。以慈溪为例,慈溪中职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储备有其一定的特点:慈溪中职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正逐渐受网络文化的洗涤,甚至受到游戏小说的误导,课堂语言如视频弹幕,经常出现如“皮皮虾”“凉凉”等网络词汇;慈溪本土中职学生对慈溪地域文化的了解逐渐弱化,基本处于“名词不能解释”阶段;慈溪中职生中逐渐增多的外来务工子女对慈溪的地域文化更为陌生,缺少认同感。

    所以,解决中职学生和中职语文教材之间的抽离感,同时让慈溪地域文化在新一代慈溪人中得到传承,需要本土中职语文教育者做出努力。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包括诸如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名胜古迹、人物小传、历史事件、风俗民情等物质文化及其蕴含的精神文化。慈溪本土地域文化正处于不断发掘验证阶段,其独特的“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正日益受到关注。传统的地域文化需要传承,而语文教学则是最好的载体。将地域文化资源巧妙地融入到语文教材,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并通过开发更为丰富有效的教学实践方式,将地域文化更好地展示出来,从而让地域文化在新一代慈溪中职学生中得到传承,是职教语文工作的意义所在。

    中职学生对于慈溪本土的地域文化缺少认识,他们不知道慈溪这块土地何时生成,他们的祖先如何而来,何时扎根在这片土地,如何劳作,如何改变这块土地。地域文化的渗透不能只依赖于家族亲缘的口耳相传,时间的流逝只会让慈溪本土年轻人对地缘的意识愈加单薄,甚至产生部分群体的地域文化断层。所以在学校层面,特别是中职学校层面强化地域文化的教育,就显现出其必要性。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方法和案例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那么中职语文教学的外延就等于语文教学地域生活化的外延。当笔者把教学活动放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用学生所熟知的地域文化来熏染语文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能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语文之美,在语文的学习中感受生活之美。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地域文化渗透的方法与案例做了归类。

    1.地域文化渗透——从《胡同文化》看慈溪“海塘文化”

    在《胡同文化》的解读中,笔者从胡同的方正封闭特点讲到了胡同文化的安土重迁、易于满足、安分守己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做了两张对比表格“胡同文化VS海塘文化”。

    让学生通过对慈溪境内以“塘”“灶”“浦”命名的地名的搜索,得出慈溪土地“唐涂宋地”“围垦造田”的特征,再通过组成元素、文化心态和文化心理方向几方面的对比,从而得出慈溪人斗天斗地,勇于开拓的精神文化,也进一步加深胡同文化在王权集权下安分守己的心理认识。

    2.地域人物渗透——将《废墟的召唤》同慈溪作家余秋雨《废墟》作对比阅读

    在《废墟的召唤》的对比阅读中,笔者分享了著名散文家余秋雨(籍贯慈溪)的同名作品《废墟》。

    “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余秋雨《废墟》)。”余秋雨在《废墟》一文中对圆明园废墟的理解很好地对应了宗璞的态度,留一点废墟让世人记住历史的车轮曾经这样辗过,才能开创新的时代。

    在对比阅读中,同时也对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散文作品作了推荐,并特别分析了其中的一篇《乡关何处》。《乡关何处》所提到的上林湖、五磊寺与弘一法师,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距离他们并不远。乡人识乡情,在自发组织的春游上林湖中,学生就能从湖景山景中回想到余秋雨的文字,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提升身为慈溪人的自豪感。

    3.地域风物渗透——从《南州六月荔枝丹》写慈溪杨梅

    《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一篇科普小品,写得全面客观,但对于岭南以外的学生,缺乏亲近的元素。在解读文章之外,笔者额外对学生布置了说明文写作《慈溪端午杨梅红》。写作材料来源分两组:一组学生为梅农家庭询问父母,主要为横河匡堰沿山一带的学生;一组学生是非梅农上网查资料,主要为市区及靠海地区的学生。在两组对比之下,非梅农学生写得更为全面,但缺少实际的生活体验,少了真正的原生态的杨梅味;梅农家庭的学生则增加了当地的谚语和传说,写得更生活化、更接地气。通过对杨梅的查找和了解,學生也更正了更接地气的说明文题目——《端午杨梅挂篮头》。

    当然,在科普小品的写作中,可以选择更多的写作对象,比如龙山黄泥螺、周巷黄花梨、长河草帽、古窑浦水蜜桃等。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慈溪物产之丰盛,历史之悠久,父辈之辛劳,从而学会去爱这一方水土、这一群人。

    4.地域名胜渗透——从《洛阳诗韵》写方家河头古村落

    《洛阳诗韵》作为选读课文,非常适合作为学生的写作训练。通过课外游赏,提纲划定,到最终定稿,借鉴洛阳的“古美奇绝”写出了方家河头村的“兰屿之古”“桃花岭古道之美”“鸳鸯樟之奇”“方井之绝”。

    文字景物与现实景物的映照使学生对方家河头古村落,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渊源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同时加深了对课文《洛阳诗韵》的理解。

    5.地方语言渗透——用方言特性理解难解字词

    慈溪方言属于吴语,继承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语音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所以在文言文的字词结构讲解中,方言的适当切入有助于对文言文的理解。

    比如在字词识记方面,“臣请就汤镬”中,“镬”字似乎难解,其实在慈溪方言中,做饭炒菜的炊具即发古音为“镬”。学生理解了字意,也对慈溪本土语言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

    在解释兼语词“诸”“焉”时,学生对“于之”还是“之于”容易混淆。在此,即引入了本地方言中的兼语词——“覅”(fiào)意为不要,发音即方言不要的意思,说明古汉语中的兼语词其实是语音的合并。

    同時,地方语言也适合帮助对难解字词的识记。比如“埠”“阜”两音学生容易记不住,在教学过程中,用方言中的“河埠头”一词让学生马上就记住了“埠”的发音。

    6.综合实践活动——从慈溪地方人物去了解所学专业

    在主题为“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入了上海商界大佬虞洽卿,通过对虞洽卿从“赤脚财神”到上海买办到爱国商人的逐步变化,点亮了商贸专业学生的职业前景,并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出了要求。

    在针对药学专业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入了鸣鹤古镇药材行业。学生通过对鸣鹤叶氏在全国各地所开药铺,如杭州叶种德堂、温州叶同仁堂、绍兴震元堂等的资料搜索,领悟到学好专业的重要性和营销手段的必要性,以及药品行业最重要的生命线——卖药。

    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关注乡土地域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语文课外探究和对乡土地域文化的赏析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乡土地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一种大语文教育,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对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文化自信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原则和举措

    这只是笔者将地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初步尝试,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原则性。第一,披沙拣金,去粗存精。地域文化中并不是一概都值得在语文教学中适用,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保留地域优秀文化传统,去除粗俗低劣的。比如地方传说中有一些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但也有一些见死不救,品质恶劣的人。在引入的过程中就必须善恶分明,有所区分。第二,主次分明,兼容并蓄。地域文化资源只是语文教学中的资源补充,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语文教学,所以在操作过程中不能主次不分,过于倾向于地域文化的渗透,而忽略了文本的解读。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主要举措有:编写与中职教材配套的地域文化校本教材,以此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拓宽学生视野,得到课堂与生活的同步升华;创新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通过课题调研,乡野实践,将课堂从教室带向生活;通过实物入课堂,方言入课堂,非遗传人入课堂,将地域文化带入教室。

    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然而,语文课程在根植于现实的同时,却不妨落脚于地域特性,面向的世界才更大,承载于传统文化,面向的未来才更远。

    参考文献:

    [1] 方东.追寻慈溪地域历史文化的痕迹[M]. 杭州:文艺出版社,2009.

    [2] 王毅清,岑华潮.慈溪文献集成 [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3] 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慈溪县志[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

    (作者单位:慈溪职业高级中学)

    推荐访问:浅析 何在 地域 渗透 中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