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寓集邮与地方史为一体的《明信片中的老天津》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5 07:00:07 点击:

    最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明信片中的老天津》大型图册。全书近180页,印制精美,图片清晰,收录了天津的风光明信片256张(注1)。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哲夫主编。哲夫即是在40年代集邮界里,被誉为"邮坛幸运儿"的郑介初先生。他于学生时代在重庆集邮组,无意中购到纽约版孙中山像2元中心倒印(或称边框倒印)50枚全张的逸事,已被载入《中国集邮史》史册。

    他已定居香港。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集邮痴情有增无减。90年代初经赵人龙先生指引得以识荆,后多次晤面,原先只知他对"客邮"及"C、E、F""B、R、A"有独特的研究,接触多了,知他勤于写作,在香港《邮票世界》上,常有文章发表。他曾先后出版了《邮海漫话》、《续邮海漫话》、《百年沧桑》和《旧上海明信片》等一系列丛书。蒙他不弃,当其大作出版后,都赠我一册。这次也不例外,由他女儿自北京寄我一部。当我翻阅这本书时,不由得感慨万分。

    哲夫在"后记"中提到,他"虽是江浙人士,但两度客居天津,一家三代均与天津渊源深长,因而在收集过程中,对有关天津的邮品也就情有独钟,格外卖力"。在这一点上,我同他虽几度相见,竟然不知我和他都是积极搜集天津风光明信片的同路人,以致失去与他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真是遗憾。

    我是地地道道的"老天津卫"出于对乡士的热爱与眷恋,在主集清代、民国、伪组织邮品之上,副集就是搜求乡土气息浓厚的天津风光明信片。限于条件,目前我只搜集到大约100片,同哲夫所藏可谓"小巫见大巫",但经过我与图册仔细查对,有近半数的风光明信片,在他的书里没有收录。也就是说,如果将我俩所收藏的合到一起,属于不同景观的天津风光(物)明信片,至少要有350多种。假如再算上我曾遇到过面未购成的,和在其他邮友集中见到过的,恐怕要500种不止(注2)。

    我所以称赞这部图册寓集邮与地方史为一体,是因为书里搜罗图片,有许多只在天津地方史志中有所记载,但却早已佚失的景物,如今都重视在我们面前。这不但真实地反映出百年前的天津一些风土人情,也给研究天津地方史和早年的地理沿革,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物证。例如书第72、73页的天津旧城垣和教楼第79页的天津武备学堂、第90页的天仙茶园、第100页的北大关浮桥等等,可谓不胜枚举。特别是第110页中的李公祠内李鸿章铜像,早在20年代初期就下落不明,休说我这样的年纪,就是比我早生10年,恐怕也不曾亲眼目睹过。

    这位目前尚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当年在天津倒是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老天津人对他没有太大的恶感。这张图片的出现,在读者当中也引起小小的轰动(就我了解,这本图册在天津的销路甚佳)。至于一些涉及"沽上民情"的图像,就不再一一列举,购到此书的读者可自行去翻阅。

    哲夫主编的这部图册,英文字内容得到天津市政协文史办专家们的帮助,我想对于某些历史陈迹,自然也会得到他们补正,但也有介绍欠详之处。书中第114和115页"津万风物"所展示的四幅图片,只是说:"坐落在天津河北的大王庙外景",对于具体地理位置并没有提及。

    我在数年前搜集到同样的"大王庙"明信片,为之查阅了不少资料,发现连较早记载天津事物的清代张焘《津门杂记》里,都没有提到它的方位。1909年日本驻屯军编写出版的《天津志》(天津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节译了其中资料名为《二十世纪初的天津概况》出版)。亦只简单的一句话:"河北北大王庙,成为卫生总局。"后来,我从我所保存1901年绘制的《天津城形势全图》上,才得以找到它的准确位置。系在现在的南运河南路(所谓"河北",即指南运河北岸)快尽头处,距离引滦入津纪念碑很近,隔河同早年十分繁华的侯家后相对。为了证实我的判断,我特地作了一次探访。当然大王庙已经荡然无存了,可是在那里还保留有"大王庙后街"、"大王庙后胡同"的旧名称。虽说地名依旧,景物全非,但可以证实它的方位不错。

    清代的天津就以庙宇众多而闻名,而且有的寺庙建筑得相当宏伟。从这张"大王庙"图上,即可看到高大而壮观的山门,它的正前方,面对当时漕运兴盛的南运河。山门上"敕建大王庙"五个字依然可辨,山门内钟、鼓二楼遥遥相对。山门前的香客、行人和一些设摊小贩,说明当初这里香火很盛,将它视为一幅清代末年的天津民俗图,倒也非常恰当。

    总之,书中的图像,可供人研究、欣赏、凭吊、怀念以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方面面很多,限于篇幅不便赘述。仅就本书封面采用的"三岔河口"而言,就可以引发天津人的无限遐思。众所周知,法国人强占原有的望海楼和崇禧观,建成"圣母得胜堂"(俗称望海楼教堂)。由此于1870年引发了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天津人民称它为"火烧望海楼"。这座教堂经历两焚三建,充分体现了天津人民不畏强暴,向帝国主义英勇斗争的气魄。书里共有六幅不同时期望海楼教堂的图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选其中的一幅为本书封面倒也相得益彰。

    (注1)这部书的序言中,说所展示的明信片为300多张,但给笔者清点,涉及到天津风物的为上述数字,另有近10张不属天津风物。

    (注2)仅指天津风光明信片,倘算上上海、北京、青岛、芝罘等地的风光明信片,每处几乎都有四、五百种。

    推荐访问:集邮 天津 明信片 地方 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