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胡同里的小崔和他的书店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5 05:25:10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前门楼子脚下有条不太显眼儿的胡同——廊房二条,老板崔勇开的正阳书局就坐落在这条胡同中段路南。因为门脸只有一间,又没什么华丽装饰,若不留意,很容易就与其擦肩而过。

    说起来似是平常无奇,不过您要踏上正阳书店门口的台阶,推开小门,保准会被书店里两个山墙书架子上满满的古旧书籍以及各式砖雕、旧物件惊呆。客观讲,正阳书店的面积不大,只有10平方米左右,可容量非凡,而且尽是“北京题材”。至于图书的种类,小崔老板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都是这么些年来积累下来的,到底有多少,真没统计过。”至于书店的名称为何是“正阳书局”,他说是缘于自己对正阳门的感情,对胡同的感情,还有对老北京的感情。

    拆迁引发胡同情结

    正阳书局于2009年开业,崔勇的胡同情结可并非2009年才有。“世居六代,我们家一直就没离开过北京城!”崔勇的祖上属官宦之家,高祖崔师范在清朝做过翰林,曾祖父还留过洋,到了祖父崔兴祖这一辈虽然家道渐衰,可还算殷实。当时,崔家祖宅在琉璃厂大安澜营胡同,崔勇父亲那辈因为家道中落搬到了大栅栏地区的甘井胡同。“就是甘井胡同11号。”崔勇说要不是因为拆迁,可能现在还在甘井胡同住着呢。

    2007年,前门地区实施危旧房屋改造,甘井胡同被划入拆迁范围。时年,崔勇24岁。对于看着正阳门和前门楼子长大的人,对于一个从没有离开过胡同,从没有离开过四合院的人来说,突然要搬走,还是要搬进楼房,这种变迁足以引起巨大的心理波动。崔勇也是在这次变迁中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前门楼子以及胡同的依恋是无比强烈的。“你没在这儿长大,肯定体会不到。”崔勇说收集门墩儿、砖雕、隔扇、旧窗框等这些老物件的爱好就是因为这些都是他过去生活中存在的东西。“当这些东西真的失去了,才知道它们有多珍贵。”

    廊房二条的一部分住房也在拆迁范围,崔勇说有次路过拆迁工地,差点就被工人刨下的一块戗檐砸中。后来,他把那块戗檐收了起来留为纪念。“对我来说,胡同里的一砖一瓦都非常宝贵。”其实,除了胡同里的“一砖一瓦”,崔勇还着迷于收集“北京题材”的古旧书籍。而这种“魔怔”的嗜好最终促进了正阳书局的诞生。

    开书店缘于寻根情结

    崔勇迷上收集“北京题材”的书固然跟胡同兴趣有关,而最为重要的还得归结于一段“寻根情结”。

    拆迁之后,崔勇遇到了以前崔家老宅的房客薛老太太。当时年过八旬的老太太给他讲了崔家老辈的故事,让崔勇甚是感动,于是产生了“寻根”的念头。为此,他到北京档案馆查找关于自家祖上的户籍档案记录,对崔氏一族的家庭成员情况,以及祖宅的格局有了一些了解。此后,他还到北京各处古旧图书市场收集与老北京有关的一切“记忆”,尤其是关于大栅栏地区的一街一巷的记录和地图。时间一长,报国寺和潘家园的一些卖旧书摊主都和他熟了,只要有关于北京题材的图书、地图、画册等,都给他留着。正是因为崔勇在2008年~2009年前后的集中收集导致潘家园旧书市场上“北京题材”的图书走俏。直到现在,“北京题材”的古旧书依然是潘家园旧书市场上的紧俏品种。

    随着收集的图书种类越来越多,崔勇开始琢磨着让这些图书能够有个地方呈现出来,于是便有了开书店的想法。这样既可以继续满足自己集书收藏的意愿,又能让这些介绍北京的图书和资料有更多的人分享。终于,2009年4月,正阳书局在廊房二条76号开张营业。这也是北京城第一家以经营“北京题材”古旧图书为主的专题书店。

    卖书不忘北京情结

    “只要是老北京、爱北京,站在这里都是掌柜的!”这是崔勇常跟到书店里去的朋友说道的。

    在书店开业之初,崔勇心里挺不踏实,虽说年轻气盛,可毕竟做的是生意,风险自担。原来的工作辞了,书店要再赔了,钱是一回事儿,事关脸面。北京人办事最要紧的是“面子”,无论如何也不能丢人现眼。最难熬的是2010年的冬天,天气冷,生意还不好。可就是这样也得挺着。赶上周末的潘家园书市,崔勇起早摸黑儿背着大包,拉着小拖车,拎着手电就开始逐摊儿寻找与北京有关的图书。

    崔勇给书店的定位是“以经营北京历史、地理、风物文献资料为经营特色,意在传播保护北京传统文化,力求为国内外从事传统文化保护和研究的工作者、文史爱好者搭建一处学习交流的平台。”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虽然书店面积不大,也没时尚装修,可在喜欢老北京的读者中间渐渐有了名气。不少研究北京城市规划及历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甚至一些外国学者也都慕名而至。

    只要是进了正阳书局的门,无论男女老幼,无论是不是北京人,崔勇都热情相待,只要关于北京城的话头儿一开,保准儿滔滔不绝。“买不买书没关系。只要聊北京,就高兴。”崔勇还把自己珍藏的一些珍贵图书画册摆在店里显眼的位置。“不是为了卖,为的就是让大家伙儿也翻翻,看看。分享北京城的美好。”

    如今,崔勇提到书店的生意时会笑着说:“还行!还行!”。除了卖书,崔勇在2012年还与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共同组织了“正阳书局京味文化公益讲座”,邀请了刘一达、孟凡贵、袁家方、于得祥、韩朴等对北京文化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的专家学者们讲述“大栅栏的陈年往事”。这既是对文化的追忆,也是对北京胡同文化的丰富。崔勇说,要让正阳书局成为胡同里的一盏小路灯。现在,这盏胡同里的小路灯已经点亮,在热爱北京文化的众多读者的心中闪烁着温暖的光亮。

    编辑/麻 雯 mawen214@163.com

    推荐访问:和他 胡同里 书店 小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