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4 20:25:13 点击:

    摘要:本文在对辽宁省县域经济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提出发展状大县域经济,是党中央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同时针对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辽宁省;县域经济;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8012505

    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明确地提了出来,在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提出,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壮大县域经济。由此可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党中央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做出的一个重要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为了贯彻中央及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的指示精神,省发改委与东北财经大学组成《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与比较优势研究》的课题组,通过问卷、走访和座谈等方式对辽宁省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截止到2005年末,全省县域人口2 3764万人,占全省人口比重571%。县域面积1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896%。全省建制镇达到800个,镇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以上。从目前看,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县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省44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2 9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县均实现生产总值667亿元,比全国县均GDP规模高283亿元。其中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以上的县(市)有8个(其中海城市、瓦房店市超过200亿元),50—100亿元的有 15个,30—50亿元的有9个。二是县域经济结构逐步优化。2005年,全省44个县(市)的非农产业增加值达到2 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占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的769%,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231∶464∶305。三是县域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5年,全省44个县 (市)实现地方财政预算收入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县均实现地方财政预算收入187亿元,比全国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高056亿元。四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2005年,辽西北地区22个县(市)生产总值达到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高于全省县域经济12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却落后于发达省份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全国相比,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人均水平方面虽然还高于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省份如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相比,其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在2005年底发布的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名列全国各地的第8位。这一点与辽宁省总体经济状况相吻合,从全国各省人均GDP排名情况看,辽宁省已经从1993年的排名第1位滑落到今天的第8位,这种增大仍然存在继续下滑的趋势。

    2南部好于其他地区,西部最差

    从省内情况看,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状态,辽宁南部地区要好于其它地区,西部地区落后于其它地区。首先,能够进入全国百强县的瓦房店市、普兰店市、海城市、庄河市和大石桥市都在辽宁省的南部地区,其中,三个县级市隶属于大连市管辖。而综合排名后五位的义县、朝阳县、西丰县、阜新县和彰武县都处于辽宁省的西部地区(详见表1所示)。

    从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看,排在全省前五位的县(市)是大石桥市、海城市、瓦房店市、本溪县和东港市。这五个地区中除本溪县之外都属于县域经济强县。排在最后五位的是昌图县、西丰县、朝阳县、阜新县和彰武县。这五个县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农业县,都属于县域经济较差的地区。在农村工业化水平排在前十位的县(市)中,有6个县(市)属于辽宁省县域经济十强,后十位的县(市)中基本上都属于县域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详见表2所示)。辽宁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6年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二、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发展初始的偏差

    (1)缺少战术性的产业发展规划。无论是宏观经济管理还是微观经济管理,计划永远是第一位的。然而,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多存在经济发展规划而缺少产业发展规划,这两者存在着一定差异。经济发展规划多属于战略性的,如县域的“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等,产业发展规划则属于战术性。

    由于缺少战术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甚至凭着感觉、相互模仿地发展县域经济。调研中发现,目前,围绕着辽河流域已经建设成、正在建设中或准备建设的都是围绕着造船业而展开的,如果再将视野放大到渤海的辽东湾就会发现,从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及大连,每个城市都在建设自己的造船基地。再将视野放大在整个渤海地区,就会看到,围绕着渤海的山东、河北及辽宁各沿海地区都有自己的造船基地。我们需要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在亚洲乃至国际整个造船业处于饱和状态下,我们是否还需要这么多的造船业?就辽宁地区而言,是否存在着科学而合理的造船业发展规划。如果没有产业发展规划,尽管许多投资可能并非国家投入,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得不由国家及沿线的各级政府来“埋单”。

    (2)县域经济发展缺少稳定的发展环境。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发展经济更需要创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然而,调查表明,目前的发展环境并不乐观,环境较差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思想观念的束缚。思想观念的束缚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多地依赖招商引资。改革之初,为了弥补发展经济的资本不足以及为了引进先进技术的需要,招商引资无可非议。但是,近30年过去了,各级政府仍然将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却让人难以理解。招商引资可能会有许多好处,最大的好处莫过于用他人的财富发展经济而自己没有压力和风险。这也许是许多地方政府乐此不疲的原因之一吧。那么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二是做大思想严重束缚着县域经济发展。将企业做大思想,是许多政府官员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更能反映出自己的政绩来。因此,在政府经济工作会议上能够津津乐道的是,“我们又如何如何上了几个大项目”。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当然都希望有一个“美国GE式”的大企业,就可能全面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但这种“主导产业”的梦想往往难以实现,因为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中小企业来支撑,但上述种种指导思想下,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必然会被遗忘,进而使县域经济发展也难以进入良性环循的轨道。

    第二,行为环境的过激。存在着对非公经济的歧视问题,认为非公经济都具有着“原罪”,他们的原始积累并不是通过守法行为获得了,因此,就引发了处理非公经济问题上的过激行为。调查表明,一些县域存在的过激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难以兑现。即为了招商引资的需要,许多城市的政府纷纷制定了各种政策来吸引企业来投资。当企业进入该地区开始操作之后,却发现并非是在政策中所描述的那样。二是行政乱收费。许多企业面对个别职能部门的乱收费敢怒不敢言。调查发现,凡是新办的企业,必须交纳加入也不知是归何处管辖的企业协会会费,如果你不交,就不给你办手续。你的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每个月都要报税单,有时又让企业交各种各样的费用,如果你不交费,就拒绝接收企业的纳税单,如果企业过期交了纳税单,税务局就要依照国家有关的税法强行处理企业。

    2县域经济发展体制因素

    (1)经济转型较慢,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经济管理部门繁多、职责范围交叉、隶属关系不统一,工作渠道不顺畅和职能不到位等问题。 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主管机构名称、职责范围和隶属关系不统一,存在机构不顺,工作渠道不畅及职能不到位的问题。以中小企业厅为例,辽宁省中小企业厅是省政府直属办事机构,职能范围最宽,包括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乡镇企业、城镇集体经济和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工作。但到了县级却独立设立机构的很少,有关管理职能往往融入经济局、农委、招商局等多个部门。在工作中,上下行文、情况汇总统计以及布置落实各项工作等都受到较大的影响。由于工作体系不健全,导致非公有制企业缺乏获得政策、市场信息的渠道,失去了许多发展的机遇和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机会。

    再比如,由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着“越改越多”的现象,超过了财政所能承受的界限。部分财政负担以外的事业编制人员,不得不依赖收费来维持单位运转。通过对某县调查发现,这部分收费占到全县税收的25%左右,也就是说,企业在按章纳税的同时,可能还要多交出25%的费用来。

    (2)金融体制滞后,对县域经济作用不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随着担保机构的不断建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却是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首先,金融机构门槛过高与中小企业资产不足的矛盾。在县域经济中,绝大部分的企业多属于中小企业。就金融机构而言,贷款1万元和贷款1亿元的成本并没有多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宁可给大企业贷款,也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加之中小企业并没有多少诸如土地、有价证券等的固定资产,融资难成为中小企业的通病。

    其次,辽宁省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风险企业金融体系,致使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进而导致企业无法迅速成长。例如,沈阳某科技企业,其技术水平已经超过日本,甚至走在了美国的前面,正是因为缺少风险投资体系,这家企业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3县域经济发展产业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最终通过产业发展来体现,调查表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因素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 没有形成产业链。主要表现是县域内绝大多数企业的本地配套企业非常少,大多依靠外采或新增配套企业,从而造成效率低下、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下降。辽宁省某著名大企业的配套产品不是从外部采购,就是自己来加工生产,而在本地却没有一家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辽宁省某市零部件每年需要外采的额度至少在2亿元以上,按照经济学的乘数理论,这2亿元至少可以发挥6—10亿元的效用。

    (2)支柱产业不明显。除个别县域外,大多数县域支柱型产业不明显。建国以后,辽宁一直作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行业遍布各行各业,门类之全可能是任何一个省份都无法比拟的。甚至到了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央仍然将辽宁省定位于“装备制造业”基地。受宏观环境的影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我们并没有跳出也难以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架,因此,在确定县域支柱产业中,80%以上的县域都将加工制造业作为支柱型产业,雷同现象非常突出。

    (3)产品附加值较低。尽管部分县域拥有支柱型产业,但产品附加值过低,不仅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也没有为县域经济成长带来多大的收益。以某品牌洗涤剂为例,原材料都是出自于辽宁省F市,而外地企业把原料运往上海经过灌装后却走向了全国,附加值大大提高。也就是说,目前辽宁省县域产业附加值都非常低。通过对44个县域前五名的企业比较发现,90%以上的企业都是以本地自然资源为主的行业,销往外地的大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

    (4)过分强调发展大项目。受思想观念的束缚,在县域产业发展中,“造大船”曾成为许多县域经济领导人的梦想,县级主要领导纷纷关注大项目的引进、纳税大户的企业如何成为大企业等。实际上,创办大企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更不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原本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成为政府职能部门个别人榨取、盘剥的对象。

    三、振兴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对策思考

    不可否认的是,辽宁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确涌现出若干个值得辽宁人骄傲的优秀典型,例如,海城市成为全国百强县,绝不是仅仅依靠服装大市场就可以形成的,已经形成了全面发展的格局。再如,海城市接文镇王家堡村利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格局,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和林间产业,2005年人均纯收入为11 000元,逐步向“强村富民”的目标迈进;中小镇中小村利用沿河平原的地势,大力发展棚菜生产,目前已经形成18个品种,年产量达3 000多吨,从业人员700多人,占全村总户数60%以上,仅此一项产业,全村人均收入可增加5 000元等等。但是,辽宁省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更需要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使县域经济实现健康、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1努力培植县域经济的初始点

    (1)建立以内发式为主,外发式为辅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地方经济上,我们往往应用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但在应用中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仅仅是发挥本地优势就可以。笔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从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以及杨小凯的新贸易理论等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应用到县域经济问题上,主要体现四个要点,即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企业的效率性、政府对企业的保护性和企业的创造性。也就是说,县域经济发展只有走内发式为主、外发式为辅的发展模式,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2)努力培育经济之源,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纵观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无不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美国是真正的中小企业王国,数量高达23 000多家;日本的大企业无不是从中小企业开始的;德国已经培育出许多垄断世界市场的中小企业;就连消灭中小企业200年的英国政府也不得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也就是说,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这样一个观点:中小企业是一国或一个地域的经济增长之源。

    (3)成立专家组,协助县域经济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前面谈了,产业发展规划不同于经济发展规划,它是立足于本地实际,经过科学的比较分析、关联分析才能够形成,而不是套用上级的经济规划。由于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成立专家组,借用“外脑”帮助县区来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4)努力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软环境,需要的不是高喊口号,而是落实到实处。例如,凡是不符合国家法律的政府行为都应该严格禁止;凡是没有经过人大通过的收费项目都应该取消;成立县域经济发展纠查办公室,专门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违法行为进行检查等。

    (5)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各县域都应建立起企业诊断体系。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在战后迅速恢复并成为今天世界经济大国,重要原因之一是与中小企业诊断业的发达分不开的。从战后起始,日本政府始终将中小企业诊断工作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日本企业的经营水平。

    2加快县域体制改革的进程

    县域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们认为应从“源头”,按照如何培养经济之源及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进行县域体制改革。

    (1)加快政府职能部门的合并、调整。在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今天,的确存在着许多需要与世界经济相一致的变革,例如,在称呼上就有许多文章要做。中小企业是世界性的名词,而我国却存在着大量的交叉名词,如乡镇企业、非公经济、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等。这种交叉不仅影响了经济统计工作,更重要的是为政府部门的设置带来了一定的麻烦。笔者认为,辽宁省在进行县级政府调整上,有必要按照中小企业体系来规划,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

    (2)加快民间金融机构的培育。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应允许成立民间金融机构,特别是引导产业金融的形成,来解决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目前,浙江已经成立了民间银行,有效地缓解了浙江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本不足问题。在辽宁省许多地区已经具备了成立民间金融机构的基础和条件,如果正确引导,将极大推动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

    3培养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

    (1)建立县域政府公务人员的经济知识考核体系。提高县域经济政府公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辽宁省应对政府公务人员建立起定期培训和定期考核制度,从而提高他们的经济管理水平,使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2)建立中小企业强化培训机制。这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对所有的中小企业经营者进行强化培训,而是需要政府扶持的企业。目前,辽宁省中小企业经营者水平偏低是一种普遍现象,直接影响到辽宁省中小企业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于需要政府扶持的中小企业经营者进行强化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里面需要避免机械式、不切实际的培训也是十分重要的。

    (3)设立创业基金。对于具有大专以上的人员,应由政府设立专项的创业基金,通过某种方式,来选拔和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的高学历者加入到创业大潮中来,进而不断提高县域内企业经营者的水平。

    4加速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

    (1)根据地域经济与中小企业的关系,确定本县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地方经济与中小企业关系角度,可以把中小企业划分为六种类型:传统型产业、产地型产业、商业街、关联型产业、都市型产业和其它类型的中小企业群体。以传统型产业为例,所谓传统产业,主要是与外来的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相对应的产业。由于传统型产业大多是以手工制作技术为基础,生产出机械化大生产难以生产的产品,具有天然的垄断性,因此,这也是发达国家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如日本年销售额在5亿日元以上的传统产业大约有600家左右,其中,20%的传统型产业又属于出口型产业,其产品行销世界各地。

    (2)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努力提高产业附加值。提高附加值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县域内形成产业链。尽管辽宁省的自然资源不断在减少甚至枯竭,但与南方相比,我们的自然资源仍然是富有的,也就是说,辽宁省仍然拥有南方许多省份不具有的上游产业基础。现在,需要做的是如何不断拉大下游的产业链。政策性引导当属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总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只要从“源头”抓起,一定会在很短的时期内实现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艳,等关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5,(9)

    [2] 王祖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J]党政干部学刊,2005,(2)

    [3] 刘岩,等论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辽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理论界,2005,(11)

    [4] 刘岩:《选择特色产业,加快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界》,2005年第9期第19页

    [4] 高炜,等以“三化”为目标构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J]农业经济,2005,(4)

    [3] 刘晖壮大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2005,(9)

    [6] 赵辉发展辽宁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6,(3)

    [4] 陈瑜,等县域经济研究概况综述[J]经济论坛,2006,(23)

    [5] 陈萍,等县域经济依托城市化发展道路[J]社会科学辑刊,2006,(6)

    [6] 万军,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3)

    [7] 王国敏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 开发研究,2006,(2)

    [8] 熊桉,等县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06,(5)

    [13] 赵建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北方经贸》,2006年第5期第118页

    [14] 洪玉:《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浙江统计》,2004年第5期第38页

    [15] 林萍等:《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统筹理念》,《老区建设》,2005年第2期第46页

    [16] 王金全:《比较视觉下的广东县域经济》,《特区经济》,2006年第3期第278页

    [17] 余福功等:《加快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探讨》,《南方经济》,2005年第2期第48页

    [18] 朱孔来:《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及对策》,《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52页

    [19] 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优秀调研成果暨论文选编》,2006年

    [20] 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三农”工作典型经验汇编》,2006年

    [9] 刘伟东一种新的地域经济理论——内发式发展论[J]财经问题研究,2001,(4)

    [22] 刘伟东:《地方中小企业的类型及特征》,《中国中小企业》,2001年第4期

    [23] 刘伟东:《日本地域内发展中小企业初探》,《日本学论坛》,2001年第3期

    [24] 刘伟东:《振兴中国东北经济需要“标”、“本”兼治》,国务院东北振兴网,2005年7月21日

    [10] 刘伟东振兴中国东北经济需要走出三个误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12)

    

    (责任编辑:刘 艳)

    推荐访问:辽宁省 县域经济发展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