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电视心,教育情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3 22:45:11 点击: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看到《教育传媒研究》“口述历史”专栏里前辈同行、业界精英的文章,仿佛拨动了内心深处的那一根心弦。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这是结缘教育电视近30年的记忆,是回望一路成长的步履。

    电视初心:电化教育显身手

    1989年,我进入西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学习。西南师范大学一教楼电教系专业课教室1206的旁边就是学校电教中心的演播室,常常看见老师在里面操作摄像机拍电视,相对于制作投影片、幻灯片及录音这些常规的电教手段,对拍摄制作电视教学片这种“高大上”的技术,当时真是羡慕、羡慕、羡慕,让我懵懂的心里种下了一个梦想,以后有条件一定要好好操作这些传说中的“神器”。

    大三的时候上“电视摄像”和“影视编辑”课程,实习实训要求6个同学一组,拍摄制作完成一个电视片。虽然操作摄像机的机会少,时间短,也算是摸到了“神器”,实现了梦想。

    199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电教中心,由此因缘际会投入了教育电视的怀抱。当时电教中心的核心职责是辅助教学,主要工作是协助教师制作投影片、幻灯片,播放教学录像,承担外语调频广播台的技术维护以及学校内部的闭路电视维护等。每晚在中央台《新闻联播》结束以后,在闭路电视上播放沙坪坝区广播电视局提供的4集电视剧,剩余时段就转播凤凰卫视中文台的节目。

    电教中心摄像设备只有一套,JVC 1800三管摄像机+SONY VO-4800背包录像机,一套SONY 5630+5860的U-matic编辑系统,一个松下的特技台,四台松下大1/2的VHS格式录放机。

    当时市场经济大潮初起,各个单位都在想方设法进行创收,我们电教中心也不例外。中心主任给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看能不能制作社会流行的电视点歌,插在电视剧前播放。点歌实际上就是在MTV上加祝福的字幕,虽然形式简单,由于没有字幕机,设备条件有限,只能用比较“原始”的方法制作,相对复杂。

    那时,制作幻灯、播放录像、闭路维修、脚本撰写等各种各样的事情,让我成了“杂家”,作为单身汉一枚,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各种尝试和折腾,倾情投入,到处“显摆”,找机会成为“专家”。

    有件事情记忆特别深刻。学校每年新进的教职工,大多数是从建筑类本科院校毕业的工科学生,毕竟不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没有受过课堂教学的基本培训,对于如何教学还是一个新手。在1994年,我大胆提出与学校师资科合作,用微格教学法培训新进的教师,其实就是用摄像机把新进教师试讲录下来,通过回放视频,为授课教师提供审视自我的新角度,让老师清楚地了解他自己试讲的状态,仔细揣摩,体会提升,再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加以点拨和传帮带,如此反复“训练”几次,教师授课水平短期内得到极大提高,缩短了培训时间,加快了新进教师入职上岗的速度。

    应用微格教学法培训新进的教师,充分发挥了电视录像优势,让我感觉电教专业终于可以“学有所用”。

    我的愿望和梦想还是要干电视,要做电视教学片。

    学校一些专业课的老师,对于建筑施工的新技术有教学要求,带领学生到建筑施工现场实地观摩,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是希望电教中心能够制作教学录像片进行教学。

    初期对于拍摄电视教学片,虽喜爱渴望但心存敬畏。我跟随新闻中心的老师到现场拍摄,大多数时候是扛脚架,背背包机,自己很清楚,大学只是“摸”了一下,对摄像的一些基础知识还没有入门,对摄像机操作要领还没有掌握,实际操作时,手忙脚乱,拍摄了很多素材,却没有几个镜头能够使用。在恶补摄像编辑理论知识的同时,加紧摄像机操作技术的练习。通过上手实践和经验积累,自己慢慢地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电视教学片的摄像编辑制作了。

    电视教学片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现代化,虽然拍制电视教学片的过程比较复杂,但它有其得天独厚的优点:一省资金,二省时间。年轻教师特别喜欢尝鲜,纷纷要求合作,我先后拍摄制作了《一座工厂的诞生》《建筑滑模施工技术》《山区锚杆挡土墙施工》 《建筑电气热塑封技术》《现代商场装饰》《流沙型地基桩基础施工》等,这些记载着最新技术的电视教学片,都及时地应用到教师的课程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996年,我挑选了几个自认为“不错”的教学片,参加建筑类高校电教协会的评比还获了奖,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赞扬,并答应购买更先进更轻便的松下M9000便携式摄录一体机,这个属于大1/2机器,个头虽然大,肩扛特别轻,但毕竟是家用级机器,实际拍摄质量很差,个头大是唬人的。配套的大1/2编辑系统实在太昂贵,学校没有财力购置。为了让学校感觉钱花的值,我还是与图书馆的一位老师,前期采用S-VHS格式拍摄,后期借用重庆一中电教室的大1/2编辑系统,完成了电视教学片《如何利用图书馆》。

    做了几十部电视教学片之后,自我感觉形成了一些套路,在选择教学信息、媒介表达形式、科学准确等方面具有了一定模式,虽符合教学内容要求但从艺术创造和审美表达两方面自我评价,总觉得差点意思,电视教学片艺术效果欠佳。为了提高艺术水平,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1998年12月,经过朋友举荐,征得单位领导的同意,我被借调到重庆电视台社教部《三峡大移民》栏目担任摄像、编导,常驻万州库区记者站。电视台摄录设备先进精良,清一色的SONY Betacam摄录编系统;节目制作规范,对角标、字幕等出现在画面的位置、大小、颜色等有具体详细的规定;严格按照广播电视信号要求制作播出帶。近一年的借调工作,参与策划拍摄编辑制作了10多条库区新闻,20多期专题节目,涉猎题材广泛,节目形式多样,自我感觉制片意识和创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1999年年底,三校合并前夕,我终于回归了校园,回归了电教。

    三校合并:筚路蓝缕做宣传

    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成立新的重庆大学。学校的要求是凝聚共识,实现“五个统一”,即实现统一领导、统一机构、统一政策、统一财务、统一规划,进行实质性的融合。

    实际上在1996年4月,原重庆大学(现在习惯把合校前的重庆大学称为“老重大”)就抽调学校电教中心、部分学院电教室、宣传部等精干人员,全力制作 “211” 申报专题片,这个特定任务完成后,顺势成立重庆大学新闻中心,挂靠学校党委宣传部管理,主要定位为宣传和科研教学服务。工作任务主要是校园教育电视新闻制作及播出、学校各类电视宣传片(专题片)制作及为教学科研等提供制作服务。

    2000年9月,根据重庆大学党委对学校新闻宣传的发展要求,重庆大学电视台(新闻中心)正式成立,同时对三校的电视制作人员进行整合,我也由电教跨转到电视。

    重庆大学电视台成立之初,办公和制作场所都在资环学院采矿实验大楼二楼的一间实验室里,中间用一根绳索,悬挂了十几条学生军训后弃用的棉被,当作吸音材料围成了“演播室”,里面放上一幅校园俯拍全景喷绘作为背景,实验桌当作播音台,前面再支上几个碘钨灯布光,因陋就简、有模有样地在“演播室”里面进行录音及新闻出像。当然,另一边的工作人员全部噤声,老旧的录像机因为发出噪音有点大也必须关闭。也许是我当时最年轻,能跑腿会干事,在合敏基主任的大力争取下,在拥挤的办公区域中,放下了第五张办公桌,其余各位老师还是在合校前的办公地点办公,平常的工作由主任通过电话通知协调,统一安排。

    电视台最主要的工作是每周制作播出一期《重庆大学新闻》。新闻前期素材使用两台SONY DXC-637P BETACAM 和两台DXC-D30P DVCAM摄像机拍摄,后期编辑仅有一套SONY 2650+2800 BETA线编。每周四下午新闻中心主任统稿,周五上午新闻出像配音,下午进行编辑,十来个人在一套线性编辑机上轮番上阵,编辑完成后由分管的宣传部副部长审看,加上片头、呼号、片尾,再复制两套制成播出带。形式简单但过程太长,往往完成的时候都是在晚上10点过后了。

    由于三个校区相隔太远,三个校区的闭路电视网又没有办法融合在一起,所以每次播出带都是制作成一式三份,分别送到三个校区的闭路前端控制室,每周六的19:40在三校区同时播出。所以,我们常常自嘲重大电视台在中国最早实现了“制播分离”。

    2005年年底,学校与重庆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重庆大学有线电视网络移交及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协议书”。2006年7月,校内启动数字化有线电视项目,完成了地沟开挖、光纤下地等基础设施建设,顺利与重庆市光纤信号实现对接,从而完成了四校区“联网并网”工程,完成了校内有线电视传输平台的整合(四合一)。重庆有线电视专门划出一个频点,作为《重庆大学新闻》的播出频道。

    重大电视台按照学校宣传工作的要求,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完善宣传渠道和内容,先后开办了系列校园电视专题栏目:聚焦校园时政大事的《新重大广角》,讲述重大学子故事的《重大人》,优秀校友专访栏目《学苑星光》,访谈类栏目《民主湖访谈》,纪录重大活动、文化讲座等实况录像的《菁菁校园》,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制作的学生栏目《青春视线》等,让学校师生员工通过电视节目,知重大、爱重大、兴重大、强重大。

    在“有为才有位”的埋头苦干中,电视台工作业绩和成效获得了学校的高度认可,学校逐年加大对电视台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逐渐添置了大洋非编、松下切换台等设备,东拼西凑也能完成大型活动的直录、在闭路上进行直播。目前,电视台办公和工作用房增加到近800平方米,拥有140平米演播室1个,HDCAM高清摄像机4台,非编系统10套,高清录像机2台,调音台、切换机、15米长摇臂、航拍设备、8讯道EFP系统各1套,具备较为完备的前期电视摄录和后期编辑制作系统,2009年10月,电视台节目全部采用高清标准制作,标清自动播出。2016年3月,伴随重庆有线电视系统的升级,重大电视台的节目全部实行高清播出。不管是硬件设备投入、队伍建设,还是节目制作水平和规模等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重庆大学电视台坚持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积极拓展和巩固校内宣传阵地,电视节目始终坚持立足校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多渠道、多角度地进行宣传报道,在凝聚人心、增强信心、鼓舞人心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为重庆大学的发展和建设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舆论环境。

    技术服务: 教学实践育新人

    重庆大学电视台作为业务服务部门,在保证高校电视台宣传功能的同时,还利用视频制作的专业优势,积极拓展电视台的业务范围,服务教学科研,助力重庆大学建设和发展。

    学校重点课程建设中,精品课程建设是龙头。2003年开始,电视台承担制作国家级、市级、校级精品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各种教育教学片1000余部(集)。

    为教学成果奖、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汇报、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等科研提供视频服务800余项。特别在2014年,重庆大学电视台制作了《走协同创新之路 圆汽车强国梦想》专题片,积极宣传相关中心在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人才建设等方面的成果,为学校首个“2011计划”的成功申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造就人才”是重庆大学16字校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大学电视台充分发挥高校电视台的育人功能,以实践训练为载体,努力拓展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

    重庆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成立之初,重庆大学电视台即成为该专业学生电视制作实习基地。电视台抽调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拟订教学计划,制订实施细则,具体指导学生电视制作实习,全程参与到学生“电视摄像”“电视编导”等专业课程实习实训中,传授电视新闻制作业务的技能。

    电视台老师不仅从技术、艺术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更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学生电视新闻制作的学习过程,增强其贯彻执行党的新闻工作方针的意识,增强学生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形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无论新闻还是专题,重庆大学电视台所有电视节目,都坚持让本校所属的美视电影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供锻炼机会,加强教学实践,重大电视台成为该院播音主持的练兵场,更积极向其他部门和校外单位推荐,让该院学生从重大走向更大更广的舞台。

    2002年3月,我们筹划成立了重庆大学电视台学生记者团,创办了学生栏目《青春视线》,以新闻专题的形式,从学生的视角关注他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由学生“一条龙”自主开展工作,教师指导和审核把关。2004年,作为培养学生第二课堂的成功经验,重庆大学电视台《青春视线》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评价,曾在该栏目工作过的一些同学毕业后就职新华社、北京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媒体。

    斗转星移,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伴随重庆大学电视台的發展,亲历重庆大学发展轨迹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作为一个影像见证者,一个教育电视人,我始终坚持通过影像传递校园资讯,通过影像讲诉校园故事,通过影像传承校园文化,通过影像定格校园记忆。不惧风雨,无畏艰辛,牢记电视人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发现重大,纪录重大。2016年9月,重庆大学电视台荣获“全国教育电视先进集体”称号,我个人也有幸获评“全国教育电视先进工作者”。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迭代,各种新兴媒体迅猛发展,视听技术及传播速度已经超乎想象,未来科技会把我们引领到何处,我们期待着。把握好宣传舆论导向、教学实践育人,影像记录传承的本质特性,做到“不养成惰性、不放弃市场、不丧失功能”,教育电视将继续大有可为!

    推荐访问:电视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