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基于“职业带”理论构建专本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3 17:20:26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职业带”理论把工业人才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明确了职业教育阶段专、本科的不同培养目标。以化工技术类专业为例,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针对专、本科分段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职业带理论构建专本衔接的职业人才培养策略,即明确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实施方式和教学评价。实现人才目标定位和教学内容的双衔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构建专本衔接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专本衔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带”理论;化工技术类专业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职业带’理论视阈下化工技术类专业专—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525);2014年度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项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阈下的高职学生技术技能与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对接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4032)

    作者简介:贺新,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7-0020-04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的学术性教育。“职业带”(occupational spectrum)理论作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把职业领域中需求的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分为三个层级: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1]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讲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或初级劳动者,即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讲的“技术教育”,目的是培养技术员、技师或工程师等技术应用和工程应用型人才。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如图1如示。

    图1表明,“职业带”理论的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现有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的三个层次,现有职教体系中的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高专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及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分别对应于“职业带”理论中的技术工人(技能型人才)、技术员(技术型人才)、工程师(工程型人才)三个层次的教育。将“职业带”理论指导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会对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产生重要的参考价值:(1)使职业教育区别于现有的学术性教育;(2)明确应用型专、本科教育在现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3)建立层次分明的职业教育。

    以化工技术类专业为例,其毕业生的岗位要求有三个方面:(1)一线操作工人,即“职业带”中的技术工人。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是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2)工艺员、班组长,即“职业带”中的技术员。要求毕业生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具有过硬的一线操作能力,这是现有化工技术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3)科研开发人员或工程师,即“职业带”中的工程师。要求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作为背景进行工艺设计和工程设计,这是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述职业带理论,为各类职业型人才定位作了全面的分类和铺垫。

    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就即将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导致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匮乏,我国将以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近一半的普通本科院校将进行转型,由培养学术型人才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2]近年来,高职、应用本科类院校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例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典型的工作流程,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手段,以技术技能“应用”为导向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3]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进行了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4]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本科高校和高职教育的衔接[5],以拓展高职专科的职业提升空间。在高职本科分段人才培养的衔接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

    一、高职本科分段人才培养的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和应用本科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导致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不通畅

    高职教育经历多年的职业型人才培养,形成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以一线操作运行与控制为主的技术员、生产一线的技术与工艺管理和生产调度员、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工作辅助技术员、项目开发辅助协调与管理员、车间质检分析员与测试和质量管理员。现有的本科教育却一直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高职和本科两个阶段培养目标不同,导致学生的理论和技能上存在较大差异。高职的人才培养以理论和技能并重,并突出技能,学习过程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而本科人才培养则以理论知识为主、技能为辅,强调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两个阶段培养的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高职高专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强,但与“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准备不足,职业上升空间受限;本科院校僵化地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多采用理论验证,学生对典型的生产流程和生产设备较为生疏,培养的人才达不到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6]

    (二)高职专科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尚达不到职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专科类院校已经按照职业岗位进行人才培养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培养的技术员层级人才仍无法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普通本科高校进行转型还是近年才由国家层面正式确定,受制于惯性,大多仍采用传统的学科教育,没有按照职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同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没有反映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其原因有三个方面:(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没有按“应用”这一核心,确定人才培养方案;(2)缺乏有效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导致人才培养始终不能跳出学科教育的模式;(3)由于实验经费不足,导致实践性教学设备欠缺,技能训练得不到保障。

    (三)高职专科和应用型本科两个人才培养阶段的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

    当前的专、本科教学内容衔接,多以理论知识体系的衔接为重点,也有以获得累计学分的方式进行衔接。高职专科为了提升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在应知理论够用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原有的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被重新分解、组合,造成知识点不系统,无法与应用本科教育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衔接,以学术探究为主的本科教育中,没有基于技术技能为基础的以工程设计和工程应用为主的职业能力训练,高职专科培养的技术技能在本科教育中得不到拓展。[7]

    (四)职业能力结构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高职专科生是在生产现场解决职业岗位技术问题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职责规定了应能完成的任务或项目,因而,应具有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这种能力结构,不仅着眼于学生应掌握的各种职业技能,而且更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或项目的综合实践能力,即完成任务或项目应达到的最终绩效目标。然而,现行高职教育毕业生的能力结构,不是按照职业岗位用人质量标准设计的,并且表述笼统、概括,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往往是重操作技能训练,而忽视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的训练,与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没有本质区别,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五)应用本科专业教育的学科化倾向明显

    我国本科教育的精英化影响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之专业教育领域依然存在,如新专业设置及其论证,要接受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评审和检查,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的构成及评审指标沿袭的是学科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教育中的学科化倾向。[8]

    二、运用“职业带”理论构建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化工技术类专、本科的人才培养衔接为例,其策略主要有三个:(1)明确培养目标;(2)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3)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实施方式和教学评价。

    (一)明确专、本科阶段的各阶段培养目标

    按照“职业带”理论的描述,在高职专科教育阶段,以培养具有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在应用本科教育阶段,则以培养工艺设计和工程设计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在现有的化工类专、本科职业教育体系中,明确其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对应的人才规格描述为技术骨干和工程师。化工类专业人才的职业要求是,遵守规章、踏实肯干、具备基本的现场应变能力、处理现场事故能力、能够自学与创新,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应涵盖以上职业能力。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院)化工技术类专业和江苏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通过常州及周边地区的化工类相关企业调研,针对典型的职业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对现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生源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本科人才教育的阶段性培养目标。

    (二)制订课程标准,选取与生产典型流程相关的教学内容

    专本衔接是跨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共同活动,课程的整体设计是确保实现两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在明确各自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职业带为纽带,认真做好专本科衔接的化工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课程设置,以化工技术类专业为例,专业带头人应明确化工类专业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一般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衔接专业课程,对照技术员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整合相关课程,所编制课程标准应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学内容应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分层次地进行“递进式”教学。

    高职专科的教学内容,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践操作,以符合职业带理论中的技术员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对应于应用本科的教学内容,应在掌握基本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拓展理论深度,以体现出职业带理论中对工程师层级的职业能力要求。在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的内容衔接上,两阶段的教学内容应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建立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可达到这一目标。

    (三)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院校形成了各自的教学标准和系统。职业领域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是实现现代职教体系培养功能的前提,教学改革不仅要在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中进行,也要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中进行,这需要改革原有的以知识体系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依据当前职业领域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与行业特色,采用符合本科应用型人才技术和工程应用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

    以本院化工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例,教学组织实施主要是由三个关键叠加而成,分别是化工理论、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化工技术类人才的培养最终面向化工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求化工类学生能够主动掌握当今化工职业岗位操作的基本技能,能用相关专业理论解释岗位操作中的普遍象,判断生产过程中设备的常见故障并能对故障进行处理,解决相关工艺问题并进行工艺研究和工艺改进,具有职业岗位所需高度的职业素养。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实施方面的改革,可以进行高职专科教育与应用本科教育的职业技能衔接,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专科和应用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以教学过程实施为主线,采取过程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

    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评价是系统性评价。考核包括三个关键点,即理论、技能和素质。评价单元应涵盖以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的职业素质评价;以技术、工艺和工程理论指导实践的理论性评价和以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和工艺预防在内的职业能力评价;结合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实现集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核心要素在内的全面评价。[9]

    以本院化工技术类专业为例,考核指标参照化工总控工国家职业标准。理论考核以课程标准涵盖的应知理论,采用教师评价的方式;技能考核包括课堂项目汇报、技能操作、项目总结在内的多组分考核方式,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的组合评价方式;素质评价则贯穿技能训练的整个过程,包括实验穿戴、训练准备工作、团队合作和“5S”等在内的多个指标在内的评价方式。

    (五)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接国家(行业)职业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为社会经济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技术员),以解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需求。明确各类人才进入企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至关重要,这要求专业设置与本地企业岗位设置相对接,课程标准与对应国家标准相对接[10],教学内容与生产流程相对接,最终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的全面对接,化工行业专业性非常强、实践性要求非常高,且物料普遍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这就需要建立职业上岗证制度。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参照国家职业工种标准,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才能将实训要求与岗位要求相融合、操作技能和岗位技能相融合、学习生涯到职业生涯相融合。

    参考文献:

    [1] 黄波,于淼,黄贤树.职业带理论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3-27.

    [2] 经济参考网.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EB/OL].[2014 -03 -22].http://jjckb.xinhuanet.com/2014-03/22/content_496813.htm.

    [3] 陈炳和,熊威.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2):113-115.

    [4] 斯荣喜,龚山平,邹晓东.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73-75.

    [5] 苏宝莉,顾惠斌,杨长春.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析——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10-13.

    [6] 苏宝莉,孙华林.“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J].教育与职业,2013(29):24-125.

    [7] 黄振菊.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与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176-178.

    [8] 杜才平.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结构调整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62-64.

    [9] 赵昊昱.高职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全面性考核法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0(11):39-40.

    [10] 薛叙明,曹红英,赵昊昱.高职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2):75-78.

    [责任编辑 李 漪]

    推荐访问:衔接 构建 理论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