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与蛙同行,游向三角洲的更深处——新南方作家访谈·林棹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3 05:05:07 点击:

    林 棹 刘欣玥

    刘欣玥:林棹好呀!好久不见,很高兴能和你在纸上聊聊天。《潮汐图》出版已经一年了,我们好像也由小说里出走的巨蛙陪伴着,共同度过流速缓慢、感受复杂的一年。在时隐时现的未知感与被困感中,虚构的蛙好像更能自由出入于现实内外,变成一个格外真实的隐喻。我也越来越多地听到朋友表达类似“觉得我就是那只蛙”的感受。这一年你主要在做些什么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可以分享?

    林 棹:欣玥你好。2022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伴随着痛苦、愤怒、迷惑。在讲给孩子的故事里,类似的时空被幻化成黑森林、噩梦时刻、荆棘丛生的恐怖谷。但现实不是故事。如果写诗是残忍的,那么虚构也是。

    我没有任何值得分享的经历,在这样一年的终末。比喻、讽刺、戏仿,寓言、童话、谜语,喜剧、悲剧、荒诞剧……或许都是未能直接行动的徒劳的补偿。故事是弱者的安全气囊,是我们围坐篝火时用以自我安慰、互相安慰的道具,它只讲述、文饰一件事:活着——为什么我还能活着?为什么是我活着?

    刘欣玥:但这就是一个格外需要围着火堆讲故事的时节啊,故事创造出险境,也带人类穿过深渊。我想起你写过恒河猴、袋狼和粉头鸭的寒夜篝火,巨蛙加入它们之中烤火,问了一个说不出滋味、有点哀悯的问题:人去了哪里呢?而人常在,这些动物却都已灭绝了。

    说到烤火,就很想和你分享。2022年冬天我开始在家架炉烧炭,烧的是龙眼炭,木炭迸开时毕毕剥剥的细小声令人愉悦,像是在听木头窃窃私语……你知道的,以前我在广州生活从不会有这种体验。但很奇怪的,我身体里的岭南,带着记忆唤出的龙眼的香甜,这时候强烈地在异乡的冬天醒转过来。熟悉的植物(但我真的熟悉龙眼树吗,还是只熟悉童年印在纸箱上的“岭南佳果”?)带着陌生的语词,新的感官,以前所未见的形态击中我,和第一次读到你的小说时的感觉很像。《流溪》与《潮汐图》,让一些读者开始以文学的途径,重新发现“岭南”,包括体认植物、粤方言、风习、物候……这是打开开关和没有打开开关的区别。但是,你从第一本书开始,就已经在自觉地讲述一个瑰巍的、杂花生树的“岭南”,而且有意要为“岭南叙事”加入一个开放、多元、有历史纵深的声部。你有过这种对岭南“打开开关”的时刻吗?中间有过感官、知识或阅读孰先孰后的习得过程吗?

    林 棹:我倒也不是一个严格的环境决定论者,但一地的环境,“物质因素”,和一地的“知识”——文明的,文化的,属人的——之间,一定存在强力关联。“岭南特征”在持续不断的归纳、提纯中呈现,有人称它为一种发现,有人视它作一种发明,无论如何定义,我们也许都会赞同,它永远正在生成、正在变化,它是构成多样性的一个因子;
    它将在多样性之中愈加彰显,而非相反。

    因此,多样性永远是有益的。比较的视野是有益的。交流带来更强的适应性、生命力。各种特征相互唤醒、相互照亮。

    感官总是先行。事实上,我们总是在可以言说之前已经感到。我们是在为我们感觉到的事物发明语言。在我们从未感同身受却必须复述的时候,我们不再是人,只是机嚣。你提到“打开开关”,我想它不仅是岭南的开关。无法做到让开关一直开着,但希望尽量长时间地保持打开,不要轻易关上,不要温和地关上。开。闭。开。

    刘欣玥:基于处女作《流溪》的初稿遗失、停笔和复得重写的经历,可以认为你在正式“回归”写作之前,有过一个“漫游”和“准备”的阶段吗?

    比起纸面阅读的智性积累与趣味的养成,我同样很好奇你在大自然环境里实地的游历——你是野外探险、观鸟、摄影爱好者,《初学者》里也记录了你出海学习驾驶帆船的经历。就像你说的,感官体验会比叙说更早出现,而后是语言的发明。随着身体重新认识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实体”,比如风的伟力,比如与岛屿、海流俱生的族群的求生智慧,对于“水手们的词库”的掌握,也才逐渐生效、丰满。这种种自然游历给你带来了什么?

    林 棹:那段日子算不上“漫游”,漫游的意象太浪漫啦,好像只会出现在故事里,天然带着虚构的光泽。也不是自觉的“准备”。那就是“度过”,中性的。当日子被度过之后,我们可以选择和决定讲述它的方式,我们可以选择和决定在哪个位置切割它。

    相较而言,城市生活是确定的、稳定的——那正是城市存在的目标之一。稳定的室温、光线、日程、路线……我们的感官体验在城市保持稳定,进而变得单调。我们的认知被城市驯化。我们的语言被城市裁剪。我们的知识树在城市的夹缝里生长。但城市毕竟只是诸多范式之一种。

    海的范式、岛的范式、原生林和经济林的范式、候鸟的范式……种种细节,是除非亲身体验否则永远想象不到的,而亲身体验又反过来滋养想象、确证知识。也许还很难统计它们给我带来了什么,可好奇心确实已经把我带向了它们。奇妙的是,人从城市和城市气氛中短暂地脱离,溜进种种新的、不同的范式里去,心灵和行为也会相应地变化。

    刘欣玥:借用一个小说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生动比喻,“范式”的转换,如同“拆肺、换腮”——陆生者,学着用林莽中的水生者的方式去呼吸、去生活。这种对“他者”,尤其是弱势者的同理心,贯穿你的书写,同理心指向孩童、女性、贫民、有色人种,到动植物,甚至非生物。从《流溪》到《潮汐图》,“我—他”之间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处在互动拉扯的关系网之中。仿佛“我—我们”也可能随时变成“他—他们”,像一个共栖共生的生态系统。你曾谦虚地称,创作的用意在于探索“片面的代入”是否可能。这种代入、这种同理心的有效换位,从来都不简单。在认知与文学叙述的两个层面上,你觉得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林 棹:我觉得更难的,或者说,更有意义、更有建设性的,是在同理心和行动之间建立一种“知行合一”的紧密连接。文学叙述,也许是介于“发心”和“行动”之间的一个环节。不切实际的空谈、虚伪的漂亮话、反人性的口号,在文学叙述中并不少见,其后果,小至心头困扰,大至人道灾难。所有涉及人欲、道德和实际行动的部分,都需要谨慎对待。这样说来,“为艺术而艺术”,倒似乎相对无害了。

    刘欣玥:你的小说出版后,因为强烈的新鲜感与异质性,似乎不容易被妥帖地放入某个现成的“言说系统”。人们厘清《潮汐图》“不是什么”,比如不是“历史小说”,不是“方言写作”,也提出一些新的命名、类属,试着解释它“是什么”。这些热情中,或许也夹缠着谬误。有一阵子,我觉得《潮汐图》自己也有点像蛙:迷人、成谜、难以归类,获得了许多名字。你有留意到这些回响吗?比如说被归入“新南方写作”“南方海洋书写”?作为一名富有地域色彩的小说家,你怎么看待“地方”与“世界”的关系?

    林 棹:我很感谢读者愿意与蛙同行。我们的经历各不相同,又抱持不同的心态、目的、期待去阅读,所以阅读的过程、所得定然是独一无二的,和蛙同行的旅程也是独一无二的。会有下定义、归类的读者,也会有陈述情感、描述感受的读者,那是因为每位读者都独一无二。能收获到多元的回音,蛙是多么幸运啊。

    什么是“世界”呢?世界是那头大象,我们都是盲人。“地方”也是一头大象。个体生命太有限了。我们甚至摸不明白“世界”和“地方”是两头象呢,还是同一头象的两块皮肤。

    刘欣玥:《潮汐图》洞开一片眼花缭乱新天地,在读的过程中,能感觉到你也写得笃定、足够尽兴。对于这些已经完成的创作,还有未尽之处吗?接下来有什么想继续探索或尝试的新方向吗?

    林 棹:我想《潮汐图》是一个开始,我做到了那个阶段的我所能做到的全部,它是一次没有遗憾的尝试。蛙没有凭空消失,而是游向三角洲的更深处,招呼着我。三角洲的魅力在于,从它,可以向时间的两端、向空间的四面八方出发。生于兹长于兹,这是我的幸运。

    猜你喜欢同理潮汐岭南忆岭南黄河之声(2022年14期)2022-11-16潮汐与战争(上)凤凰动漫(军事大王)(2022年9期)2022-11-05雨岭南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善良的战争:在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建立同理心疯狂英语·新悦读(2019年10期)2019-12-13绝美海滩VOGUE服饰与美容(2019年6期)2019-07-17避免同理心耗竭发明与创新(2019年2期)2019-01-12不辞长作岭南人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班主任应该给学生一颗同理心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潮汐式灌溉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电子制作(2017年9期)2017-04-17神奇的潮汐儿童故事画报·自然探秘(2016年6期)2016-09-14

    推荐访问:访谈 深处 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