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盖•里奇电影的叙事风格与幽默元素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3 02:40:06 点击:

    [摘要]历来关于盖·里奇电影艺术的分析,往往将重点放在他的“黑色电影”上。但是里奇从来不将暴力和血腥当成自己的招牌,而是在叙事的技巧以及叙事之中的戏谑上用力,尤其是其“英式幽默”更使得他与美国导演鲜明地区别开来。这两点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一代的年轻导演,如宁浩等。要对盖·里奇的电影进行深入解读,其叙事风格和幽默元素是不可回避的。文章从多线索叙事、偶然性情节、黑色幽默三方面,分析盖·里奇电影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盖·里奇;叙事风格;幽默元素

    英国著名的青年导演盖·里奇(Guy Ritchie,1968—)是新锐导演之中较具争议性的一位。1998年,里奇凭借着成本仅160万英镑的处女作《两杆大烟枪》(Lock,Stock,and Two Smoking Barrels)成为英国影坛乃至世界影坛关注的新焦点。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之下,几乎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电影学院派教育的盖·里奇如鱼得水,尽管从影时间不长,其作品质量实际上也参差不齐,但里奇还是以自己特有的暴力影像风格在影坛赢得了一席之地。他的《偷拐抢骗》(Snatch,2000)、《大侦探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2009)等作品吸引了如布拉德·皮特、小罗伯特·唐尼等著名影星的加盟,在票房上也取得了无可置疑的成功。历来关于里奇电影艺术的分析往往将重点放在他的“黑色电影”[1]上,但是里奇从来不将暴力和血腥当成自己的招牌,而是在叙事的技巧以及叙事之中的戏谑上用力,尤其是他作品中体现的“英式幽默”更是使得他在到好莱坞发展以后与其余执导喜剧的美国导演鲜明地区别开来。这两点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一代的年轻导演,如宁浩等。[2]因此,要对盖·里奇的电影进行深入解读,其叙事风格和幽默元素是不可回避的。

    一、盖·里奇电影的多线索叙事

    在传统的电影叙事中,故事一般按照现实中的时间以一种平面的方式展现给观众,偶尔使用一些插叙或倒叙等手法也不会影响观众的理解。从昆汀·塔伦蒂诺开始,后现代时期的电影仿佛进入了一个“碎片化叙事”的时代,传统的、线性的、连贯的电影叙事传统遭遇了颠覆,电影情节被分割为无数散乱的碎片。这些碎片在导演的个人意愿下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最后填充为一个整体。对于观众来说,要欣赏这样的影片,无疑是具有一定的困难的,观众处于一种既被动,又要发挥主动性的地位。被动是指电影的结局以及观众参与的过程是导演所预先设置好的,而所谓的主动性则是指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必须凭借自己的思考才能跟上导演的叙事节奏,从而还原出一个线性的真相。这样的新型叙事方式无疑增添了观影快感。在塔伦蒂诺众多的追随者中,盖·里奇也可以算是其中一个。[3]但是里奇又开创了自己的,也被多人模仿的电影风格,那就是多线索叙事。

    盖·里奇深知戏剧化的重要性,因此能够用蒙太奇似的语言来表现电影中极具戏剧性冲突的段落,在专门讲述赌场与骗术的电影《转轮手枪》(Revolver,2005)中,主人公就以国际象棋中的道理来讲述为人处世的原则,而这些原则也贯穿了电影的每一个章节始终。这个纲领其实也是里奇本人的电影叙事美学观。在对弈国际象棋之时,显然不能只考虑单个棋子、单条线路的得失。里奇的电影往往在一条线索之下又有多条线索展开,在一个巨大的矛盾冲突之中又蕴含多个小的矛盾,同时这些线索与矛盾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增强了整个电影叙事的复杂性。

    例如在《偷拐骗抢》之中,在影片的前六分钟,影片中的12个出场人物就已经在顺接和静画的展现下悉数登台,给予了观众第一印象。但是由于时间的紧迫观众无暇思考,也根本无法理清不断变化的人物与跳跃的事件之间有什么关系,甚至连出场人物的面貌也无法记清。而在后面的故事发展之中,这12个人实际上是被分为六组的。盖·里奇通过一个关键人物“土耳其”的叙述讲述了一个有关抢劫钻石以及拳击比赛的故事,而这六组人便与这两件事情有着紧密的联系,各路人马都对钻石垂涎已久,同时观众也十分好奇“土耳其”本人又与拳击比赛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在影片的结尾,在拳击比赛的过程至少涉及了三组人,而里奇则反复用倒叙的手法来对有关这三组人的情节进行剪辑,让观众从疑惑中慢慢走向恍然大悟。比起《偷拐骗抢》中的四条线索而言,《两杆大烟枪》中的线索甚至达到了七条之多,无怪乎里奇的这部电影一开始因为故事太复杂而无人问津,但最终他还是凭借其一举成名。这也就是为何盖·里奇的电影被视作是一套精妙的多米诺骨牌,不仅从整体上来看有着美学上的布局,同时还有工于心计的结构。当几条故事线并行发展之时,正如骨牌中的不同排列分别倒下,然而总是在严格的时间同步以及交接点的精确衔接之下有恰当的联结点。就在一个又一个的触发点中,情节得以高潮迭起。

    二、盖·里奇电影的偶然性情节

    如前所述,盖·里奇的电影有着多米诺骨牌一样的绝对精确。而骨牌的触发就需要各种各样的触发条件,这就是里奇电影中的偶然,如《两杆大烟枪》中的一切都始于一场赌局,赌博本身就有着极大的意外因素。而电影的结局也同样有一个偶然,那便是那杆猎枪究竟是否被丢到了桥下,成了将倒未倒的最后一块骨牌。画面中有三个人都在抢着给这个人打电话,恳请他千万不要将猎枪丢入河中,然而就在观众的情绪高度紧张之时电影却戛然而止,无论是丢还是不丢都是有可能的。里奇电影中的世界并不大,也因此有着大量的符合戏剧“冲突律”的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偶然性情节制造的。里奇令人称道之处就在于他电影中的偶然性情节(巧合与意外)并不是生硬地制造出来的,往往都已经在观众尚未意识到的时候里奇就已经做了足够的铺垫,使得这些偶然性情节的出现看似是在意料之外,实际上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样一来,整部电影的叙事就有了一定的曲折,剧中人物往往被意外弄得措手不及、哭笑不得。观众在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观众的兴奋点得到了高度的调动。

    以《两杆大烟枪》为例,在电影中,艾迪等四个难兄难弟因为输光了所有的积蓄而债台高筑,而且如果不在一周之内将债务还清,四个人全部都要被剁去手指。就在四人一筹莫展之际,他们却无意中获知了一个以阿狗为首的贩毒团伙的抢劫计划。此处的偶然性情节在于贩毒团伙恰恰就在艾迪的隔壁,而且他们在商量作案计划之时艾迪恰好因为醉酒回家打开衣柜,从而能清晰地听到衣柜背后的声音(这一点被宁浩略作改动地引用进了《疯狂的石头》中)。所有人的目标都集中在价值连城的翡翠上,当工艺品厂的保安在厂子附近的小旅店房间中商量安保事宜时,只有一墙之隔的劫匪却也正在计划着如何盗走翡翠。而保安和劫匪同时租用这一间破败的旅店是有着“高灯下亮”的合理性的。随着艾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计划的展开,更多的巧合也加入了进来。如当汤姆和艾迪成功地打劫了毒贩,获得了一大笔大麻之后,想要出手的对象却正是刚刚遭毒贩洗劫的毒品种植商罗伊。于是罗伊、艾迪等人和毒贩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三角关系。在罗伊等自以为知道真相准备展开复仇以后,其复仇的对象却是艾迪,而此时克里斯正在出发去艾迪家准备讨债,另一方面浑然不知的艾迪四个人还悠闲地开着车向家里走去。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空间中,多条线索开始汇集到艾迪家,人们之间却对彼此的行为互不知情。以至于在艾迪家相遇的是罗伊与阿狗一伙,两人同时给枪上子弹的镜头无疑产生了一种戏谑的效果,那便是他们都将对方误认为是艾迪一伙,但事实上对方才是他们真正要火并的人。而讨债的克里斯恰好此时赶到,从阿狗那拿走了钱,迪安和盖瑞等人又不得不尾随克里斯,故事又重新进入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叙事套路之中。这一点被宁浩在《疯狂的赛车》中借用,追击毒贩的赛车运动员耿浩却被两个倒霉的警察追击,最后警察阴差阳错地缴获了被耿浩当成骨灰的毒品而功成名就。但在一系列的巧合之后,无论是盖·里奇抑或是他的中国模仿者宁浩,都始终遵循着人们所认同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伦理观,最终50万英镑归属了最需要钱的克里斯(正如《疯狂的石头》中真正的翡翠被包世宏当作假翡翠送给了自己善良的女友),里奇一方面强调给予观众视觉上的快感,另一方面也追求对观众心理的满足。

    三、盖·里奇电影的黑色幽默

    盖·里奇有着“英国的塔伦蒂诺”的美誉,这其中固然有两人都热衷于表现暴力,且都是非科班出身的原因,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里奇电影中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本身是出自美国文学的概念,强调对异化后的世界以及扭曲后的人性进行无奈的嘲讽与挖苦。盖·里奇又为这种黑色幽默融入了“英式幽默”的“冷”和“拘谨”元素。里奇本人从始至终都十分关注观众的兴趣点,由于自身没有受过正规而系统的学院派导演专业的训练,能够卸下学院派在拍摄手法与电影语言运用方面的包袱,以至于里奇在拍摄电影之时往往能够更多地切换两种角色,一是购票进入电影院为了寻求愉悦的观众,另一个则是以顽童之心制作电影的电影人。早在拍摄完《两杆大烟枪》后接受采访时,盖·里奇就坦承自己在构思这部电影的时候,将一切所能想到的娱乐元素统统都添加了进去。《两杆大烟枪》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得里奇意犹未尽,而后在拍摄《偷拐骗抢》时,他更是直言不讳自己想要拍摄的就是一部对《两杆大烟枪》进行模仿的作品,因为在里奇看来,充满幽默情节的《两杆大烟枪》所开辟的道路很有延续下去的必要。

    这种黑色幽默有时是一种对权威的消解和对理性的破坏。在《两杆大烟枪》之中,阿狗等毒贩在抢劫罗伊的同时,因为遭遇了交通警察而对这个弱不禁风的警察施以老拳。本来无辜路过的警察瞬间就被打得鼻青脸肿,并且还被塞进了汽车里。然而没过多久,警察又被“黑吃黑”的艾迪等人一顿痛打,与毒贩不同的是,此时的警察对艾迪等人已经毫无威胁,但是这些小伙子们还是“顺便”将警察又拳打脚踢了一番,理由仅仅是因为他们本来就讨厌交通警察。而讽刺的是,在故事的最后这个被打的警察无法指认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打过他的人,以至于艾迪毫发无损地走出了警察局。这一情节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意味,原本代表着威严、强权与秩序的警察成为被戏弄和被凌虐的对象,法律的不堪一击以及警察的拘谨给影片增添了一种轻松感。

    黑色幽默有时又是一种荒谬的呈现。在《偷抢拐骗》中克里斯在酒吧喝酒时遭遇了黑人的持枪抢劫,克里斯揭穿了黑人的枪是假枪导致黑人灰溜溜地逃走,而在逃走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俄罗斯人的抢劫。这种“黑吃黑”手法的再次运用本身就具有幽默效果。然而当克里斯持枪将俄罗斯人全部打倒以后,其中一个人竟然还在地上挑衅地说克里斯的枪打歪了,自己还没死。使得克里斯不得不向他补枪。本身克里斯的行为行云流水十分干净利落,因为这个死到临头还在嘴硬的人而略显尴尬,同时对方至死还不忘开玩笑的荒谬也是幽默的体现。

    在消费主义的时代,大众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追求心理上的满足与视觉上的刺激无可厚非,电影本身的娱乐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而热爱叙事狂欢的盖·里奇适逢其时,通过多重复杂的叙事结构、各种合理的偶然性情节以及幽默而荒诞的故事或人物表演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电影应有的商业价值。里奇所探索出的电影新路看似简单,但是要像里奇那样将其上升到美学的程度,仍然是不容易的。就目前中国导演对里奇的模仿来看,他们所取得的票房奇迹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盖·里奇这种手法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朱定忠.对黑色电影元素的延续与颠覆——浅评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的黑色或反黑色元素[J].电影文学,2007(22).

    [2] 付蕾.论宁浩对盖·里奇电影的本土化移植[D].西安:西北大学,2012.

    [3] 汪影.后现代氛围下的伦敦故事——论盖·里奇的电影叙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5).

    推荐访问:叙事 里奇 元素 风格 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