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我们该如何对待“天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3 02:10:06 点击:

    一段时间里,我们曾对“天才”一词非常忌讳。为什么?问题就出在“天”字上,似乎“天才”就是“天”生的,所以不恰当地给持天才论观点的人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1978年后,在解放思想的推动下,通过拨乱反正,廓清了政治与学术的界限,这才逐步端正了对天才的认识,但是对天才的成长、使用和保护尚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天才”一词古来有之,古代通常把天才称为“神童”,专指那些早慧、才华出众、把文章写得出神入化和个性桀骜的少年儿童。在西方国家,“天才”一词是16世纪才出现的。在拉丁语和英语中,天才一词为“Genius”,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这个词作了1040个字的超长注释,认为天才是具有超常智力的人物。在这个注释中,有两个相近但略有不同含义的观点:其一是美国心理学家L.M.特曼的观点,他认为天才是指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中成绩突出者,故天才意味着智力水平高,仅仅是一种智力而不是成就。智商在140以上者,仅是潜在的天才或称为“天赋”,他们占人口的0.4%。有人又把天才分为两级,一级占0.1%,二级约占10%。其二是英国科学家F.高尔顿的观点,他认为天才应当具有由杰出的实际成就反映出来的高度创造性,他们的成就应当具有长久的价值。后一种观点比较流行,也被学术界普遍接受。

    千百年来,关于天才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是天生的,即生来就具有某种特殊的秉性、特长和超人的智力;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经过良好的教育,常人也都可以成为天才。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前者是唯心论,而后者是教育万能论。正确的方法应当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其实,客观上存在两类天才,即先天之才和后天之才。前者承认人与人的智商或智力是有差别的,人的天赋有高低之分;后者承认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教育,对于塑造天才人物具有重要作用。廓清了这两种天才的区别,我们就取其所长,对那些天赋较高的青少年,营造丰腴的沃土,施以精英教育,让那些潜在的天才成为富有创造性成果的真正天才。

    纵观人类的历史,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和每个学科领域都出现过或多或少的天才,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引领着社会前进。美国人类学巨擘克罗伯有一个著名的提问:“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换句话说,天才是扎堆出现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规律。克罗伯本身就是一位天才,他16岁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也是弗朗兹·博厄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生出版了532本著作,所以他深谙天才的内涵和成长规律。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旗手,他是诗人、作家,才华横溢,被称为“思想之王”。他用20年的时间写出了《路易十四时代》,于1756年出版。在书中,伏尔泰列举了人类历史上4个伟大时代,亦即天才辈出的时代。它们分别是:古希腊伯里克利和柏拉图时代,凯撒和维吉尔时代,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时代,以及路易十四时代。他认为,在这4个时代中,最后一个最接近完美状态,也是最开明的世纪。

    路易十四时代是指自公元1638年9月5日到1715年9月1日这一时期,路易十四国王是法国历史上最开明的君主,他在位72年间励精图治,使法国成为当时欧洲的科学与文化中心。英国19世纪著名教育家怀特海把路易十四时代称为“天才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欧洲天才成群地出现,科学大师辈出,在各个科学领域里都有创举。例如,在数学领域有法国“业余数学家之王”费马、德国莱布尼茨和曾经出现过10余位数学家的瑞士伯努利家族;在天文学领域有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意大利的伽利略、英国的雷恩、荷兰的惠更斯;哲学领域有英国的培根,法国的笛卡尔、帕斯卡;在物理学领域有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胡克;在化学领域有“英国化学之父”罗伯特·波义耳;在医学领域有发明了血液循环理论的英国医生威廉·哈维;在文学领域有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在艺术领域有意大利的画家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油画家卡拉瓦乔,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埃尔·格列柯等。

    那么,为什么17世纪成为了天才的世紀呢?这时是欧洲殖民主义的发展时期,期间曾发生过天灾人祸、三十年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许多重大事件,它们从不同角度推动社会发展,也催生出人们对天才人物的渴望。17世纪,欧洲的文化与艺术由文艺复兴时代进入到巴洛克时期,既吸取了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运动的精华,又呈现了新的“感情至上”的巴洛克艺术特点。巴洛克英语为“Baroque”,该词源于葡萄牙语,意为“不合常规”,泛指稀奇古怪和离经叛道的事物,意欲打破各种艺术界限,强调创作强烈情感和无限感的作品。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加之巴洛克的文化背景,造就了新学说的诞生和天才人物的涌现。

    天才的孤独与痛苦

    2015年5月24日晚上,我的学生在微信上告诉我,天才约翰·纳什和夫人在车祸中不幸逝世。我感到万分震惊!天道怎么如此不公,世界这么大,为什么竟容不下一个天才呢?更令人扼腕的是,纳什在车祸前三天告诉朋友,他已经发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替代的等式,将有助于进一步解释量子引力,可惜他却把这一发现带到天堂去了。

    纳什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书时,一位数学教授评论他是“高斯第二”。1948年毕业后,纳什考进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读研究生时还不足20岁。1950年夏,纳什以仅仅27页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创立了广泛沿用至今的纳什均衡博弈论。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1年后,他被聘到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做讲师,该校一位叫纽曼的数学教授评论纳什说:“其他人通常在山上寻找攀登顶峰的道路,而纳什干脆爬上另一座山,再反过来从那座山用探照灯照射这座山。”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认识了艾丽西亚。两人于1957年结婚,成为一对才子佳人,婚后育有一个儿子。可是幸福却非常短暂,就在纳什晋升高级教授之时,他患上了妄想型的精神分裂症。

    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纳什如日中天的学术研究和幸福美满的家庭,他开始经历难以想象的痛苦,其中,包括悲情的离婚。但正像电影《美丽心灵》一样,艾丽西亚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她于1970年把纳什接到家中,全心全意给予照料,尽一切努力帮助他与疾病抗争。用她的话说:“上帝是派我来照顾纳什的。”爱心是一股巨大的力量,纳什在经过30多年的病痛后,竟于1989年奇迹地康复了。天才终于又回到了正常人的生活和学术研究中。更为惊奇的是,5年后,纳什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对他早年创立的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认同。虽然这是一份迟到的巨大荣誉,但纳什创造性的成果得到了公认,这至少能抚慰他那受伤的心灵。

    天才都是孤独的。纳什从小性格孤僻,沉重的责任感以及由此而来的成功欲伴随他的一生,也成为幸与不幸的导火索。他整日思索,以至于用头撞破玻璃窗;他很少上课,认为那是浪费时间;他从不与人说客套话,一开口就得罪人。他在异样的眼神中度过了几十年,这需要何等的毅力!

    切勿以为纳什只是个别现象,翻开历史,天才几乎都是孤僻和痛苦的,天才与疯子仿佛就是同义词。难道不是吗?德裔奥地利天才作曲家贝多芬创作名曲无数,震惊世界乐坛。他用5年时间写出《第九交响曲》。由于双耳失聪,演奏时不能亲自指挥,只能由乌姆劳夫代劳。当演出结束时,全场高呼,掌声雷动,贝多芬却浑然不知。通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感人的场面,含泪答谢。即使他的成就如此辉煌,晚年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他给无数人带来了欢乐,自己却没有欢乐,这是天才应得的吗?

    不得不说,这样的悲情天才实在是太多了。爱因斯坦是20世纪公认的天才物理学家,能与他媲美的只有牛顿。然而,他也在研究中承受着常人难于想象的孤独与痛苦。爱因斯坦晚年探索新物理学的问题,常常一无所获,还要面对随之而来的挫败感。此外,他的两次婚姻都令他非常痛苦。爱因斯坦虽然是一个充满灵感的、圣洁的和温和的人,但他到老都是一个不修边幅、憨态可掬的老顽童。其他痛苦的天才可谓不胜枚举。

    “人们都要来做有利于天才生长的泥土”

    中国有一句俗话说,英雄出少年,这里的英雄自然包括天才少年。纵观人类历史,在任何时代,天才都是稀有的资源。天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们大多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超人的天赋。2013年1月,西班牙《世界报》公布了全球最聪明的10个人,他们是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智商160),韩国金雄镕(智商210),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智商160~190),意大利“文艺复兴后三杰”之一的达·芬奇(智商180~190),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智商194),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智商170),美国数学家陶哲轩(智商230),美国演员詹姆斯·伍兹(智商180),匈牙利国际象棋大师朱迪·波尔加(女,智商170),以及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教授克里斯多夫·平田(智商226)。这些天才分布在各个领域,其中大多数在美国工作,这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具有适合天才生长的沃土,这些人后来也对美国的教育和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美国之所以能成为至今唯一的教育、科学、经济和军事大国,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重视天才教育和善于引进具有天赋的科学家。美国对天才儿童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天才儿童教育的雏形,正规的天才儿童教育始于1918年。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了美国朝野,使他们深深感到培养天才儿童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于是,美国于1958年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案》,1972年美国教育总署通过了著名的《马兰德天才儿童教育报告》,1988年国会又通过了《贾维茨天才儿童教育法案》,这一系列措施奠定了美国天才教育的国策。

    美国有多少天才儿童?根据马兰德对天才儿童的定义推算,美国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少年儿童中,总共有300万天才儿童,占全美学生总数的6%。天才儿童的发现是一回事,如何对他们进行富有成效的天才教育,使之成为真正富有创造性成就的天才又是另一回事。为此,朱利安·斯坦利博士于1979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了天才少年教育中心,建立了全美最好的实验室,专供天才少年来中心参加夏令营研究使用。到2012年为止,已经有10万名天才少年先后到这里学习与研究,包括后来的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谷歌创始人之一的谢尔盖·布林、知名流行女歌手Lady Gaga和发明“测癌试纸”的杰克·安德拉卡等,这些人都成了当今最走红的天才人物。事实证明,这个天才儿童教育中心办得很成功,其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虽然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过不少神童,但直到1970年代末才对天才少年的教育引起重视,当时,中国科技大学率先创办了少年班。其后的30多年以来,这样的少年班虽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但却没有出现如乔布斯、盖茨、扎克伯格、佩里、布林这样的天才人物。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天才教育的认识不足,说白了,少年班只是让聪慧的少年提前上大学,把他们培养成为“小大学生”,而没有明确对他们进行天才教育培养。

    究竟该怎样培养天才少年?从指导思想上来说,天才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是一对一的因材施教式的教育,但显然,目前我们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措施。因此,现在社会上既难以培养出大师,更遑论培养出天才人物了。坦率地说,我国天才教育是相对落后的,当前的教育体系内缺少配套的天才学校、天才教育研究机构,也没有天才教育立法,大部分天才儿童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对天才的保护与对天才的培養和使用一样重要,要百倍地珍惜人类稀有的人才资源,使其为人类造福。试想,如果有人对天才施以援助,兴许给人们带来《欢乐颂》的贝多芬就不会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如果天才作家曹雪芹在饥寒交迫之时得到一些帮助,《红楼梦》也许就不止80回了;如果相关机构在梵高发病时对他进行心理疏导,或许他就不会走上绝路;同样的,破解庞加莱猜想的天才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如果获得当局足够的重视,他就不会仅靠母亲30美元的退休金过活,更不至于沦落到去圣彼得堡郊外的森林里拾蘑菇充饥了……这些问题都在于,人们忽视了对天才的疏导、救助与保护。

    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精辟地写道:“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的怪物,而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因此,他呼吁“人们都要来做有利于天才生长的泥土”。有人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人类进步的希望寄托在“疯子”身上。这里的“疯子”无非是指天才们的某些瑕疵,如怪异、偏颇、孤傲、离群索居、不屑名利、不谙事理、不修边幅等。人们应当正确地对待天才们的这些个性,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他们的天赋,容纳他们的缺点,心甘情愿地做滋润他们生长的泥土。

    (作者系武汉大学原校长、教授,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本刊编委)

    推荐访问:该如何 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