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中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比较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1 20:05:39 点击: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公民教育,一直是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日本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比较中日两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和注意方法的多样渗透性和科学性来增强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启示

    一、中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差异比较

    (一)爱国主义教育指导思想差异

    (1)爱国主义思想来源与内涵差异。儒家思想对中日两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产生了深刻影响,集体本位主义的思想至今仍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灵魂,日本虽也将其视为民族精神的核心,但向西方学来的民主与自由也成为其高校爱国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思想内涵方面,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但自古以来没有具体的爱国主义精神依托而只强调以德服人。

    (2)爱国主义教育制度法令差异。我国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令规程。1994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高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育、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中都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中小学行为规范》代表了日本高校的德育规范,它的周密与细致性世界罕见,涉及高校内所有活动的方方面面,保证德育能彻底深入到一切领域,德育规范中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详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其流于形式,保证了教育的高效。相比之下,我国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仅靠一些文件来约束,做出一些空而大的要求,并不比日本有成效。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差异

    (1)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中华民族和大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都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璀璨文化,两国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都把这些文化传统视为民族的骄傲。但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近年来越来越不受重视,很多时候仅仅作为学生的一项技能资本,走向了畸形化。而日本民族从小就培养孩子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出现的各种学习传统文化的“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忧患意识的教育。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并且拥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这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自豪感。中国只是到了近代开始落后,遭受外敌的入侵,但这段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并没有增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忧患意识,中国人依然盲目自大,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的自然资源的危机和国际环境的变换,没有形成一种民族的危机感。相反日本自然资源贫乏,战略资源几乎全依赖国外,日本儿童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日本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民族,我们坐在火山口上,如果自己不依靠团结一致而战胜危机的话,別人是不会拯救我们的。日本具有典型的岛国心理——他们一方面有着极强的自卑感,另一方面又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但是他们清醒地并敢于认识国家的弱势,具有全民族的危机感。可以说日本的忧患意识对于推动其教育乃至整个国家的改革与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3)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我国教育一直强调历史,但忽视了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补充和赋予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国际理解教育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学生爱国主义的与时俱进性和世界性。在迎接21世纪挑战时,日本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要培养“世界中的日本人”的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清楚本国的情况,还要熟知世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日本培养的有爱国心的青少年是站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来爱国的。

    (4)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大多是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过分强调历史和个别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与时代相脱离,学生身上和周围环境中活生生的案例被忽视,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学生爱国主义的时代性和有效性。而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则坚持从小事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要求学生不仅要清楚本国的情况,还要熟知世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日本培养的有爱国心的青少年是站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来爱国的。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差异

    (1)教育方法上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向来重视知识性的教育,方法主要有课堂教学,辅以团队活动、纪念馆等的参观活动、国旗下的讲话等,学生在这种类似“应试教育”的教育下,十分了解爱国主义的内容,而在情感体验方面明显缺失,时下教育界倡导的体验教学、情境教学并没有很好的迁移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日本除课堂教学之外,更重视对学生爱国情感体验的教育,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活动得到切实的体验。

    (2)教育对象过渡上我国的传统观念是有国才有家,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要求学生学会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冲突时,要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日本则通常都是从身边开始,教育学生先要爱家人邻里、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由小到大地直至爱国家,其内容中的乡土教育就很好地体现了由小到大的方法。

    (3)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上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各个学龄阶段并没多大变化,在实际中对所有层次的学生都是统一要求的,出现了这样让人汗颜的现象:中小学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大高校园里大张旗鼓地进行感恩教育,感谢父母和身边的人们。而日本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则非常注意学生的层次性,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精选对应的教育内容,符合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也就使教育更为高效。

    (4)教育渗透性上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多在单独的德育课程中进行,很少与其他课程联系,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家庭、社会等的教育存在脱节现象。日本却非常重视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文部省甚至还颁布了《学习指导纲要》进行了详细规定。

    二、日本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历来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显性的教育方法,即从正面灌输正确的认识。列宁认为,正确的理论“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根植于对祖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真切了解,而正面灌输是向学生系统地讲解和传播科爱国主义思想的最有效、最简捷的途径之一。为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即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论的正面灌输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的熏陶。要多带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观看弘扬主旋律的影片,听英雄们的伟大事迹,各媒体通过报纸、网络等形式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舆论氛围,从而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和行为。在高校,要将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找准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加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避免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要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新时代要加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我國正处于对外开放时期,开放带来先进文明与生产力的同时也在我们的青少年中滋长了一种否定民族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我们应充分挖掘利用中华传统文明,使其发扬光大,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青少年中大力传播。同时,要充分运用我国优厚的忧患“资源”,使之融入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去,把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深植青少年心中,把忧患意识上升到一种民族精神的高度。忧患资源,不仅包括我们祖国苦难的历史,更应着重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重重困难。

    (三)方法上应更加注意多样渗透性和科学性

    首先,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用不同的方法和潜移默化的力量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在课堂教学等正面知识性说理外,借助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及网络、书刊、媒体等的传。同时,应强调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增加国家与个人的互动性——要求学生爱国,也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祖国对他们的爱。其次,运用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科学地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根据美国道德心理学家柯尔伯格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大多处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的道德认知阶段,并随年龄和心智的发展而在道德认知上不断发展,因此,高校要注意开展爱国教育的科学性。

    三、总结

    由于日本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的关系,更由于这位邻国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和今天现代化的成就,使中国对日本的教育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日本不仅百分之百的实现了初等教育,扫除了文盲而且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不仅取得了科学和技术上的进步,还实施了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切实提高了公民的道德水平。近现代日本的迅速崛起让世界瞩目,这与其成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分不开。比较中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差异,借鉴日本的经验,给我国以启示,使我们认识并弥补自己的差距,从而实施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梁忠义.日木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美)罗伯特﹒克里斯托弗.大和魂[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推荐访问:中日 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