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湖北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1 15:30:53 点击:

    一、湖北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立足于农业大省实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坚持公共财政、项目安排、工作力量向“三农”倾斜,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湖北实际、具有湖北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新路子。

    (一)政府主导,注重科学发展。省委、省政府把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统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作为发挥湖北优势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出路。按照“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五个加快”(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侧重、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和“六个推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筹部署,高位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二)规划引领,注重顶层设计。我省坚持把科学规划布局作为切入点,着眼于统筹城乡各种要素,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一是抓好全域规划。2012年9月,我省完成了《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2—2030)》的编制工作,实现了城乡规划从省到市、县,再到乡镇、村、社区和居民点的全覆盖。目前正在编制《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二是抓好具体规划。在全域规划的基础上,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用系统的眼光做好局部的具体规划,特别是在单体规划设计上融入当地独特的人文、生态等要素,体现荆楚风格,彰显荆楚文化。三是抓好产业详规。切实做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之间有机衔接,促使产业发展目标融入城乡空间规划之中,构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试点示范,注重制度创新。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先行试点、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于2008年将鄂州市确定为全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2009年,将仙桃、洪湖、监利、襄州、襄城、宜都、大冶、掇刀等8个县(市、区)纳入全省扩大试点范围。2010年以来又启动了竹房城镇带(竹溪—竹山、房县)建设等试点。目前,八个层面试点已覆盖了全省39%的乡镇。通过办点示范,制度创新,引领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

    (四)整合资源,注重项目支撑。省委、省政府从2008年试点开始,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将中央和省直各部门相关专项资金集中整合,采取包片、包点、定项目的方式,重点支持试点县、试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从2010年开始安排省级财政调度资金10亿元,2012年增加到20亿元,在年初将这些调度资金放下去,年底收回来,不要利息。专项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领军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五)严格考评,注重绩效管理。省政府出台了《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考评办法》,将全省试点市、县、镇全部纳入考评范围。重点考评综合改革、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事业、工作组织推动等6大类23项指标。考评工作每年组织一次。省级财政列专项资金,对考评结果优秀的给予奖励;对考评不合格的给予通报批评,直至取消试点资格和追究相关责任。

    二、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省实践来看,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户籍差异。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在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之间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身份障碍。

    (二)城乡土地差异。是指城乡之间土地“同地不同价”、“城乡互不通”等问题。

    (三)公共服务差异。科教文卫、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越大享有的公共资源越多,广大乡村享受公共服务资源极少,城乡公共资源“倒挂”现象严重。

    (四)城乡收入差异。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两者相差3.1倍。

    (五)社会保障差异。虽然我国已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城乡之间在基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对于大批身居城市的农民工而言,其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更低。有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农民工缴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只占22.2%,缴纳医疗保险的只占24.2%,缴纳工伤保险的只占41.7%,缴纳失业保险的只占14.4%,大部分农民工社会保障难以落实。

    (六)产业发展差异。农村主要负责大宗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产品技术构成和附加值较低,与城市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相比存在巨大的效益差。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应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从我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表明,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目前所处的城乡发展阶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创新,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重要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人的一体化,重点是规划、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具体说,就是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要念到城乡均等。一是统筹城乡建设规划。据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52.7%,有研究表明,我国最优城镇化率在65%—70%之间,也就是说我国要实行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我们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要求,编制好城乡一体化规划,特别是新型村镇布局和建设规划,解决安居问题。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中心镇和中心村为重点,建设新型社区,大力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向村镇延伸,重点做到“四通”,即通路( 村村通、公交一体化)、通电(同网同电同价)、通水(农村饮水安全)、通讯(广电、电信、互联三网融合),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和共建共享。三是统筹产业发展。城镇化不是“变”来的,而是“化”来的,“化”是一个润物无声的渐变过程。“盖楼房”要与“造饭碗”并举。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支持土地适度流转,重点扶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配套和完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等,壮大总体经济实力。四是统筹公共服务。改变城乡分离、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理顺城乡社会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推进城乡各项社会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二)正确处理好与“四化同步”的关系。城乡一体化重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重在“四化同步”,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和防止出现“拉美陷阱”的有效措施。在推进中尤其要注意三点:一是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在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关键是要顺应产业革命的新趋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就业带动力和城市竞争力。二是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针对当前农业现代化落后于城镇化的现实,要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特别是夯实农业基础、补上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 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城乡一元化公共财政理论的要求,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三是推动城镇化与城乡发展理念的革新。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突破口,实现城镇化包容发展;要坚持城乡一体,以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平等有序流动为重点,实现城乡融合;要坚持高效集约,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坚持绿色低碳,以建设美丽城镇为导向,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三)正确处理好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系。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产生的差异,坚持把城市和乡村建设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是依靠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而是要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不只是靠工业化来解决农业问题,靠市民化来解决农民问题,靠城镇化来解决农村问题,而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新的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公共资源配置制度等等,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文和谐,促进城市与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正确处理好与城乡特点特色的关系。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把农村改造成城市,也不是要城乡发展水平一样,而是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城乡差异化发展,彰显城乡特点特色。一是科学合理布局。从全国657座城市纳入城镇人口统计范围来看,到2012年底共有7.1亿城镇人口,平均每个城市要容纳100多万人,而国外许多国家一般三四千人就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城镇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已成为影响城乡一体化的“短板”。当前,要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合理布局和统筹发展,切实做好中、小、微型城市规划布局,均衡城乡资源配置,着重增强城市功能,带动农村发展,提高城市的辐射能力和承载能力。二是坚持因地制宜。重点要把握两组数字,一个是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适合人类居住的只有19%,约180多万平方公里(27亿亩);另一个数字是,在适合人类居住的1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划定了120万平方公里(18亿亩)“耕地红线”。仅有60万平方公里土地,要承载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农村基础设施等。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节约用地。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在空间布局上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尤其是不要把城市都建在优质耕地上,在丘陵地带依山造城更能彰显地域特色;更不能脱离实际,把分散农户强制集中起来,全部建成小社区。如果能享受到一体化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散居农民幸福指数将会更高。三是突出城乡特色。注重发挥城市和乡村不同的功能定位及各自的特色,实现优势互补。要防止“去乡村化”、“高楼化”、“水泥森林化”,要注重用现代文明理念改造农村,把现代都市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覆盖到农村,实现人的一体化、制度的一体化、福祉的一体化,把城市建设得更像城市,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作者系湖北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湖北省农村财政研究会会长)

    郭庆旺:前面两位专家分别关注于城镇化和农村的经营主体,我觉得大会安排真的很好。周主任讲的是城乡发展怎么一体化,给我印象很深。他讲到的城乡一体化,应当说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来理解。特别是提出了六大问题,以及处理好四个关系。给我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是一样化,它必然存在着差异,就如同我刚才说的社会分层,只要人类存在,不可能没分层。有的人说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都生活在城市,决策者认为城乡二元化需要首先解决的是户口问题或者讲户籍制度问题。其实我倒并不觉得这真是一个大问题。我生在农村,如果没有机会的话农村人并没有奢望会都变成城市人。不过一旦把中国13亿4千万人都变成城市人口之后,那我国就会变成一个破烂不堪并且社会无序的国家。那个时候出现的问题可能比现在的问题更为严重。

    另外,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的确会存在。不管是保障也好,教育也好,收入也好,发展也好,各个方面的差异都是存在的。周主任的思想给我们研究者的启发在于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这个差异到底多大才合适?如果要把城乡变成完全一样的,我总觉得解决不了,差异的产生才给社会以进步的动力。这一点对我最近研究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等课题以很大的启发。

    推荐访问:湖北省 城乡 推进 实践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