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我国广场舞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1 06:50:09 点击: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现代广场舞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现代形式的广场舞最早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从历史进程的视角来看,广场舞发展至今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即“新秧歌”运动阶段、文革阶段、从禁止到快速发展阶段、普及与多样化发展阶段。广场舞的表演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深受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广场舞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缩影。

    关键词:社会体育 广场舞 发展历程 阶段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c)-0169-04

    Abstract: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survey research, this paper researched on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ese square dance. It concluded that the modern form of square dance originated in the liberated areas of the “new YangGe” movement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China square dance has experience the stage of “new YangGe” movemen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from the prohibition to rapid development , popularization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he performances and expressions of the square dance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t those times. Square dance is the epitome of social condition and people’s lif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china.

    Key Words: Social sports; Square dance; Development course; Stage characteristics

    广场舞我国最具特色的大众体育活动方式,不仅增强了人民体质,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更促进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然而,有关我国现代广场舞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在分析现代广场舞的特点与内涵的基础上,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对我国广场舞的发展进行梳理。旨在丰富我国广场舞的理论研究,为我国广场舞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1 现代广场舞形式的出现

    广场舞因大众舞者多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聚体跳舞而得名。但是,并非所有的在公共场所跳的舞蹈都称之为广场舞。例如,街舞、舞龙舞狮等舞蹈,这些舞蹈对表演者有着特殊的要求。广场舞对大众舞者的要求比较低,舞蹈动作的幅度、难度等易于接受。广场舞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以集体舞的形式出现。参与广场舞的人数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舞者的动作、节奏、舞步统一。第二,广场舞的参与性强。广场舞对舞者的要求很低,所有的人民群众几乎都可以参与进来。这与其他舞台表演的舞蹈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集体舞,将演员与观众分开,通过高难度的动作来表现舞蹈的优雅与魅力。广场舞则不然,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不受限制。第三,具有自发性的特点。参加广场舞的大众都是自觉自愿参加的,所需的设备、歌舞、服饰等都是民众自己准备,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第四,具有很强健身功能。有研究显示,广场舞能够加速新陈代谢、提高协调性、改善心肺功能、消除大脑疲劳等功能,能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人体活动的能力。

    国内理论界对广场舞的起源尚无统一的观点。刘阳认为“原始社会在公共广场上的祭祀和宗教活动中的大型舞蹈等活动形成了中国广场体育的一大特点[1]”。“广场舞历史悠久,与其它文化活动一样,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2]”。还有学者认为无论古今,只要是在广场等公共场所的舞蹈都可以称之为广场舞。本研究依据我国古代广场分类及广场的功能,结合现代广场舞的特点,对我国现代广场舞的发展进行梳理。

    我国古代广场类型分为“坛庙广场、殿堂廣场、寺庙广场、娱乐广场以及阅武场广场[3]”。每类广场的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古代广场上所跳的舞蹈的功用也各不相同。坛庙广场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鬼神,老百姓祭祀祖宗神主的地方,乐舞是祭祀和祈祷的重要内容,大多具有肃严、庄重、理性的特点,没有娱乐的成分;殿堂广场是显示帝王权力的场所,也是展示天下一家亲的场所,虽也有民间活动在殿堂广场进行,但更多的是凸显政治功能;寺庙广场是我国古代民间娱乐活动最为重要的场所,特别是在两宋时期,每月都定期在寺庙广场举行庙会,寺庙广场成为民间宗教、娱乐和商品买卖最重要的场所,每到庙会杂技、戏曲、歌舞是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但是歌舞是参与者赖以谋生的手段;娱乐广场是我国古代民间艺术和艺术表演的聚集地,自先秦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为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创造与发展提供了场所,乐舞、杂技、歌曲等古代艺术形式的分类和流派更加细化、专业化,但从事这些艺术的艺人都以此为谋生手段;阅武场广场是我国古代军事操演或比武的场所,几乎不进行民间活动。

    综上可见,1937年全面抗日以后,延安成为当时我国人民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八路军在对日作战取得重大胜利后,当地老百姓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舞来表达对抗日斗胜利的喜悦与支持,以振奋和鼓舞全民族的抗日革命斗争。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做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方针”。1943年中共中央文艺委员会确立了戏曲运动要“为战争、为生产、为教育服务的总方针”。文艺工作者对旧的陕北秧歌(敬神、祈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反映阶级矛盾、革命斗争和工农群众的新内容,发起了“新秧歌”运动。新秧歌运动“第一次较为科学的实现了传承与借鉴中西方音乐、歌舞等文艺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统一[4]”。新秧歌舞重点是表现劳动、抗战、政治、军民、夫妻等内容,舞蹈动作则简单易学,舞步队形整齐划一。从表演形式来看已经具有我国现代广场舞的特点,即集体性、参与性、自觉性等内容。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广场上的舞蹈要么是祭祀、祈祷,要么是以歌舞谋生存,不具有现代广场舞的形式。到了抗日时期的“新秧歌”运动,对陕北民间旧秧歌进行改造,使其动作简单易学,参与性强,同时还反映出不同的表演内容,已经具有了我国现代广场舞的表演形式。基于此,依据历史演进的视角将我国广场舞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

    2 广场舞的发展历程

    2.1 “新秧歌”运动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发起的“新秧歌”运动是文艺工作者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改变民间的文艺秧歌,对旧有的陕北秧歌舞改造成为具有反阶级斗争、鼓励生产劳动和抗击侵略者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在“新秧歌”运动中战斗英雄、劳模和生产模范的妻子儿女积极投身其中,新秧歌运动很快在全国解放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甚至 国民党统治的地区都有强烈的反响。在重庆一些地方性的集会都会以扭秧歌来助兴。这时期先后涌现了一批深受劳动大众喜欢的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减租会》等。

    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配合新区开发,又涌现出了一批反映土改和支持前线解放战斗的新作品,如《反“翻把”斗争》、《炮弹是怎样造成的》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我国的“三大改造”“大跃进”等社会运动都是靠新秧歌舞来渲染一片祥和、喜悦、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进行。《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记载:“年轻人,特别是参加示威和游行的年轻人中,学会并且表演‘秧歌舞’成为时尚之举[5]”。我国现代作家胡兰成也直言:“从来民间起兵皆有歌舞,如四面楚歌,今之遍地秧歌舞,而且一代之兴,每改服色,其来历便是如此”。由此可见, 新秧歌舞不仅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成立的欣喜之情,而且推动和烘托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等社会活动的进行。

    这个阶段,我国广场舞主要是以“新秧歌舞”的形式进行开展,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在抗日时期主要以反阶级斗争、鼓舞生产和抗击侵略者为主要内容,在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以反映土地改革和支持解放战斗为主要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主要是烘托和鼓舞社会改造和大生产为主要内容。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广场舞所具有的健身和娱乐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但为我国后来广场舞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2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革初期“文艺黑线专政”论和“破四旧”猛烈地冲击着文艺界,传统的歌曲、戏曲、电影等都被划到“旧”的范围,而是以“早请示、晚汇报”“三忠于、四无限”等形式来, “表现对形式好转的庆祝和对革命及其领袖毛泽东的忠诚[6]”。“忠字舞”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需求中产生的,“忠字舞”在当时还是一项政治任务,不跳则表示对毛主席不忠,跳的好坏则表示忠诚程度,有些地方甚至将跳“忠字舞”和公社的公分联系起来督促社员完成跳舞任务。

    人民群众在广场、大街上操场上乃至农村的禾场上跳起“忠字舞”。忠字舞表演方阵动辄成百上千、规模庞大、气势磅礴。诗人胡遐之描述到:“忠字舞,手应锣,脚应鼓;一声号令为军伍。忠字舞,心应鼓,口应锣;舞时更唱语录歌。忠字舞,狂且野;忠字舞,野且狂,舞兴浓处昼夜忘。左旋右转无已时,男女老少俱难辞……曲终舞罢祝无疆,更有林总永健康。”忠字舞的舞蹈动作的设计简单、粗放、夸张,大多采用象形表意、图解化的表现手法。双手高举表太阳,斜出弓步表示追随领袖,怒指地面表示粉碎资产阶级,紧握双拳表示将革命进行到底等,而且这些动作都有着固定的套路,简单易学,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分不开的。忠字舞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仅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特殊的表现形式,而且还带有独特的文化特征[7]”。文革时期的“忠字舞”无论是从表演内容还是表演形式更多的是承载着政治意义,广场舞所具有的健身和娱乐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

    2.3 从禁止到快速发展

    文革结束后我国的文艺工作陆续恢复,与此同时,港台等地的歌舞等娱乐活动传到内地,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交谊舞和迪斯科舞深受当时民众的喜爱,经常会在公园、广场等场所自发组织舞会。但是,新鲜事物的出现总会受到争议,也需要规范发展。1980年6月14日,公安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取缔营業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这类舞会,有些人舞姿低级庸俗、丑态百出、伤风败俗。舞场秩序混乱,流氓打架斗殴、猥亵侮辱妇女、偷窃财物、挤死、摔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坚决要求政府予以取缔。公园、广场、饭馆等公共场所,禁止聚众跳交谊舞”。但是,交谊舞和迪斯科舞等已经深受民众的喜欢,加之当时人们业余文化生活和娱乐方式匮乏,在《通知》发出后仍有不少民众不去营业性舞厅歌厅跳舞,但仍会在晚间私下举行迪斯科和交谊舞的交流,并日益盛行。

    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在1984年10月,宣传部、文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其中指出“舞会对活跃文化生活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举办经营性舞会”。这 “划开了中国娱乐业封冻的冰面[8]”。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人民都会自发地组织舞会,并开始出现新的舞种。广场舞的种类开始多样起来。1987年2月9日,在文化部、公安部、工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中指出:“举办营业性舞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一种客观需求,对活跃人们的业余生活,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安定活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改善人际关系,是有益处的”。这正式明确了举办营业性舞会的合法性,同时“中国娱乐业彻底解冻[9]”。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舞蹈热。我国交谊舞奠基人杨艺创新发明了北京平四交谊舞步,并在1991年将交谊舞教学搬上了电视荧屏。学跳舞蹈的民众骤然增多,极大地推动我国广场舞的发展。因为营业性舞厅的地方容纳量少且收费较高,普通民众都在公共广场跳起舞蹈。

    2.4 普及与多样化发展

    在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中的公园、广场等公共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这为我国广场舞多样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方针来鼓励大众体育的发展。1995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全面健身纲要》。2005年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数据指标中,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有着明确的要求:“业余群众文化活动团队数量每个街道不少于15支;区级大型文化活动次数每年不少于8次”。这些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很好地促进了我国广场舞多样化发展,不仅增强了人民体质,更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与到广场舞的以中老年人居多。对他们而言,广场舞不仅是健身娱乐的重要形式,也是他们重要的社交纽带。与年轻人相比,他们不熟悉网络、不能参与运动强度大的现代体育,难以用新兴科技来寻求更大的公共空间和兴趣爱好。强烈的社交欲望和相对匮乏的社交途径的矛盾,让成本低廉、灵活易学、集体参与的广场舞成为中老年人的必然选择。随着参与到广场舞人数的不断增加,改革和创新了一些适合中老年健身、娱乐、健美等需要的新形式。广超舞的创作不受传统的条条框框的限制,编导可以配以全新的音乐自由发挥编导舞蹈,当然要符合中老年人的自身条件和需求。例如,山西第三节广场文化艺术节创编的《潞安》,第四节山西省广场艺术节中太原市创编的少儿舞蹈《花儿朵朵》等,此外,还有即兴舞、广场舞16步等形式。

    我国广场舞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是原生态及其改造的舞蹈,这类广场舞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例如各地区改造的秧歌舞,塑州的《踢毽子秧歌》,苗族的《板凳舞》,壮族的《壮族舞》等形式。这类舞蹈的最大特点在于保持了地方舞蹈的特色。第二类属于新创造的舞蹈。新创造出来的舞蹈不受传统的限制,能够很好地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可以因人而创,因时而创。例如,现在流行的《小苹果》《回娘家》《最炫民族风》等形式,这类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根据对象不同创编出不同的舞蹈形式。第三类为健身广场舞。例如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中国味道》等形式。这类舞蹈的最大特点是以健身为主,节奏性强,运动强度较大,比较适合中年人。

    3 广场舞的未来发展趋势

    广场舞由于简单易学,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具有交流娱乐等功能,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加,参与其中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方针等都为我国广场舞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特别是在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广场舞呈现多样化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各省市及地方政府都组织了不同形式、规模的广场舞比赛,在政府推动下广场舞比赛不仅丰富了我国广场舞的内容和形式,也促进了各地区广场舞间的交流,这使得广场舞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广场舞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诸如噪音扰民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社区内的体育场馆设施不足,加之广场舞具有集体性和自发性的特点,由此造成的矛盾,这也是我国民众体育权利与安居权利之间的矛盾。除了需要社会手段进行解决外,更需要我国的司法和立法部门介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将会促使广场舞向着更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语

    广场舞是我国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舞蹈,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也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反映。这与我国古代在广场上的舞蹈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古代在公共广场上的舞蹈形式主要是用来祈福和祭祀,还有的是用来维持生计,不具有现代广场舞所具有的特点和内涵。我国现代形式的广场舞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先后经历了文革时期,从禁止到流行的80年代,90年代以来的普及与多样化发展四个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阶段广场舞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深受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广场舞也集中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我国广场舞的未来向着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组织更加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阳,孟祥龙.我国广场体育文化的起源、变迁与现实[J].体育文化导刊,2015(7):22-26.

    [2]刘婷.论广场舞的文化内涵[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8): 130-131.

    [3]曹文明.中国古代的城市广场流源[J].城市规划,2008,32(10): 56-58.

    [4]张冰梅,王兆辉.新秧歌运动:解放区抗战歌谣的新高潮[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5(3):73-75.

    [5] (美)麦克法夸尔,著.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M].费正清,俞金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54.

    [6]韩少功.韩少功:忠字舞[EB/OL].(2014-09-23).http://.cn/yzsbs/html/2008-11/01/content_315212.htm.

    [9]王刚.解禁年代的身体摇摆[EB/OL].(2015-02-04).http:///articles/history/minjian/20150204120554_2.html.

    推荐访问:发展历程 特征 阶段 广场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