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1 05:25:08 点击:

    [摘要]文化产业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和信息为主的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自于它们的文化价值。民族文化精神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巨大规范性的精神力量,她不仅体现在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里,而且也体现在这个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中。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精神之间是互动互补关系,具体表现为: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旗帜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精神;辩证关系

    [作者简介]杜开林,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唱音像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南京,210046;赵欢春,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审计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1815。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02-0164-05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7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的文化建设需要重点抓好的工作。这个讲话,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的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责任。这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精神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精神释义

    (一)文化产业:含义与功能的演进。“文化产业”这个词首先是由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该学派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1947年他俩在荷兰联合出版《启蒙辩证法》一书,首次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个词而且持否定态度。在书中“文化产业”指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娱乐业在欧洲和美国兴起所带来的文化形式商品化。该书批评道:娱乐业作为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导致了文化形式的标准化与理性化。该书认为,大规模的生产,消解了艺术和文化的个性化和纯度,消费者只能接受大众化的文化产品。这一时期,文化产业成了商品拜物教的同义语。到了20世纪末,美国开始实施对各类传媒的“非管制化”政策。像“时代华纳”这样特大型的文化产业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趋势,并开始向国外扩张。这使一些欧洲国家感觉到了文化上的威胁,以至于法国提出了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国家应对战略。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特别是在美国新经济影响下,世界各国纷纷把文化发展战略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基本达成共识。多数人认为,文化产业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和信息为主的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自于它们的文化价值。它既包括传统的文化产业如广播、电视、出版、视觉艺术等,也涵盖了最新的文化产业如互联网和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化推动下,文化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并形成了从内容的创意、生产输入到再生产和交易的四个链环互相交融的文化产业生产体系。

    文化产业赋予文化以物质含义与经济内容,并在文化原有的精神、道德、情操等价值的基础上增添了物质价值与经济价值,其结果是使文化同时具有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双重性质与功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功能,指称的是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即引导人、熏陶人、规范人的教育功能和适应人、拓展人、满足人的服务功能。作为经济基础的文化功能,指称的是文化产业的产业功能。即遵循价值规律,把人的文化需求变为文化消费,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来得到价值补偿,实现文化生产的扩张,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全球化及高科技的推动下,文化产业的这一功能得到强化。

    (二)民族文化精神:从认识到理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民族文化精神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巨大规范性的精神力量。民族文化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其基本形态一定会比较稳定地反映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同时,这些基本形态又必然会在各个历史分期中有具体的、特殊的表现形式。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文化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文化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没有高昂的民族文化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邓小平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大力发扬并坚持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五种精神”,并使这些精神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江泽民结合不同的情况和要求,提出了六十四字的“伟大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抗洪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在抗“非典”斗争中,胡锦涛概括了伟大的“抗非典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在祝贺我国载人航天获得圆满成功之时,胡锦涛概括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指出“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

    上述民族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既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基本形态,又展示着不同时期有血有肉的时代精神,从而使伟大民族文化精神和多样式表现有机结合,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厚实凝重的历史感和丰富多彩的时代画面。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培育民族文化精神有别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前者侧重于创新,而后者侧重于继承。通过精心培育而造就新型的民族文化精神,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文化态度,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推进文化建设;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引领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建设培育民族文化精神,这应视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牢固树立以民族文化精神为内核的文化

    自觉意识。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能够为民族文化精神夯实基础。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繁荣和发展这种崭新文化,才能在培育民族文化精神的过程中,不断提炼和突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突破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某些传统认知,使民族文化精神具有某些新质,使之更加适应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应当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为主线轴,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性。这是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当前,我们党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步深化。文化产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产业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

    发展文化产业,要使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市场和促进文化消费,为推进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2010年是中国经济全面复苏之年,文化产业正迎来大发展时机,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际、国内市场对中国特色的高端文化产品和消费市场需求量迅速增长。就拿中国电影产业来说,中国电影产业经过阵痛,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将扶持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重点转向扶持国产的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影片,起到明显的效果。近三年来反映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国产电影的数量、质量进一步提高,使中国电影产业全面走向复苏。2009年国产电影院线票房总收入率由2005年的40%提高到60%,仅2009年9月下旬上映的电影《建国大业》,一个月的票房收入达到4.5亿,创中国院线单片票房收入的历史记录。从院线建设方面,美国目前有电影银幕50000个,而中国现在只有4000个,相差12倍,中国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6倍多。因此,中影公司要求中国院线在3~5年内要发展到40000个银幕。为了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产品,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以文化部牵头的,集国家和社会财力为一体的特大型中国动漫产业集团,全国各地近年来建设了数万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直接和间接从事文化产业和服务业工作人员超过1亿。这些举措为传承民族文化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二)培育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主体。增强微观文化企业的活力。夯实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物质载体。合理的产业主体结构是衡量产业发展是否成熟的标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需要产业主体的多元化。建立有序、开放与法治相结合的文化体制,按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文化产业组织,鼓励创意企业发展,完善产业促进政策,在并非涉及国家文化安全的领域,利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主体多元化和梯度竞争格局的形成。

    文化产业主体的多元化体现在产业的资本结构、行业领域与组织形式上。在我国现有的文化投资结构中,以国有资本为主,民间资本、金融资本为辅,国际资本则非常有限。在行业领域上,分布于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音像业、演艺娱乐业、印刷和记录媒介业、艺术品业、图书博物业、旅游业、体育业、游戏软件业、培训业、广告业、创意设计业、咨询业、信息传播业、会展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等行业领域。在组织形式上,一般以企业的组织形式存在。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包括上市与非上市的),合伙企业,或企业集团公司等多样化的组织形态。然而,我国的文化产业领域目前仍是事业单位转化的“事业集团”和国有资本控股的上市公司在唱主角。在一些文化领域,外资被排斥,而鼓励政策不足导致知识型的创意企业、创造型的个体还未成为产业的主要力量。

    文化产业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到社会心理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因此,采用适度从紧、“有限市场驱动”的政策是有益的。从发展与开放的大局看,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应逐步走上依法管理与行政管理结合,以依法管理为主;行政监管与政策促进结合,以政策促进为主;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结合,以社会力量为主;文化例外与文化开放结合,以文化开放为主;有限垄断与商业经营结合,以商业经营为主的道路。通过有所选择的多元化产业主体提高文化产业的活性,构建并夯实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

    (三)提高文化企业的生产能力,把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优秀作品推向国际市场,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优秀精神产品数量的多少,反映着文化发展的整体态势,也影响着文化的前进方向。一个民族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里,而且也体现在这个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中。如影视作品由于其形象生动,传播广泛,是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创作不能光追求技术层面的好看而忽略健康的内容实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是伟大的民族文化精神之源,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当前,现有国产的文化产品已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大量文化产品市场供给依靠进口。据统计,2008年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累计进口图书、报纸、期刊703787种次、3452.54万册(份)、24061.40万美元,进口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1717种次、16.38万盒(张)、4556.81万美元。与2007年相比种次增长40.36%,数量增长8.562%,金额增长4.99%。2008年全国共引进出版物版权16969种,其中含图书、录音制品、影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软件、电视节目等。主要引进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在电影业方面,2006年前中国电影院线每年投放银幕大约有80部影片,全年票房收入的75%来自西方的引进电影大片。2007~2008年每年国内每个银幕放映的电影大约130部,引进的电影大片的票房收入占全年票房收入比例下降到50%,2009年每个银幕放映的电影大约有200部,引进电影票房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比例再度下降到40%。但是院线银幕上映的大片电影还是有半数以上是进口的大片。诸多引进的文化产品填补了国内文化产品消费市场的稀缺,对拉动GDP增长和提升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起到了帮助。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向中国输入技术和文化产品的同时,乘机把西方意识形态输入进来,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了威胁。因为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功能往往潜伏在娱乐的表象下,它发挥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国内广大的文化产品消费者,在吸收西方先进思想理念的同时,也在品尝着西方文化垃圾,对中

    国传统的意识形态产生冲击。在国际市场,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所占比重很低,并且存在巨大的逆差。因此,应努力开拓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促使我国的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以经济的方式实现与国外文化产品的互动。这样,既体现了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积极态度,又体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实践中,要借鉴近年来外贸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卓有成效的外贸进出口政策,实施文化外贸新机制。放宽文化产品出口的审批权,简化手续,鼓励国家、集体和个^参与国际文化贸易交流。进一步放宽相关政策,鼓励版权贸易和影视剧的出口,鼓励各种文化单位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中介服务。以积极的姿态开展与世界跨国媒体集团的合作,利用其先进的技术、有效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全球性的市场网络,开拓国际文化市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旗帜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方面的战略力量,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中持久地发挥作用。由于民族文化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精神建设在文化建设中能够发挥某种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所以应当通过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旗帜,引领整个文化建设。由此看来,在现阶段的文化建设中,需要把民族文化精神建设摆在适当优先的战略地位。要着力形成“文化力”,即文化凝聚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服务力。

    (一)民族文化精神是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内核。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文化产业,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文化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精神是本民族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体现,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日益突出的一个方面,以文化力为焦点的国际间竞争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而且,这种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在21世纪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将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予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精神以其独特的影响力,成为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我国文化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硕果,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GDP实现3000美金,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的25%指标相比,相差甚远。我国从1990年以后逐步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我们缺乏经验,只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于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曾一味模仿西方模式和经验,无意走自己创新的路子,所生产的文化产品不注重甚至摈弃本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精髓,使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地,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无法打进国际市场。—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族文化精神是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内核,民族文化精神将为文化产业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撑与源源不断的动力。其基本功能主要是通过文化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及其服务来实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显示出非凡的影响力。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高举民族文化精神的旗帜,把体现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文化精神镶嵌入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近年来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注重自主创新,开发了许多具有浓厚中国民族特色的,突出民族文化精神的文化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的喜爱,出口创汇量明显增长。它证明了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越是优秀的精品,越是会受到全球广大消费者喜爱。

    (二)民族文化精神在以“文化力”为焦点的国际竞争中维护着国家意识形态的独立和安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依靠武力把西方文明强加于人的做法已难以得逞。二战后,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文化力量来获取国家利益,为其战略目标服务。他们发展庞大的文化产业,占据世界文化市场,强化其文化的同化力,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进而威胁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例证。1992年9月,美国前总统布什在《美国复兴日程》计划中也强调: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新的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如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等。高科技的运用,使西方的文化产品更具刺激性,更具吸引力,也更具竞争力。西方的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接受甚至内化。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国家意识形态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而展开的较量必将长期存在。我国要高举民族文化精神的旗帜,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注重维护与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市场机制提高文化生产力,对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行挖掘和再现,把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升华到国家主权的高度,并不断推进民族文化创新,提升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独立和安全。

    (三)民族文化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成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强大生产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物质产品都负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传达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并不断展现文化的巨大经济功能。这种产品不仅具有高度的物质效用,更富有深刻的精神效用。民族文化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成果是一种无形力量,所创造的精神价值和思想力量造就人,凝聚人,培育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是人类创造的。民族文化精神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直接贡献于文化产业,形成强大的文化力。文化力不仅是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而且还是潜在的社会生产力,以其生产的精神产品以及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如此,随着国际环境、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节能、环保亦已成为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文化产业是低能耗、绿色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态势中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显现出强大的生产力优势。据统计,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二位;英国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以上;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等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形势面前,我国文化产业务必迎头赶上,在竞争中做大做强。民族文化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国要将发展文化产业(含文化事业)与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化产品负载着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重中之重的是,要把我国的民族文化精神物化为文化生产力。用民族文化精神构筑强大的文化力,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世界人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应对外国文化产业在全球扩张的挑战。

    [参考文献]

    [1]John B·Thompson.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M].Copyright 1990,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Polity Press Ltd.

    [2]朱以青,从文化到文化产业:涵义与功能的转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3]夏伟东,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的几个理论问题[J],求是,2010,(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张晓明,等,2010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彭南林,发展文化产业与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主体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0).

    [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荷叶]

    推荐访问:民族文化 产业发展 中国文化 传承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