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广东第二、三产业联动关系及协同对策分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1 05:05:13 点击:

    摘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密不可分,互为生产要素、互为服务对象。优化产业结构不是简单对哪个产业增加或减少投入,而应该从整体上使各产业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本文利用2004年广东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调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广东三次产业直接消耗系数和间接消耗系数,分析广东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辩证关系。为广东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全面提高广东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广东;产业;联动;协同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09)03—0022—05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国民经济水平长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随着其他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开始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广东要实现其第二次腾飞,继续保持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必须充分利用广东工业产业基础雄厚,加工能力强等有利因素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利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工业中的中间产业创造新的市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最终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升级。从产业的投入产出的研究来看,二、三产业互为生产要素、互为服务对象,如何使广东产业合理布局和资源合理配置,是广东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计算广东三次产业直接消耗系数和间接消耗系数,并从这角度探讨广东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带动及制约关系。

    一、产业直接消耗关系分析

    根据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技术联系,利用我国和广东省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反映产业关联的各种消耗系数,分析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反映产业间的互相依存关系,本文指出了关键产业,其中阐明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中间消耗与总产出的直接关系;完全消耗系数体现了最终使用与中间消耗的转换关系,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一)广东三次产业间的直接消耗系数

    广东和全国三次产业间的直接消耗关系比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广东第二产业生产1万元产品,需要第一、二、三产业直接投入分别为220元、6322元、1033元的产品;对全国而言,第二产业生产1万元产品,需要直接消耗第一、二、三产业产品数量分别为534元、5280元、1295元。可见第二产业对自身产品的依赖程度最高;而与全国水平比较,广东第二产业更倚重于自身,而对第三产业的关联不及全国。广东第三产业生产1万元服务产品,需要第一、二、三产业直接投入数量分别为69元、1789元、2618元的产品。与全国相比,广东第三产业同样也更倚重于自身。而就全国水平看,第三产业的生产对自身的消耗不及对第二产业的消耗,可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互依赖程度都低于全国水平,说明了广东第三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必须通过第二产业发展从技术和需求上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广东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将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按高低排列,如表2所示。

    根据直接消耗系数的大小,可将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分为三类:

    首先是对第三产业高直接消耗的行业,其直接消耗系数在0.15以上,包括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可见对第三产业消耗高的是以物流服务需求为主的能源生产和开采工业,他们的第三产业直接消费系数普遍超过全国水平;其次是对第三产业直接消耗中等的行业,其直接消耗系数在0.15—0.1之间,包括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建筑业等11个行业,大部分都是我省传统制造业和开采业,但除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外,普遍较全国水平低。最后是对第三产业低直接消耗的行业,其直接消耗系数在0.1之下,该类行业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包括广东三大新兴行业。

    一方面说明我省的二、三产业发展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另外一方面说明广东支柱行业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但对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商业服务产业的发展直接拉动是相当有限。

    (三)广东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按高低排列,如表3所示。

    根据直接消耗系数的大小,可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第二产业高直接消耗行业,其直接消耗系数在0.25以上,包括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住宿和餐饮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类产业对第二产业的消耗较高,且明显高于全国水平。第二类是对第二产业中等直接消耗行业,其直接消耗系数在0.25~0.15之间,包括其他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事业等6个行业。第三类是对第二产业低直接消耗行业,其直接消耗系数在0.15以下,包括金融保险业、邮政业、旅游业等5个行业,对第二产业有着融资和调整经营成本的作用。

    总体来看,第三产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与对自身的消耗相比都不是很高。大部分行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都已低于0.2,特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已经接近或低于0.1,比全国水平要低得多,说明这些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基本完成了“数量扩张”的任务,正过渡到“质量提升”的阶段。按照发达地区的这种消耗系数的变化趋势,随着部分第三产业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量会逐步减少。

    二、产业完全消耗关系分析

    (一)广东三次产业间的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体现了最终使用与中间消耗的转换关系。表4反映了广东和全国三次产业间的间接消耗关系。

    由表4可以看出,三次产业间的完全消耗系数都远远大于直接消耗系数。二、三产业之间的相互完成依赖程度基本一致而自身依赖程度有所区别。

    具体而言,第二产业生产1万元产品,需要完全消耗第一、二、三产业产品数量分别为827元、19681元、4237元。第二产业生产对自身的完全依赖程度最高,而且也远领先于国家水平。说明了广东工业大省的地位,第二产业对经济的带动能力强,远高于对一、三产业依赖程度。但在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投入,目前来看,广东第三产业的投入还没有跟上第二产业的步伐。三次产业各生产1万元的各产品,各自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第二产业产品数量分别为7518元、19681元、7262元。分别是直接消耗额的3倍以上。可见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潜力巨大,通过间接的途径带动三次产业的生产发展的程度比直接带动的大得多。

    第三产业生产1万元的服务产品,需要完全消耗第一、二、三产业产品数量分别为316元、7262元、4594元。可见,第三产业服务产品的生产对第二产业的完全依赖程度最高,对自身的完全依赖程度居中。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对第二产业的依赖会减少,而对自身的依赖会增加。相对于第二产业我

    省第三产业明显对经济拉动不足,我省的第三产业主要目标是满足生活消费的需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各产业对第三产业依赖程度都略高于平均水平,但和我省强劲的第二产业比还显得不对称。

    (二)广东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对第三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

    根据表5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对第三产业自身的完全依赖程度比直接依赖程度高得多,但对直接消耗的前5位没有变,这些行业主要消耗第三产业的物流和金融服务,就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而言,它们都处于基础建设阶段对第三产业消耗较大,可见只是暂时性的。值得注意的是新兴行业如通信、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直接消耗系数中不高,但在完全消耗系数提升了许多,说明我省的支柱行业对第三产业有较大的间接拉动能力,同时还要认识到这种优势不明显。必须加强支柱型行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能力,促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相对于全国,广东第二产业行业大多数都表现出对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能力,但其中具有明显优势的都是资源开采业和电力、燃气工业等生产基础行业。广东制造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优势不大,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现代商业服务和金融服务与制造业的联系,通过市场融资扩大生产,发展商业咨询、市场调查等现代商业服务,进一步发展现代物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缩短生产时间等等。总而言之,第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三产业的辅助。

    (三)广东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

    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按高低排列,如表6所示。

    根据表6,按完全消耗系数的高低,可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对第二产业的高完全消耗行业,其完全消耗系数在0.8以上,包括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旅游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9个行业。第二类是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较低的行业,其完全消耗系数在0.2-0.8之间,包括其教育事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等8个行业。行业的完全消费与行业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具体来看,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对第二产业都有较高的完全消耗关系,说明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和间接依赖程度较高,但某些行业和全国水平相差较大。如广东的旅游业完成消费系数为1.0464,而全国只有0.4左右,原因是广东旅游业正处高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资需求;另外广东的旅游以经济消费式旅游为主,较外省的生态式旅游,经济拉动能力强。可见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对广东第二产业还是国民经济都有很好的拉动作用。而邮政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本身不需要第二产业太多的物质投入,所以不会太高。广东的这两个行业完全消费系数远低于国家水平,说明发展已从“数量增长”变为“质量增长”。

    三、强化第二、三产业间协同效应的对策建议

    1.加快高新科技行业发展,充分利用产业间的间接拉动能力,促进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第二产业中的高新科技行业如:通信、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支柱行业对第三产业能产生较强的间接拉动能力,但目前这种拉动能力还受制于这些行业本身的技术含量相对低,附加值低等因素的影响,拉动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因此加快这些高新科技行业的发展,成为二、三产业的联动关系可持续发展,促进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

    2.重点发展旅游业和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体育和娱乐业等主要第三产业,以实现对第二产业更大的带动。其中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带动了化学医药工业等;住宿业、餐饮业带动了食品制造业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带动了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等。这些行业中,尤其应把旅游业提到更重要的位置。它的完全消费系数达到1.0464,高出全国(完全消耗系数0.4)水平一倍以上。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广东的旅游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而感应度系数小于1,属于强辐射低制约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强。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经济部门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这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

    3.重点发展“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消除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制约。尤其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目前,第三产业内部行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4个行业是广东现阶段对工业制约性最强的第三产业部门,尤其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在各工业行业中的消耗均较多,制约最大;另三者也都是第三产业现代化和高度化的标志性行业,其影响力可能不会简单反映在投入产出数据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发展不好,会给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制约,因此,应予以优先发展。

    4.通过扩大内需,刺激第三产业消费,提高对第二产业的经济拉动。第二产业中“化学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受第三产业的拉动影响最为明显。例如:化学工业主要是受医疗业的带动;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主要受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拉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则是第三产业现代化和高级化的重要辅助行业。通过扩大内需,刺激第三产业消费,能够对这些行业产生经济拉动作用。

    5.加大政府消费支出,正确引导第三产业需求,实现对第三产业更大的拉动。总的来看,第三产业的消费需求最能拉动第二产业,其次是输出,再是投资。而各消费项目中最能拉动第二产业的就是政府消费需求,虽然政府消费在各项消费中的比例较小,但通过第二产业作用后的拉动却是最高的,说明政府消费结构影响第三产业拉动第二产业。因此,应通过政府消费正确引导第三产业需求,进而产生对第三产业更大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向蓉美.投入产出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小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Polenske K R and C Xikang.Chinese Economic Planning and In-put-Output Analysi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J-1.

    [4]Zeng LA Property of the Leonilef Inverse and Its Applieatiom to Comparative Smile Analysis[J].Economic Syst-Research.2001.13(3):299—315.

    (责任编辑:余树华)

    推荐访问:广东 联动 协同 对策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