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维吾尔族节日文化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初探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31 02:30:11 点击:

    摘 要:笔者重点探讨了维吾尔族节日文化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维吾尔族节日文化蕴涵着崇尚自然、亲和自然、仁爱万物、合理索取、注重清洁和美化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对丰富民族生态伦理文化宝库和建设新疆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维吾尔族;节日文化;生态伦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B82-0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4-0054-06

    节日是具有特殊意义、特殊活动内容的日子,并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节日是生活之树上鲜艳夺目的花朵,是社会群体和每个成员心中欢乐的乐章,具有非凡的意义。“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间、特定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1]民族节日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所创造的在一定时日所展现出来的各种形态特质的复合体。它包括实物、信仰、心理、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思维方式、风尚习俗、伦理道德、艺术等。[2]我国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其中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更是别具风情、引人入胜。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是以少数民族节日为载体的社会文化现象。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节日文化。维吾尔族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挖掘和提炼维吾尔族节日文化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继承与弘扬其中有效、健康的成分,可以丰富民族生态伦理文化宝库,促进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维吾尔族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的三大节日有“诺鲁孜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前一个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民间传统节日,后两个属典型的宗教节日。公元10世纪中叶,随着阿拉伯帝国势力的东进,伊斯兰教开始传入新疆,并逐渐成为维吾尔族全民信仰的唯一宗教。“肉孜节”、“古尔邦节”就是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经过长期的发展,时至今日,“肉孜节”、“古尔邦节” 中的宗教意味已经逐渐淡化,演化为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特点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维吾尔族相互认同的重要标识,也是凝聚维吾尔群众的永久性粘合剂,因而特别受维吾尔民族的重视和珍惜。目前,维吾尔族的这三大节日已经形成了特有的节日文化。

    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据说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诺鲁孜”在土耳其语中指月份。从远古时期开始,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所有民族把新年第一日称之为“诺鲁孜”。“诺鲁孜”一词原属波斯语,是由“诺”(即新)、“鲁孜”(即日)等两个词组成,表示“新的一日”、“新年”等涵义。诺鲁孜节也叫“撒拉哈特曼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时间在公历 3月21日前后(农历二月中旬春分前后)。春分这一天,昼夜长短一样,且从这天开始,天气逐渐变暖,阳气迸发,许多民族把这一天看作是新的一年的开端,都要举行庆典“辞旧迎新”。 诺鲁孜节形成初期,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日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牧民们一面兴高采烈地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已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定居、城郭进程的发展,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阿拉伯学者艾尔·赫斯拉吾曾这样描述11世纪诺鲁孜节仪式:诺鲁孜节前的25天,人们要在客厅里用砖垒起12个土台,在其中的一个土台上种小麦,在其他的土台上分别种大麦、水稻、绿豆、玉米等,如果这些种子长得好,那么就预示着这一年的庄稼会大丰收。到了19世纪,人们欢度诺鲁孜节时,要穿上新衣,戴上装饰着纸花的新帽,纷纷前往城镇周围最高的地方,敲起纳格拉鼓,吹起唢呐,载歌载舞,沉浸在狂欢之中。维吾尔族在信奉伊斯兰教以前,崇拜过天神、日神、月神、星神、水神、地神、火神(灶神)、祖先神等。在他们看来,星神是掌握人类命运祸福的主神,其中白羊星是造福人类的主神之一,而双鱼星则是人畜的病源。“春分”这一天恰好是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的时刻,人们选择这个时辰过节,将会带来幸福和吉祥。久而久之,诺鲁孜节就成了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过节的时间有长有短,不尽相同,但传统的过法仍为两个星期。

    肉孜节,即伊斯兰教的“开斋节”(阿拉伯语“尔迪菲图尔”的意译),是维吾尔族的宗教节日和传统节日。“肉孜(Rozah)”是波斯语音译,意思是“斋戒”、“封斋”,“肉孜节”维吾尔语称作“Roza heyt”。斋戒是伊斯兰教礼法中的一项重要律例,属于穆斯林力行的五项天命之一。伊斯兰教所尊崇的众先知,大都倡导、力行过斋戒。如先知伊卜拉欣曾定制每月斋戒3日,穆萨圣人曾斋戒40日,达乌德、尔撒圣人也都曾力行斋戒功课。先知穆罕默德曾承袭了圣祖伊卜拉欣的古礼,每月13—15日斋戒3日,每年还在太阴历元月10日例行斋戒1日,这就是著名的“阿舒拉”日。但以上这些斋戒均属“嘉懿圣行”,并未作定制。直到先知穆罕默德受命的第13年即伊斯兰教历二年八月初(公元623年1月),才正式定制“莱麦丹”月(即伊历九月)为斋戒月份。《古兰经》经文说:“莱麦丹月中,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别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应当斋戒。”(2:185)伊斯兰教认为,这一月是安拉颁降天启经文的月份,是最吉祥、最高贵的月份。每逢“莱麦丹月”,身体健康的成年穆斯林,无论男女都要“封斋”一月,每日从拂晓开始到太阳落下之前,禁止饮食、房事,白天甚至滴水不沾,时刻要笃信真主安拉,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平时抽烟的人也要暂时戒烟。穆罕默德曾说过:“斋戒,一半是忍耐。”《古兰经》上说:“信道的人们啊,斋戒已成为你们的定制,犹如它曾为前人的定制一样,以便你们敬畏。”(2:183)“故你们当斋戒有数的若干日。你们中有害病或旅行的人,当依所缺的日数补斋。难以斋戒者,当纳罚赎,即以一餐饭,施给一个贫民。自愿行善者,必获更多的善报。斋戒对于你们是更好的,如果你们知道。”(2:184) “赖买丹月中,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别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应当斋戒;害病或旅行的人,当依所缺的日数补斋。安拉要你们便利,不要你们困难,以便你们赞颂安拉引导你们的恩德,以便你们感谢他。”(2:185) 封斋为期一个月,到下月见到新月时为开斋节(一般为教历10月1日),方可恢复正常的饮食生活。如今一些穆斯林已不封斋,而是将开斋节作为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进行庆祝。

    古尔邦节亦称“宰牲节”。“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亦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意即“节日”,“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宰牲献祭,原是古代东方的一种宗教仪式。据说在上古,献牲不用宰,只用绳终置于山巅或旷野,听天处置。到了中古,始以宰牲献祭,且有以宰其所钟爱者作祭的。古尔邦节宰牲献祭,起源于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先知易卜拉欣对安拉无比忠诚,并常以大量牛、羊、骆驼作为牺牲献礼,人们对他无私的虔诚行为大惑不解。当时易卜拉欣老来无子,甚是烦恼,即向安拉祈祷:倘若安拉给他一子半女,即使以爱子作为牺牲,他也决不痛惜。后来,他的妻子真生了一个儿子——伊斯玛仪。伊斯玛仪的出生,给他老两口带来了无尽的愉悦。光阴荏苒,他把许愿的事情忘记了。在伊斯玛仪长成一个英俊的少年的时候,安拉的考验来了,在梦境中安拉几次默示易卜拉欣履行诺言。于是,他先向爱子伊斯玛仪说明原委,并带他去麦加城米纳山谷,准备宰爱子以示对安拉忠诚。途中,恶魔易卜劣厮几次出现,教唆伊斯玛仪抗命和逃走,伊斯玛仪拒绝魔鬼的诱惑,愤怒地抓起石块击向恶魔,最后顺从地躺在地上,遵从主命和其父的善举。正当易卜拉欣举刀时,天使吉卜利勒奉安拉之命降临,送来一只黑头羝羊以代替牺牲。相传这一天是教历12月10日,为了纪念先知易卜拉欣父子,伊斯兰教把这一天规定为古尔邦节,届时要宰牲祭祀。另外,这一天也是穆斯林朝觐活动的最后一天,必须宰牲献祭,举行会礼。于是,相沿成俗,这一天成为穆斯林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在肉孜节过后的 70 天,如果从封斋开始算,则有 100 天。关于库尔班节,汉文史籍也有记载,如《西域图志》(卷三九):“元旦后七十日为小年,伯克行礼相庆贺,如大年例。此两年者,相传委派噶木巴尔所遗留,流传久远,守其教而不变也。”古尔邦节一般要欢度三天。

    生态伦理学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和新兴领域。它是调节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体系。它是人类在生命共同体中的活动规范和评价准则的概括和总结,是人际伦理向自然伦理的扩展。它内涵广泛,涉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所有意识形态,规范和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指导着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态伦理学最早诞生在西方,标志是20世纪40年代莱奥波尔德发表的《沙郡年鉴》。

    在寻求西方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和构筑现代生态伦理的过程中,由于看到西方主流思维方式的狭隘性,生态伦理学进行了东方转向。实际上,我国生态伦理思想历史非常久远,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更是悠久与绵长。随着历史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是该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集成。这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要旨的生态伦理有效地规范约束了维吾尔族各个历史时期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促成了其所在地区的生态平衡。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的丰富内容在节日文化中就有生动的体现。

    (一)亲近自然、感恩自然、赞美自然

    诺鲁孜节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维吾尔族亲近自然、感恩自然、赞美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诺鲁孜节时,人们大多会走进大自然,来到乡间野外、树林池塘,把去年冬天种的青苗放进河中,让它随风顺流而下,以此昭示把绿色撒遍大地;人们会选一位春姑娘作为春天的使者,抬着她从各家各户门前走过,预示着给人们带去吉祥、丰收;人们还戴上假面具,装扮成各种动物,跳着马舞、燕舞、鹰舞,展示人与动物相依为命的生活场景;在节日庆典上,人们还通过举行拜水、拜树、敬土地等一系列活动感恩自然。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与动植物生存繁衍的先决条件,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择水而居的。对于居住在西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维吾尔族来说,由于水资源十分稀缺,容易流失,因而格外珍惜水,并把水作为崇拜的对象。诺鲁孜节拜水的具体做法是:清晨人们要用水净身洗礼,在庭院四周洒水,庆祝节日的盛会要在河边、湖边、水边举行。据传,以前人们彼此间还要泼水相互祝贺,在当代维吾尔人生活中已无这种庆祝习惯。不过,生长在水边的柳树可能变成了水的象征物——人们用柳枝制作的柳笛吹奏迎春曲;少女、少妇用柳条编制缨子,以柳代水扎在自己的发辫中。维吾尔先民视植物为“神圣”,对树木尤为崇拜。诺鲁孜节拜树的具体做法是植树。维吾尔人烙守着祖先“与其继承父辈财产,不如拥有树林”、“伐一栽十”的遗训,在节日期间以植树开始新的一年。这里树苗象征共同的欢乐,正如民歌所唱的:“小树苗已变成翡郁的树林,尽情玩乐的时刻到了,在那棵小树下,我的心充满幸福沉醉了。”敬土地是为感谢并报答它哺育万物,以五谷滋养人类的恩情。诺鲁孜节敬土地的具体做法是:这一天,人们要准备诺鲁孜饭,亦称五谷粥。按照古老的习俗,年饭常以大麦、包谷、大米、小米、白扁豆及绿豆为主料,配以各种干果、胡萝卜、洋葱、大蒜、苜蓿等蔬菜,还要加入牛肉或羊肉。制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每家各自制作五谷粥,然后带到庆典场地,大家在一起品尝百家饭;另一种是在庆典场地,支起大锅,妇女一起动手,共同制作五谷粥,然后分给大家品尝。诺鲁孜节庆典仪式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赞美大自然的诗歌、诗词的朗诵活动。孩子们要准备赞美大自然母亲、讴歌诺鲁孜的诗词和歌谣,诗人、民间艺人要踊跃献诗,能当众朗诵诺鲁孜诗歌是极大的荣誉。学者伊明吐尔逊先生收集了这方面的颂词并著有《诺鲁孜书》一书。

    (二)推爱及物、善待生命、维护生态平衡

    在伊斯兰教看来,万物都是真主创造的敏感活跃的生命体,同人类一样都是在真主普慈之爱哺育下茁壮成长的,人类应以公正、合作、友善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尤其要珍惜爱护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古兰经》和《圣训》反复倡导对动物植物及一切自然之物应存仁爱之心,特别禁止人们无故宰杀幼畜、砍伐幼苗。伊斯兰教虽未禁止杀害动物,但严格限制盲目杀生。因为动物同人类一样,有生命、有感觉、有意识,也是真主的造化之物。《圣训》中多次提到穆斯林要尊重动物的权利和尊严,尤其对待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如骆驼和马等。先知穆罕默德曾说:“每一匹马的额头上都记录着它的功绩和福气,直到复活的那一日。”“家畜在自己的主人面前拥有六项权利,骑过后主人应当给它饲料、经过水源时应让它饮水、主人不得无缘无故地打它、不要让它驮超重的货物、不要让它走超出它能力范围的路和不要过久地骑它。”肉孜节、古尔邦节便体现了维吾尔族推爱及物、善待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如前所述,肉孜节即“开斋节”,《古兰经》提醒人们:“受戒期间,或在禁地境内,不要猎取飞禽走兽。”(5:1)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伊斯兰文化的“仁爱万物”的主张。古尔邦节虽为宰牲节,但宰牲是有条件的。先知说:“安拉对每一种被造物都曾许以慈祥。因此,你们在宰杀动物时,不要虐待动物。屠宰时,要给予慈祥。要把屠宰刀磨得锋利,尽量让动物安详地死去。”伊斯兰教法认为,任何使动物受苦和受惊吓的行为都属于“令人厌恶的行为”,应当受到谴责,当事者须承担罪责。如宰杀动物时,要将同类牲畜和其他家禽避开,尤其要将母畜与幼畜和其他家禽避开,以免伤心。宰牛、羊、驼时,须用绳子捆绑其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并摆成头南、尾北、面西得姿势,用布蒙上眼睛,用清水洗净蹄子和嘴。宰牲时,必须先颂真主之名,然后用快刀割断其食管、血管和气管,待血流尽后掩埋,方可剥皮或拔毛。宰杀动物的年龄要求是,羊够一岁才可以用来宰牲;用骆驼做牺牲,最佳年龄是五岁之后、六岁时;牛的最佳牺牲年龄是两岁、进入三岁阶段,忌宰未到宰杀期的幼畜。此外,伊斯兰教还禁食一些食物,如奇形怪状、污秽不洁、性情凶恶、行为怪异的飞禽、猛兽及鱼类,都属于禁食范围。 禽类:吃谷物、有嗉子、似鸡嘴的可以吃,如鸡、鸭、鹅、鹌鹑、鸽、麻雀、大雁等;似鹰嘴、食肉的则不能吃,如老鹰、枭、骛、秃鹫、乌鸦、喜鹊、啄木鸟等。 兽类:反刍(倒嚼)、有四蹄、蹄分两半、性情驯善的可食,如牛、羊、骆驼、鹿等;反之则不可以,如猪、狗、猫、虎、豹、狼、狮、鼠、蛇、驴、马、骡、狗、猴、熊、象等。 鱼类:腹下有鳍,身上有鳞,脊上有刺,有头尾的,如鲤鱼、鲢鱼、鲫鱼、草鱼、黄花鱼、带鱼等可以食用;不能食用的有鲸鱼、鲨鱼、青蛙、乌龟、海豚、海豹、海狗、海狮等;还有“象鱼不是鱼、叫鱼不是鱼”如泥鳅、甲鱼等,也在禁忌之列。此外,还禁食生性凶猛的肉食动物,如狮、虎、豺、狼、豹等;穴居的肉食动物,如狐、獾、狸等;猛禽,如鹰、隼、鹞、鹫、猫头鹰等;污浊不洁的动物,如鼠、蜥蜴、穿山甲等;两栖动物,如蛇、蛤蟆、鳄鱼等;豢养而不能吃的动物,如马、驴、骡、狗、猫等。《西域图志》中就将维吾尔族不可食的鸟兽按它们的外部特征和习性总结为“暴目者、环喙者、贪者、吝者、性贼者、秽食者……”这些可食之物,一般处于食物链的低级等级,数量多;不可食之物,多处于食物链的较高等级,数量少,甚至有的是需要加以保护的珍稀动植物。这种习俗在客观上起到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三)节制贪欲、适度消费、反对浪费

    伊斯兰教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应当合理地开发利用,防止地球资源的枯竭。《古兰经》中说:“他以大地为你们的席,以天空为你们的幕,并且从云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出许多果实,做你们的给养。”(2:22)“他创造了许多园圃”,让人们“采食其果实”(6:141),也创造了“供载运的和供食用的牲畜” (6:142)。 “他制服海洋,以便你们渔取其中的鲜肉,做你们的食品;或采取其中的珠宝,做你们的服饰。”(16:14)但是,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却不能滥用自然。《古兰经》告诫穆斯林:“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你们必须穿着服饰。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你们不要挥霍,挥霍者是恶魔的朋友,恶魔原是辜负主恩的。” (17:31) 对于自然资源,不但匮乏时需要节约,而且富裕时也不能浪费。相传,我穆罕默德时代,一个人在滔滔的河边做小净,准备礼拜、祷告,穆罕默德看见此人用水毫无节制,就批评道:“即使在河边也不应为祷告而洗脸三次以上。”正因为如此,作为“宰牲节”的古尔邦节,有条件的维吾尔族穆斯林尽管都要杀牛宰羊来祭祀真主安拉,但对牛、羊、骆驼等可以作为食材的动物宰杀一定要维持在一定限度之内。如前所述,按规定一人宰一只羊,七人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而且要挑选健壮和体形美观的牛羊充当牺牲品。宰杀的牛羊肉和食品分成三份,一份自己食用;一份送亲友邻居,招待客人;一份济贫施舍。

    (四)讲究卫生、喜爱清洁、注重环境美化

    《古兰经》说:“安拉……的确喜爱洁净的人。”(2:222)先知穆罕默德说:“真主是美好的,所以他喜欢美好;又确实是清洁的,所以他喜欢清洁……你们当爱好清洁吧!”《古兰经》上说:“你应当远离污秽。”(74:5)[3]伊斯兰教是清洁的宗教。先知曾鼓励人们讲求衣服清洁、身体清洁、房屋清洁、道路清洁。清洁的具体要求是:一是室内、室外环境应经常清扫,努力做到院落干干净净,室内一尘不染,门帘、窗帘洁白,令人赏心悦目;二是所有物品陈设要整齐有序,不能随便堆放,更不能不经洗涤连同污垢一起收藏;三是在住所建立沐浴设备,以便洁身之用;四是及时荡涤污秽。维吾尔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袭了自穆罕默德时代起就养成了讲究个人清洁卫生、讲究环境卫生的习惯,男女老少都常常沐浴。沐浴有大净小净之分,所谓大净,即从头到脚,洗涤全身;小净主要是洗手、漱口、呛鼻、洗脸、洗肘、净下、洗脚,每项均进行三次。不论大净小净,必须是流动着的洁净之水,诸如河水、自来水、泉水等,或使用土陶罐或阿不都瓦壶冲洗。维吾尔人一般除了院落外还特别重视房内装饰和室内卫生,他们用图案、雕刻和各种饰物将住房装饰得很漂亮。屋内常洒扫,做到无灰尘、无积垢,摆设整齐,窗明几净。维吾尔人中还有“不看女人的眉毛而看她的碗边”的谚语。这里的“眉毛”是指女人的外表美,而“碗”的引申义则是指女人所拥有的住房及家具的卫生和质量。平时,维族妇女每天很早就起床,先把房内和院子收拾好后,再做其他事情。他们在传统的日常生活中禁止周边随地倒污水和垃圾的行为。 维吾尔族饮食也很讲卫生,做饭前或便后必须反复洗手;喝茶时必须将茶碗冲洗干净,方才倒茶。每逢重要节日更是如此,例如无论在诺鲁孜节还是肉孜节、古尔邦节的前夕,人们都要将屋内的墙壁、梁柱、门窗等粉刷、清洗干净,将地毯、毡子等拉到院外拍打扫尘;都要拆洗被褥,洗烫衣服,准备节日服装;都要沐浴净身、剪指甲,男士还需理发修须、女人还需梳理打扮。一言以蔽之,不论大户小家都要打扫庭院、房间、灶间的灰尘、垢秽,干干净净、欢欢喜喜地迎接节日。

    维吾尔族节日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崇尚自然、亲和自然、仁爱万物、向自然适度索取、注重清洁和美化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通过节日庆典、仪式等活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传承下来。这正如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所说:“靠了传统风俗的工具,使文化得到它的绵续性。”[4]挖掘蕴含在维吾尔族节日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但对丰富我国民族生态伦理文化宝库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1.

    [2]金毅.浅析民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4):98-102.

    [3]马坚.古兰经[M].汉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37.

    [4]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45.

    推荐访问:维吾尔族 初探 蕴含 伦理 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