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直觉决策机制研究的综述与展望:决策神经科学视角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31 00:05:08 点击:

    摘 要:直觉与推理是人类决策与判断的两类主要模式。随着行为经济学与决策神经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不再满足于单纯从思辨和理论架构层面研究直觉决策问题,而是将实验科学的思想引入管理学中的决策研究,试图探究直觉决策内在的认知过程与神经机制。从行为科学、神经科学两个维度对现有的直觉决策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现阶段直觉决策机制实验研究的主要贡献,以及直觉决策任务的实验设计要点,并提出了一项基于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的直觉判断实验设计方案。

    关键词:直觉;推理;决策;判断;行为经济学;决策神经科学;事件相关电位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006-04

    引言

    在大量涉及人类决策与判断的研究中,直觉一直属于被忽视的选题之一,直到近年来才逐渐引起管理学界的重视。事实上,决策并不是纯理性的逻辑推断过程,其认知过程十分复杂,掺杂了决策者包括情感、直觉、顿悟、创造性思维等在内的一系列非逻辑成分。一般的,人们认为直觉与推理这两种认知过程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直觉决策具有“快速、潜意识性、在涉及多维度的决策中使用、基于先前的大量经验、更多的被专家所使用、在决策做出之后难以解释清楚做出决策的原因、通常在高度自信的情况下做出”等特征。相应的,推理决策的做出是缓慢的、受规则约束的、受控的,而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也需要付出精力。

    柏菊(2008)在其文献综述中,将直觉决策的相关研究划分为如下阶段:(1)直觉决策理论的萌芽阶段,“非逻辑过程”的提出奠定了直觉决策的研究基础。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与满意原则,使得直觉决策初具原型。(2)直觉决策者的行为研究阶段,从心理学的视角对直觉决策的行为过程进行探讨。(3)直觉决策理论发展阶段,将管理学、决策理论与心理学、神经科学全线打通,综合形成体系化的直觉决策理论架构。(4)直觉决策实证阶段,将直觉决策机制纳入决策模型的建模,开辟直觉与推理决策相结合的道路。

    通过对直觉与管理、决策理论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不难发现,现阶段管理学界对于直觉决策的研究,更多的还停留在思辨以及理论架构层面,很少有学者引入实验科学的思想,从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出发,研究直觉决策的行为特征及其背后的神经机制。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家在认知心理学的指导下对不确定性环境中的决策与判断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为我们采用行为科学乃至决策神经科学视角探讨人类的直觉决策机制,提供了一种可能。

    本文将注意力聚焦于直觉决策机制的实验研究,对行为经济学与决策神经科学提出之后采用实验科学手段探讨直觉决策机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探讨了采用行为科学、神经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直觉决策研究的可行性、归纳出直觉决策特征的基础上,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总结了现有的直觉决策机制实验研究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在特定情境下设计实验、对直觉决策机制进行学术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直觉决策机制研究的行为科学视角

    经济学是管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为经济学研究带来了新鲜血液,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与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采用实验科学视角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直觉决策,可以打破思维定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经典决策问题研究的深入。采用实验科学视角研究直觉决策的机制,具体来说,又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类是基本的行为研究,即在行为层面研究人类决策的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又可以上升到新的高度,从神经科学层面研究人类决策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打开人类决策的黑箱,以期帮助人类做出更好的决策。

    学者采用行为科学视角开展的直觉决策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项:

    Dijksterhuis等(2006)指出,深思熟虑不一定能够带来高质量的购买决策。这一组实验,涵盖了实验室研究与真实购物者研究。他设置了两种不同情景,分别是有意识思考和无意识思考情景。在有意识思考的情景中,被试有几分钟的时间仔细思考并做出决策;在无意识思考的情景中,在同样的几分钟内,被试被安排了另一项干扰性任务。达到规定时间之后,被试被要求马上给出他们在第一项任务中的选择。在这项实验中,Dijksterhuis等人同时测试了简单与复杂的购买选择。举例来看,简单的选择是购买铅笔,而复杂的选择是购买房或车。这项研究的结论是,当被试面对的是简单选择时,他们经过有意识的思考,可以做出更优的决策;而当被试面对的是复杂选择时,他们在无意识思考情景中,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这项研究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直觉决策系统具有高容量的特征。

    Adam等(2007)试图激活推理决策系统,从而克服直觉决策系统的缺陷。在全部三个实验中,实验组被试在接收信息中总会遇到干扰,他们被要求辨认模糊的字迹、阅读难以辨认的笔迹甚至边皱眉头边进行阅读,而控制组被试均能够保证获得正常的阅读体验。Adam等人总结到,当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推理决策系统就会被激活,从而纠正直觉决策系统的产出。尽管如此,这项实验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被试参与的三项实验任务,都不是单纯依靠直觉决策系统或者推理决策系统完成的。我们只能推测,其中一些任务的完成需要更多的依靠直觉决策系统,而另一些任务的完成需要更多的依靠推理决策系统。实验任务设计的纯粹性是我们希冀于探索直觉决策系统的神经机制时遇到的一大难点。

    有时,学者通过设置相应的指导语,要求被试采用直觉或者推理系统做出决策。Nina等(2009)采用眼动技术分析了这种指导语是如何影响信息搜集与整合的。通过设置指导语的方式,作者对被试做出决策的方式进行了操纵。另外,实验过程中任务难度的设置有变化,所以部分被试完成的是简单的决策任务,而其他被试完成的是复杂的决策任务。作者希望通过研究确定指导语下的直觉和推理决策是基于完全不同并且可以区分的过程(“有区别的过程”假设),或者推理决策只是在基本的直觉过程基础上增加了额外的特征(“综合的过程”假设),而实验的结果支持“综合的过程”假设,但该研究中的实验设计仍存在缺陷。如果一项任务可以通过推理决策完成,我们如何保证被试是严格按照指导语,通过直觉决策完成的该项任务?

    Albrechtsen等(2009)设计了两个实验,研究直觉、推理两种处理模式(processing style)在察觉欺骗(deception detection)任务中的作用。实验1中,研究者将被试随机划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控制组被试看完每段长达3分钟的或真或假的陈述之后,再给出对该段陈述真实性的判断;而实验组被试只能看到每段陈述的5秒钟片段,就必须给出自己的判断。实验1中,控制组对应的是推理判断,而实验组对应的是直觉判断,实验结果显示,直觉判断在察觉欺骗任务中的准确程度更高。实验2中,被试被划分至3个不同组别,并发任务组被试在观看陈述视频的同时,需要完成一个直觉记忆任务;控制组被试只需专注的观看陈述视频,不受任何干扰;口头论证组被试在对每段陈述给出真实性的判断之前,需要说出自己判断的原因。实验结果显示,并发任务组被试的察觉欺骗任务完成质量最高。两个实验共同说明直觉处理模式将显著提高人们在察觉欺骗任务中的表现。

    Dijkstra等(2012)设计了一组实验,探讨专家技能(Expertise)在直觉、推理判断中起到的作用。两个实验分别选择了当代画作鉴赏与钢琴表演鉴赏两个领域,参与实验的被试按照其经验、知识水平的不同,被划分为新手、专家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熟手三个不同的专业技能组别。每个组别均有一半被试被要求通过直觉做出判断,另一半则通过推理做出判断,两个实验在不同领域检验了直觉与推理两种模式的判断准确度是否受到专业技能水平的影响。实验3试图进一步了解专家技能与判断模式的交互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Dijkstra等人诱发了综合/全局两种处理模式,要求具有不同专业技能水平的被试对高品质与低品质的诗歌作品进行评价。

    二、直觉决策机制研究的神经科学视角

    目前,主要有两类常见的无损伤研究大脑活动的设备,一类用于记录大脑活动的磁感应变化成像,空间分辨率高,考虑到全脑扫描速度慢,其时间分辨率较低;另一类用于记录脑电压在时间维度的变化,时间分辨率很高,但受到颅骨、头皮阻抗影响,空间分辨率低。在上述记录大脑活动的技术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最为成熟、应用最广。二者都客观反映了刺激事件在大脑中引起相应脑区活动,不同的是,前者依靠脑血流变化引发感应磁场,后者则依靠脑神经元放电产生微电位。两种技术各有利弊,目前还不能做到互相替代。

    一方面,人们通过直觉做出决策时,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而现有的神经科学测量设备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很难设计出无法依靠推理、只能通过直觉解决的高度纯粹的直觉决策任务。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实际困难,至今很少出现学者采用神经科学视角研究直觉决策,直觉决策内在的神经机制仍旧不为世人所了解。

    为了探讨人类直觉决策的神经机制,并与推理决策的神经机制进行对照,必须设置实验组、对照组两个组别,分别完成直觉决策和推理决策任务。不同于直觉决策任务,推理决策任务的完成需要综合各种信息,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往往耗时较长。由于ERP设备的时间分辨率很高,完成每项实验任务设定了阈值,被试很难在时间上限内完成推理决策任务。如果没有更巧妙的实验设计,将完成推理决策任务的时间进一步缩短,现阶段很难将ERP设备应用于直觉决策的神经机制研究,仅有的两项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均来自fMRI领域。

    Wen-Jui Kuo等(2009)在《科学》上发表了题为《直觉与蓄意:大脑决策的两种系统》的文章,第一次试图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揭示直觉决策的神经机制。作者设置了两项实验任务:一种是可以通过一步一步的推理解决的“受控-可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必须通过直觉解决的纯协作问题。“受控-可解决问题”中,只要被试有足够的计算能力,都可以利用游戏的数学结构,找到其最优策略;而在纯协作问题中,只有当两个被试“心有灵犀”、默契的做出相协调的举动时,才能赢得该游戏。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他们发现,相较于完成纯协作任务时,被试在完成“受控-可解决问题”时额中回、顶下小叶、楔前叶的激活程度更高。相应的,相较于完成“受控-可解决问题”时,被试在完成纯协作任务时脑岛、前扣带回的激活程度更高。另外,楔前叶的激活程度与被试在解决“受控-可解决问题”中付出的精力成正相关,脑岛的激活程度与被试在解决纯协作问题时付出的精力成负相关。Wen-Jui Kuo等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巧妙地设计出两类实验任务,完全区分开直觉与推理决策模式;另一方面,在功能性核磁共振设备中完成实验,使得人们对于直觉决策背后的神经机制的探索成为了可能。

    与台湾学者关注一般性的任务不同,考虑到人们依靠与生俱来的道德标准对涉及到道德的场景进行判断时,在很大程度上应用到直觉,Harenski等(2010)选择道德判断这一特定情景对道德判断过程中直觉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Harenski等设计了两种道德任务,外显式的道德任务涉及道德推理,内隐式的道德任务涉及道德直觉。被试观看了50张令人不快的图片,其中一半违反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一半参与者完成外显式任务,即对图片违反道德的程度进行评价;另一半参与者完成内隐式任务,即判断该图片描绘的场景发生在室内还是室外。研究发现,被试完成外显式任务时,其内侧前额叶皮质存在显著激活,而在完成内隐式任务时,大脑不会出现该状况;两组被试在观看道德性图片时,其颞顶联合区均表现出更高程度的激活。这一结果表明,腹内侧前额叶对于道德推理的贡献更大,而颞顶联合区对于道德直觉的贡献更大。

    三、直觉决策机制实验研究的主要贡献

    (一)决策的双系统理论(Dual-process Theory)

    Kahneman等(2002)提出了双系统理论,至今仍为阐述直觉决策机制最经典的理论。根据双系统理论,直觉与推理是两种不同的决策系统,直觉系统具有潜意识、迅速、自发性、高容量等特征,而推理系统是有意识的、缓慢的、深思熟虑的。尽管学界对于直觉与推理的基本特征达成了共识,这一双过程体系却没有被详细阐述。双系统理论的证据大多基于结果测度,而直觉与推理潜在的认知过程却被忽略了。双系统理论的模型并未形成体系,难以基于简单标准进行划分。Sloman(2002)假设,直觉决策与推理决策是两种完全不同、可区分的过程。假设,根据“差异性过程”假设,制定两种系统、两种算法的目的是实现不同的计算目标。关于双系统理论,还有另一种“综合性过程”假设,根据这一假设,直觉与推理两种决策模式只存在部分差异,直觉决策过程是推理决策过程的基础,在推理决策模式下也会被激活。

    近年来,双系统理论也受到了其他一些学者的质疑。Price等(2008)将注意力聚焦于直觉的本质,并且分析了直觉与意识这一组相似但存在差异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双系统理论中的观点不一致的是,Price等(2008)认为直觉并非完全意识或完全无意识,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他们提出了边缘意识这一新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存在意识但是不清楚这种意识根源的认知状态,对于直觉的这种理解打破了双系统模式对于直觉与推理两大决策系统二分法的严格划分。

    (二)全局/局部处理模式的划分

    Dijkstra等(2012)指出,有时人们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策和判断可能与专家观点并不一致,相较于通过直觉做出的决策和判断,日后更可能对这类决策和判断感到后悔。为了解释这一现象,Dijkstra等提出了全局/局部处理模式假说。处理模式指的是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全局处理模式与理解模糊、复杂而抽象的刺激有关,而局部处理模式与搜索细节信息有关;全局处理模式支持创造力与隐喻感知,而局部处理模式支持分析思维与具体解释。Dijkstra等认为,推理决策采用了局部处理模式,这一过程模式将概念性的注意力聚焦,可能会对判断和决策的结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验证这一假说,Dijkstra等设计并完成了4项研究。研究1关注直觉与推理两种决策模式对现代画作质量判断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推理,通过直觉对现代画作的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更为准确,体现为与专家评估结果的一致性更高。研究2显示,全局/局部处理模式与画作质量评估的准确程度有关,被试采用的处理模式越接近全局处理模式,他们越能够准确的判断画作的质量。在前两项研究中,被试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相应的处理模式。在研究3中,Dijkstra等通过实验对处理模式进行了操纵,希望了解诱发的处理模式对质量判断的影响。具体来说,让被试在做出判断之前理性地分析原因。当人们用言语描述他们的思想、分析他们的原因时,他们聚焦于那些更容易从记忆中提取、可行并且可报告的原因,而可能忽略那些难以通过语言去描述的方面。这一举措诱发了局部处理模式,使得被试难以判断复杂刺激,实验结果与实验2一致。研究4显示,直觉与推理两种决策模式对于诗歌评估质量的影响是由全局/局部处理模式调节的。

    (三)专家技能(Expertise)对直觉决策的调节作用

    究竟直觉还是推理会带来更好的判断结果?前人的研究并未得到一致性结论。我们着力于研究专业知识的增加对于判断模式影响的理解方面的作用。Dijkstra等(2012)认为,专家技能包含两个维度,即知识与经验。个体在特定领域内的经验水平取决于决策者之前遇到过的情况与刺激的数量与种类,有经验的决策者可以在潜意识中将当前刺激与之前遇到过的刺激联系起来。举例来看,经常欣赏艺术作品的人可以将看到的作品与之前鉴赏过的作品联系在一起,从而可以鉴赏出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相较而言,知识更为具象,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一个领域内的知识,个体拥有特定领域的知识是指他了解品质的决定因素以及自己的判断标准。举例来看,在艺术领域中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以有理有据地说出为什么有些作品不可以被视作艺术。

    Dijkstra等(2012)认为,相对有经验但是对于客观事物只有有限知识的个体,他们通过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直觉,但是缺乏具体的知识来表述他们的直觉、缺乏解释清楚自己的偏好。依靠直觉做出决策与判断时,这一类人表现上佳;一旦要求他们在判断之前给出原因,他们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经验与知识两个维度都高的专家,无论采取哪种决策模式,都可以做出较高质量的决策。反之,经验与知识两个维度都低的新手,无论采取哪种决策模式,都可能做出较低质量的决策。Dijkstra等(2012)通过设计实验,在艺术领域内检验了以上几个假设。实验1与实验2的结果显示,相对有经验但是对于客观事物只有有限知识的个体,依靠直觉可以做出更高质量的判断。无论采取哪一种决策模式,专家与新手的表现都不受影响。实验3显示,全局/局部处理模式对于判断质量的影响,受到专家技能这一因素的调节。

    四、直觉决策机制研究的实验设计要点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决策与判断。判断指的是,根据一定的依据,对客观事物给出自己的评价和评估。决策指的是,为了到达一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分析、比较,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过程。从本质上看,管理学研究的就是判断与决策问题。为了叙述与理解上的方便,我们将“直觉判断”与“直觉决策”的研究统称为直觉决策机制研究,并不严格加以区分。现有的直觉决策机制研究涵盖了“直觉判断”与“直觉决策”两个方面。举例来说,对于图片中描述的场景是否违反其道德标准的判断、根据给出的信息猜测城市的人口数目、对画作或诗歌做出评价等任务涉及到“直觉判断”,因为只须根据给定额信息做出判断,无须做出选择;做出购买决策、在给出的若干选项中选择其一等任务涉及到“直觉决策”。

    现阶段,由于学者们设计出的决策任务并不是理想状态下纯粹的“直觉决策任务”和“推理决策任务”,我们将其称为“直觉主导型决策任务”与“推理主导型决策任务”。考虑到“直觉主导型决策任务”中存在一定的推理决策成分,而“推理主导型决策任务”中亦存在一定的直觉决策成分,实际研究中,通常把被试划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个组别,要求实验组被试完成“直觉主导型决策任务”,对照组被试完成“推理主导型决策任务”。通过对照两组被试完成决策任务的质量,可以分析、比较得到直觉、推理两种决策模式在决策行为特征上的差异,以及导致的最终决策质量差异。

    “直觉决策任务”与“推理决策任务”的设置,学界有3种较为普遍的做法。在第一种设置中,决策任务本身并没有特殊性,无论是通过直觉还是通过推理,都可以顺利做出决策。“直觉主导型决策任务”是在“推理主导型决策任务”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具体来说,设计好一项决策任务之后,如果给被试相对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我们认为被试会经过仔细的论证与比较,通过推理做出该决策,该任务被称为“推理主导型决策任务”。相应的,如果要求被试完成同样的决策任务,但是在相同的决策时间内设置了干扰性任务,使得被试无法在规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充分依靠推理做出决策,而不得不依靠自己的直觉,该任务则是“直觉主导型决策任务”。

    第二种做法与第一种做法相类似,要求两组被试完成的是相同的实验任务。不同的是,在被试完成实验任务之前,主试对两组被试给出了不同的指导语。实验组被试被要求尽可能的单纯依靠自己的直觉做出决策或判断,而控制组被试被要求尽可能的通过理性的推理做出决策或判断。尽管实验任务本身没有差异,唯一的不同在于指导语,实验结果显示,两组被试的决策过程以及最终的决策质量,还是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为了尽可能的诱导被试按照指导语上的要求做出决策,一种较为普遍的操作是给予实验组被试以决策的时间压力,这种情况下,实验组被试有更大的几率依靠直觉做出决策或判断。

    从实验设计的角度出发,第三种做法更为科学、严谨。考虑到从神经科学的视角揭示直觉决策的神经机制是直觉决策研究的未来方向,有必要从决策任务本身的性质出发,设计出一类无法依靠推理、只能依靠直觉解决的“纯直觉决策任务”。目前最为成功的设计来自2009年发表于《科学》的文献。成功完成纯协作任务需要参与游戏双方在没有任何信息可供参考的情况下“默契”地选择同一个选项,游戏双方只能依靠直觉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而不能通过推理去猜测对方的可能举动。设计“内隐式”的实验任务也是获得直觉决策的一种可行途径。在2010年比较“道德直觉”与“道德推理”的文献中,“外显式”的实验任务是让被试判断图片中描绘的场景是否违反了其道德标准,而“内隐式”的实验任务是判断该场景发生在室内还是室外。磁共振成像的实验结果显示,尽管实验组被试在完成“内隐式”的实验任务时,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判断图片所描绘的场景发生还室内还是室外,并没有意识到实验任务的真正目的是考察其“道德直觉”,被试与道德判断有关的脑区依然得到激活,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道德直觉”的存在,并初步找到了“道德直觉”的神经机制。

    直觉决策机制研究的一项实验设计

    通过对直觉决策机制的实验研究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比较直觉与推理两种决策机制的研究,存在如下几点不足:首先,通常情况下只关注最终的决策质量,忽略了对两种决策机制内在的认知过程及神经机制的探讨;其次,采用先进的神经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ERP分析技术探讨直觉决策机制的文献十分罕见;最后,由于实验任务的设计存在先天缺陷,直觉与推理两种决策机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直觉决策与判断的很多特征也没有通过实验的形式被充分检验过。

    在前人直觉决策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项基于事件相关电位(ERP)分析技术的实验设计,即“人物特征判断任务”。我们预期被试在完成直觉、推理判断两种任务时的ERP成分有不同的波形和潜伏期。因为每一种ERP成分均与特定的认知过程有关,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实验去了解直觉与推理判断不同的认知与神经科学机制,证实或者证伪当前直觉、推理决策与判断的相关理论,最终提出更严谨的直觉定义。

    被试完成“人物特征判断任务”时将会看到刺激图片。实验任务分为两部分,全部被试均须完成这两部分任务。任务一是推测图片中呈现的人物的收入水平,给出3种不同的收入水平,要求被试进行评估并进行按键:(1)对应低收入水平,(2)对应中等收入水平,(3)对应高收入水平。这一任务的完成要求被试在观察图片中呈现人物的性别、衣着、动作等信息的基础上首先推断出人物所从事的职业,进而推断出人物的收入水平。因此,我们将任务一定义为“推理判断”任务。

    任务二是评价图片中呈现的人物对自己的魅力与吸引力。同样给出3种不同的水平供被试选择,选择1代表图片中的人对自己没有吸引力,选择2代表图片中的人对自己的吸引力程度一般,选择3则代表图片中的人对自己非常有吸引力。注意到魅力与吸引力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每个人认为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人物的特征是不同的,而判断别人对自己是否存在吸引力往往发生在一个瞬间,即所谓的“一见钟情”,很大程度上依靠直觉,我们将任务二定义为“直觉判断”任务。

    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任务一、二均包含40个不重复的判断任务,40个判断任务的顺序是随机决定的。每项任务开始之前,被试将在电脑屏幕中央看到“+”号,提示被试新的实验任务即将开始。接下来,被试将看到实验任务的指导语,或者判断图片中呈现的人物的收入水平,或者判断他/她对自己的魅力和吸引力。最后,被试将看到人物刺激图片并做出按键,图片将在被试按键0.5秒之后消失。需要说明的是,被试在完成实验任务时,具体给出了怎样的判断这一结果并不重要。通过我们的实验任务设置,我们真正关注的是被试通过直觉还是推理做出了上述判断,从而直接比较“直觉判断”与“直觉推理”两种不同的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实(下转26页)(上接9页)验全部结束后,被试将完成“实验后问卷”,他们将被问到在实验过程中究竟是通过直觉还是推理完成了相应的实验任务,从而保证我们设计的“直觉判断”与“直觉推理”任务的科学性。

    推荐访问:决策 视角 展望 直觉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