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从形而上学回到灵魂学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30 18:10:17 点击:

    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系,慕尼黑80992

    《善恶的彼岸》第一章是一条从形而上学回到灵魂学的道路。形而上学家遗忘了真理之爱必不可少的前戏,尼采继康德的认识论批判之后,提出真理与生命的关系问题,对形而上学展开灵魂学批判,其实质是对柏拉图主义的柏拉图式批判。灵魂学打破“我思”、“我愿”等灵魂原子,揭示了灵魂的权力意志结构;同样,只有从灵魂学层面出发,权力意志概念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权力意志的灵魂学重新打开了通往道德、政治、科学、宗教和哲学等诸种基本问题的道路,尤其更新了哲人的自我认识。只有权力欲的哲人必定沦为教士,而仅有求知欲则只能沦为学者。哲学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哲人是以真理之爱为母、以权力意志为父的灵魂类型。权力意志的灵魂学重新张开精神之弓,为现代性的克服开辟了道路。

    尼采;《善恶的彼岸》;灵魂学;权力意志;现代性

    B516.47A000109

    作为“一种未来哲学的序曲”,《善恶的彼岸》必定要以“哲学的改造”为主题,因为任何一种“未来哲学”的提出,都意味着对过去“哲人们的诸种偏见”进行彻底的反思,并通过这种反思来重建可靠的地基,来展开“未来”的维度。《善恶的彼岸》因此是一部革命性的作品,而哲学的革命又关系到“未来”的生成。因为单纯的时间延续并不足以构成历史,尼采在现代性中恰恰看到了历史终结的可能性——虽然时间还在延续,但人类已经失去了超越的欲望,已经不再奋力张弓,不再是一支射向未来的“欲望之箭”。在历史的终结处,尼采看到的不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或自由人的联合,而是了无意义也不再寻求意义的末人。①现代性的危机是意义的危机,是“目标”②的缺失或“永恒争执”的遗忘,是生命在失去了终极关怀之后,仿佛一盘散沙,零落在生产和消费的日常重复,失去了“精神的困迫和精神之弓的全部张力”③。现代性危机的实质,在尼采看来,是哲学和宗教的危机,并且归根结底是哲学的危机。④ 作为“一种未来哲学的序曲”,《善恶的彼岸》要以哲学的改造来终结历史的终结,来批判和克服现代性。后来,在《瞧这人》中,尼采明确地把《善恶的彼岸》称为“一种现代性批判”:“这本书(1886)在所有的根本点上都是一种现代性批判,各门现代科学、现代艺术,甚至也包括现代政治……”KSA6,第350页)

    在前言和终曲之外,《善恶的彼岸》共有九章。其中题为《警句与插曲》的第四章又将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前三章的主题是哲学与宗教,后五章的主题是道德与政治。有关全书结构,可参看施特劳斯的分析(Leo Strauss, “Note on the Plan of Nietzsche’s Beyond Good and Evil,” Studies in Platonic Political Philosop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p.176)。当然,后五章同样关乎哲学,只不过论域发生了转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者”独成一章,而艺术则被散论于各处。《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一部也共有九章,其中第四章专论艺术。在后期尼采那里,狭义上的艺术似乎失去了独立性(狭义上的艺术主要在第八章《诸民族与国家》得到讨论)。 全书之所以涵盖如此广泛,是因为哲学的改造必然涉及全部精神领域。换言之,只有完成了全部精神领域的改造,哲学的改造才算完成。如果在此意义上把全书称为广义上的哲学改造,那么第一章和第二章就构成了狭义上的哲学改造,狭义上的改造为广义上的改造奠定了基础。其中,第一章《论哲人们的诸种偏见》完成了从形而上学回到灵魂学“Psychologie”一般译作“心理学”,可在尼采这里,更应译作“灵魂学”。首先,尼采主张不要废除而要改造灵魂(Seele)概念,他的改造要将灵魂的整全和灵魂内部的秩序纳入视野,这使得他的灵魂学回到了希腊文“Psyche”的原义,即回到了古老的灵魂而不是现代的心理概念。其次,在尼采的时代,现代心理学尚处萌芽,弗洛伊德在尼采之后才发展出心理分析,而汉译中的心理学一般对应这个意义上的现代心理学,与尼采的“Psychologie”相差甚远。最后,尼采的“Psychologie”不仅强调对灵魂的分析,而且强调对灵魂秩序的构造,颇有心性之学的味道,灵魂学也比心理学更能兼有这一方面的含义。 的道路,转换了哲学的提问方式和观看视角;第二章 《自由精神》在此基础上聚焦于哲人灵魂的殊异,以灵魂学的方式探究哲学生活的政治意味,为未来哲人命名。本文只把论题局限于《善恶的彼岸》第一章,将通过梳理第一章的形而上学批判,阐明尼采的灵魂学概念,并说明灵魂学如何能够重新张开精神之弓,为哲学生活奠基,为现代性的克服开辟道路。

    余明锋:从形而上学回到灵魂学

    一、 形而上学的前提与真理之爱的前戏

    “假如真理是一位妇人”,前言的这个戏谑性开头不仅为“序曲”定下了尝试和诱惑的基调,而且也已经包含了其形而上学批判的核心要点,即形而上学家虽然渴慕真理,却不解真理的性情。他们带着“可怕的严肃和笨拙的纠缠”去追求真理,想要急切地直奔主题,因此而忘记了决定性的“前戏”。副标题中的“Vorspiel”是一语双关,既是音乐性的“序曲”,也是情爱中的“前戏”。理解这种一语双关对于理解全书的构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他们不懂女人,是糟糕的求爱者。尼采在此戏仿康德,把形而上学家称为“教条主义者”。尼采的“一种未来哲学的序曲”同时影射着康德的“一切能够作为科学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一种”反衬着“一切”,德语词“Vorspiel”(序言/前戏)的游戏味道反衬着拉丁语词“Prolegomena”(导论)的严肃神情。康德把“纯粹理性批判”视为“一切能够作为科学的未来形而上学”的必要前戏,可在尼采看来,康德仍然是位教条主义者。首先,他的现象与物自体区分,在根本上仍然停留于形而上学的二元结构(《善恶的彼岸》,第10、11节;KSA5,第2226页。《“真实的世界”最终如何变成了寓言》,见:《偶像的黄昏》;KSA6,第80页);其次,更重要的在于,他没有真的挖掘到教条主义的道德地基,并且自己也受着道德动机的指引,进行纯粹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建设:“为了给他的‘道德王国’腾出地方,他觉得有必要去设定一个不可证明的世界,一个逻辑的‘彼岸’——正是为此,康德才急需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换言之:要使‘道德王国’不能被理性所攻击,最好不能被理性所把握,如果这一点对于康德而言不是比其他一切更重要的话,那么纯粹理性批判对他来说就不是必需的啦。”(《曙光》,前言,第3节;KSA3,第14页)换言之,康德的“前戏”太过严肃,仍然带有教条主义性质,他没有就自己的道德诉求本身作一番“前戏”,而道德问题正是尼采的“前戏”所要审查的内容。 他们没有预先对地基进行足够的勘查,就开始建设雄伟的形而上学大厦,结果只能在怀疑主义者的攻击下倒在废墟之中。然而,形而上学的终结并非哲学的终结。尼采和百年前的康德一样要改造哲学,要把哲学从教条主义迷梦中惊醒,可与康德不同,他的入手点并不是人类的理性能力对于康德的入手方式,尼采在不同场合作过简洁而深入的批判(可参看:《善恶的彼岸》,第11节;KSA5,第2426页。《曙光》,前言,第3节;KSA3,第13页)。如尼采所看到的那样,康德本人并不局限于认识论批判,他的批判有着深邃的道德意图。可后来的康德主义者们却将哲学局限于认识论,在尼采看来,这无异于哲学的自我阉割(《善恶的彼岸》,第204节;KSA5,第131132页)。认识论批判还只是哲学的工具:“批判者是哲人的工具,而且正因为如此,作为工具,他们自身还远非哲人!即便柯尼斯堡的那个伟大的中国人也只是一位伟大的批判者。” (《善恶的彼岸》,第210节;KSA5,第144页) ,而是人类的生命需要。

    推荐访问:形而上学 灵魂 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