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让世界知道“学术中国”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30 17:25:12 点击:

    【摘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学术体系,需要中国知识界和学术界摆脱学术研究的“学徒状态”,构建立足文化根基的学术体系,着力提升学术思想的导向能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中国”。

    【关键字】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中国 学术体系

    【中图分类号】B829 【文献标识码】A

    摆脱学术研究的“学徒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均取得辉煌成就,但这一发展还是不平衡的。相比而言,文化领域,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这种不平衡尤甚些。这也正如楼宇烈先生所言,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两个不平衡:一个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比例的失衡。在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长存西方文化比重大于传统文化现象,人们可能熟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却鲜有人知晓汤显祖的《牡丹亭》;另一个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不平衡。人们往往更为注重对科技文化的追求,觉得这可以切实改善物质生活,认为人文文化可有可无。然而,实则不然,我们知道,当今世界竞争之根本在于文化的博弈,正所谓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只有注重传统文化及人文文化,才能更利于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这是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文化之结晶与精华则在于学术体系这种根本性的知识、系统化的学问,其呈现和承载着人类精神文明,滋养和完善社会整体,规范和引领时代步伐。正如钱穆指出:“欲考较一国家一民族之文化,上层首当注意其‘学术’,下层则应当注意其风俗,学术为文化导先路。苟非有学术领导,则文化将无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这一历史定位既说明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承担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又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要实现这一时代使命,需要中国知识界和学术界走出“学徒状态”,勇于走出西方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教条。这一“学徒状态”虽具有必然性及其重要性,但中国学术在特定历史阶段要形成并强大且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需要摆脱“学徒状态”,获得自我主张,需要对中国话语加以构建,真正进入中国内部并加以反思,着力研究中国问题、切实把握中国经验。

    构建立足文化根基的学术体系

    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需要以中国社会现实为宗旨,需要中国学术体系获得自我主张,这是基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还存在短板,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还有差距,并集中表现在学术体系方面。虽然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拥有庞大研究队伍、出产大量学术论文、投入巨大经费支持,但其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话语等能力和水平与我国当前综合国力不相符合,其学术体系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学术体系作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乃至核心,可见其重要作用。有些观点认为,学术是指对宇宙万物和人生之根本的认识,是具有根本性的学问,故有“天下莫大于学术”之说。而学术体系则是这种根本性认知和根本性学问的系统化。由此可见,学术体系之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据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也说明在繁荣兴盛社会主义学术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需要立足中华民族文化本身,并充分借鉴和吸收各种外来优秀文化。张岱年早前也有相关论述,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之下,在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同时,努力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在他看来,新中国文化建设既不要有“东方文化优越论”,也不要有“全盘西化论”,而应该实现“综合创新论”。现在想来,不得不承认其思想的合理与富有远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培育和弘扬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大群众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大为提升,其文化自信意识也得到逐步增强。当然,坚持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意识的逐步增强,积极构建立足文化根基的学术体系观念的不断深化,这种转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根源。最直接的经济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辉煌成就,最重要的政治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探索取得卓越成就。经济发展与政治成就不仅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赋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为构建立足文化根基的学术体系奠定文化自信。

    以“学术中国”为时代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不仅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还系统阐发其构建的特点及思路。其中,最为根本的是要“立足中国”“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这也说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将理论研究立足中国,遵循学术研究应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的价值导向。进一步讲,学术研究还应当探究如何使得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的问题。这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立足点与着力点。学术思想作为文化的结晶和精华,其深入探究即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术思想应该承载和映射人类文明,改善和滋养整个民族,引领和推动时代进步。这也就说明,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问题研究时,既要从理论上善于设计“准问题”,又要从现实中勇于发现“真问题”;既要在时代变迁中积极捕捉“新问题”,又要妥善解決历史遗留的“老问题”,精准找到问题研究的切入口。

    正是学术思想导向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对当代知识分子提出新的挑战。其对待学术的价值追求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还是沉沦于名利物欲的追求?这也就是说,要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需形成优良学风,积极营造风清正气、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进一步说,要想拥有良善的学术生态,崇尚真善美的学术理想,就需要发挥文化领域“学术匡救”之特殊作用。梁启超认为,天下无不变可变之风俗,其好坏的演变也受制于学术思想的导向,即合理的学术思想对于引导和改善当前学术生态及社会风气具有独特功能。

    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过程中,应该着力提升学术思想的导向能力,注重学术思想在社会风气变迁中应该承担的基础性作用。令人欣慰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此,学术界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程度日益提高。可以肯定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融通现代公民权利本位思想,借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立足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根柢,这既是引导和改善当代社会风气的合理学术思想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必经之路,更是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思路和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国贡献。

    (作者为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注: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学术思想的结构与功能研究”(项目编号:JD16133)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②《当代名家线装自选集(张岱年卷)》,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推荐访问:中国 学术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