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及整合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30 16:40:31 点击:

    【摘 要】 文章认为,唯物论、对立统一规律、共同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通过两种途径进行着文化整合,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是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化。

    【关键词】 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比较,在于他们都是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先一定是来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与此同时,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同样也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探索二者的契合之处,并将其进行正确的整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之处大体有三: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论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古代中国文化充满着迷信,其实这样的认识并不全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唯物主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中国上古的哲学是唯物的。这一点与西方完全不同,《圣经》中说:“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他们认为世界的运行,是掌握在一个具有“自我意志”的精神体下,世界的规律,都是“神的意志”,而中国人自古以来便不这么认为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虽然那时的人们并没有掌控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但不难发现,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屈服于“神的意志”,而是对万物的产生进行着思考。《道德经》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的祖先认为,世界的运行规律,是有章可循的,形而上的道,是天地的来源,形而下的名,是万物的起始。这世界的规律与名相,都不是某一个精神体的自由意志,不因为某个精神体的意志而转移的。因为认知的限制,中国古代也有许多神仙的故事,但中国人所崇拜的神都是受自然规律限制的,从来没有像西方崇拜上帝一样存在一个全能的神。以佛陀为例,佛教在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合成为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但是佛陀也不是全能的,成佛后仍然受到前世的果报:金枪一刺、马麦三月、头痛三日。佛教的基础就在于因果业报之说,所谓万事皆空,唯独因果不空。这都是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去生活的一种表现。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社会实践经验,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智慧总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阴阳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内核,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祖先对世界哲学的重要贡献。《道德经》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皆有背阴向阳的特性,阴阳调和而变化作焉。阴阳是矛盾的两方面,又相生相克,万物在阴阳不断变化中,形成了如此多彩的世界。“故万物或损之而溢,或益之而损”,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矛盾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成为了事物发展的最终推动。

    这里需要提出来的是,虽然矛盾同时具有斗争性与同一性,但是中国人看待问题,更多的讲的是矛盾的同一的方面,讲究一种平衡,斗争性并不突出。比如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阴阳有生克,五行也有生克,但更多的是相互协调。《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阴阳应象大论》与《陵兰秘典论》中,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各分阴阳,对应五行,阐述了五脏六腑间互相协调制约的关系。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各在其位,才能使身体机能发挥正常。如果身体出现了问题,中医讲扶正祛邪,使机能恢复正常,而不是像西医,将病痛作为敌人,采用抗生素等等杀死病毒。这种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在国际关系方面,影响颇深。我们讲和而不同,各国需要按照各国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制度,国际间出了问题,应该以友好协商为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战争。在国际问题日益突出的现代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和谐包容,对世界格局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是为全球化发展做出贡献的“中国智慧”。

    3、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共同社会理想

    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有着共同的社会理想。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儒家为我们勾勒的理想社会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共产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两个时间、空间都相隔甚远的思想,在这里不谋而合了。更为细节地,《礼记·礼运》大同篇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男有分,女有归”等畅想,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義思想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的分配理想相互映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浸润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文化,其文化兴趣,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生长提供了丰沃土壤。中国的古代学者对社会理想的阐释主要建立在想象上,并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具体途经;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现代思潮,在社会理想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上相一致,但较古代中国文化,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论证了由公有制进入私有制、再由私有制进入公有制(现译社会所有制),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更进一步地,马克思主义使人们认识到,“大同社会”的实现,其根本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物质上解决人类需求,进而改造生产关系,发展具有更高水平的社会文化,推动社会理想的逐步实现,将人们的美好心愿与客观实际统一了起来,填补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整合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合法性阐释与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治国理政的具体经验、生存智慧与道德伦理。习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到:“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3]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正不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

    其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应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而且应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要以中国民众能够接受的话语方式,对马克思主义抽象、深刻的道理进行简洁易懂的阐释。[4]把马克思主义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用中国话语的方式进行阐释,使大多数民众听得懂,且乐于接受,才能更好地运用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之中。

    其二是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化。“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化”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没有那么被人们所熟知,然而它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马克思主义要批判地吸收,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在此过程中,关键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地“取”(“取其精华”之“取”)与“用”(“古为今用”之“用”),以马克思主义为准绳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甄别和总结,并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整合,使之马克思主义化,成为中国人民政治与社会生活基本遵循的重要组成。[5]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其文化现实是长期不断吸收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并一直保持自己特色的结果。回溯历史,每一次大的文化交融,几乎都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增强。相信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整合也将为中华民族带来新的腾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去粗取精的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化,使这两种文化得以愈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整合同时也为今天中国的文化自信带来了强大底气。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会见“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EB/OL].(2016-11-03).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1104/c1002-27775505.html.

    [2] 李怡.中国传统的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01(04).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4] 任杰.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7(34).

    [5] 徐家林.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整合[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03).

    【作者简介】

    李心韵(1993.12—)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推荐访问:契合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 文化与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