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冲突与协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30 13:45:11 点击:

    摘 要 近200年来,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并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环境问题关系到方方面面,同时,环境保护作为世界的共识,环保理念已普遍被国际社会的成员所认可与接受。可持续发展作为开展环保工作的一大目标,两者之间既有协调、也有冲突。本文首先阐述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接着谈谈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内容,最后就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协调

    作者简介:?来立立,中国海洋大学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

    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与环境也遭到了空前的破坏。人类逐步意识到,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实施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政策刻不容缓,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来描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简要地谈一下经济建设与环保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并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给出一些可行性思路。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环境保护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全球大气环境污染、资源掠夺与生态破坏已十分严重,这又严重地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直接剥夺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源与原料。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初期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时候,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标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问题,虽然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极大地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绝不能只为当代人考虑,也要为子孙后代谋一条出路。人类要想世代在较为安逸和理想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不单单要保障经济方面的富足,更要关注人们自身生存的健康。由此上升到另外一个层面,不但要满足群众各方面合理的物质享受,也需确保大家能够平等、同步地享受到资源、环境等公共利益。要想达到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环境、资源的保护必不可少。

    环境保护早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而更加受到社会公众的重视。在这期间,提高社会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觉遵守环保的法规与规范,进而全社会动员一起携手打造一个温馨、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环保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互协调,并能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环境保护的实质是促进可持续的发展

    前文已述及,世界各国都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对于我国而言,在改革开放历程中因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和能源的耗用量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领土广阔,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本身就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虽然资源相对丰富,生活多样化的特征显著,但因在发展经济时不注意环境承载力与资源控制量,仍会引发较大的环境问题,比如典型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次生灾害,当然与自然条件恶劣有一定关系,主要还是在开发时不注意保护脆弱的原生环境所引致。面对严峻、复杂的环境形势,只有坚定不移地施行环境保护,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地措施加以补救,克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带来的自然危机,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保工作,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时半会儿就会奏效的,要坚持环保的长期性、持续性。全球变暖和酸雨是目前全球性的环境灾害,其爆发对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地负面效应。各自的成因虽有自然方面的,但主要还是人为对环境的破坏所演变而成的。加大环保力度,大力植物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则可借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排放过度的二氧化碳,减缓或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加强国际合作,减少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研发新型能源汽车,遏制酸雨危害。我国积极履行全球环保方面都每一项公约,并下大力气、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整治环境,努力为环境保护提供切实可行地决策,以实际行动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

    二、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这一部法律,它为环境保护的开展提供了准确、合理的法律依据,有利于正确地处理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落实好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促进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环保法中明确规定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则,该原则的主要内容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工作与环保任务之间的相互推进、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平等对待、同步施行、同步前进,以实际行动促进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直以来,一些人始终认为,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要不可避免地开采资源,因而,污染环境、损耗资源也就成了必然。这种说法明显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对立,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为此,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努力做到权责统一,预先采取防范对策,防止环境问题的进一步蔓延。提高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于从事经济项目时肆意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惩,从而在各行各业发展的同时都要努力防止环境污染。加大预防与综合治理的力度,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最大限度地避免环境危害的产生;对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要着眼于长远,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换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及时整治环境破坏,调整工业格局,淘汰对环境影响恶劣的企业。此外,还要动员城乡社区的每一位群众,自觉投身于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实际行动中,为周边所在区域的环保事业多做一份贡献。

    三、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环境友好制度体系

    鉴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发展以低开采量、低排放量、高利用效率和可再生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促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都是党和国家审时度势做出的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些决策之所以有科学性,是因为它着眼于在各生产经营环节内控制资源耗费与环境破坏,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破坏,最终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需首先下定决心改变传统的高污染、高增长和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紧紧按照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地在经济领域内弘扬科学、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把实现低耗能、低耗用原材料、少污染或无污染作为下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摒弃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片面提升经济效益而损害环境与资源的错误行为。改造落后的生产技术,积极新建一批科技含量高、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加强关键环节领域内的自主创新,逐步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各级政府要转变发展观念,把环境保护作为考核政绩的一大指标,积极尝试将绿色、节能、环保和低碳的理念引入经济建设的每一个步骤、环节中。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搞好所辖区域的环境卫生,树立政府便民利民的良好形象,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健全环境友好体系,借助于制度保障,努力摸索出科学的国民经济评估办法,开展环保创新争优活动,以此带动各行政部门负责人重视环保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环境测评,从源头上遏制环境破坏。

    (二)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环境问题已经走向全球化,自然不是一个或几个国家所能彻底解决的事情,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作,方能有效解决。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主要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呼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为抵制世界环境危机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涉及到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危害范围较大、治理困难的环境灾害,在国际上逐步建立起了环境问题治理长效机制,各国加强技术交流、沟通与合作,汲取和借鉴其他国家治理环境问题的有益经验做法,在技术上予以创新,加大环境治理的资金与人才投入。逐步依靠世界各国的力量,共同预防与整治危害多国的环境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际实践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措施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不断完成这一项宏伟、系统工程。下面主要站在社会公众的视角上阐述一些措施。

    1.加强环境保护的文化建设

    环境保护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已经突破了行为方式的作用,这也是国民素质、社会公德与精神文明的生动体现,牵涉到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保护环境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早在2200多年前,“亚圣”孟子就有类似于可持续发展的论断——“斧斤以时入山林,采木不可胜用也”,这就告诫当时的人们

    资源、环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需要有个“缓冲”阶段。在群众生活的社区和工作的场所,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普及、推广,逐步形成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进而建立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观,为治理突出的环境问题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加大对高污染行业的治理力度

    要强化对河流沿线区域的重点海域、河流的污染情况进行防治,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净化淡水资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关停一些重污染企业,对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和建筑材料等行业的污染物排放实施严格限制,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高污染的予以立即整顿,提高燃煤电厂脱硫效率。此外,还要进行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可靠程度,强化环境质量的综合监管,减轻或避免核辐射,维护环境的安全。

    3.提高忧患意识,厉行节约,反对环境破坏

    随着世界人口的膨胀,所占用的资源毕竟会越来越多,人类未来会迈向后工业文明时代,在转型期间,人口、生产和生活等方面所占用的资源量会有增无减,也在挑战环境的最大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后代留发展的出路,因此,作为国人要反思,正确认识国家面临的环境处境,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努力解决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结语

    环境保护已成为大势所趋,这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也与群众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更关乎整个民族的持续发展。我们需站在全局的角度,力争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推进,努力建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矢志不渝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金媛.刍议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城乡环保工作的开展.中国建材资讯.2012(1).

    [2]石岩.论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法学与实践.2011(4).

    [3]卓吉华.加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新重庆.2008(5).

    [4]刘德峥.自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5]陈立峰,张维,姜学枝.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6]何雄奎.浅析环境的安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动态.2011(4).

    [7]孙菲.关于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推荐访问: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冲突 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