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略论五峰书院建筑的伦理意蕴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30 10:10:24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书院建筑是一种文化建筑,包含丰富的伦理意蕴。文章以五峰书院为例,用现场调研及文献检索的研究方法,大体从三个层面研究书院建筑伦理的问题。首先从精神层面探讨书院建筑的意义价值;再从文化层面将动态的书院建筑历史变迁引入研究中;最终从物化层面分析五峰书院园林与建筑空间序列里所传达的儒家伦理的理念,探讨五峰书院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礼乐相成、礼制为先”的传统文化哲学基因。

    关键词:书院建筑 儒家伦理 空间序列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质是人伦文化,长久以来形成了丰富的伦理体系。其中儒家伦理为体系的核心。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就融入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为古代文人墨客聚居求学之处的书院建筑,也同样从侧面反映了儒家伦理的理念与要求,主要体现在书院选址、园林布局、院落空间、建筑功能以及室内陈设等方面。

    一、书院建筑作为精神之象征

    书院建筑的产生源于人们精神性的需求,是作为物化形态构建伦理道德的空间载体。从建筑客体来说,“建筑意”是伴随着建筑本体的产生就开始存在了,是蕴含在建筑文化中的一种精神现象。书院是许多士人的精神栖居之地,承担着培育人才、传播知识、社会教化等一系列的功能,其中社会教化功能尤为重要。比如读书、传道、讲学、传延文化等方面都标举着社会教化的宗旨。而所谓教化功能就是以君子之德影响小民,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换言之,就是将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传播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阶级人民之中,诱导人的行为,塑造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与看法,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社会风气与习俗。

    南宋乾道八年(1178年),五峰书院的创始者陈亮在寿山石室开始长期讲学授徒,设立了学馆式书院。陈亮为主讲,偶尔也有吕祖谦,朱熹前来讲学,探讨学问。陈、朱、吕等名流鸿儒遂相聚于五峰传道解惑,使得寿山石室开始有了一定的声誉。一时间文风兴盛,四方学子趋之若鹜,求学人数达到百人以上,至此五峰书院也开始成为以永康为主,兼及浙东诸州县文人墨客讲学传道的场所,成为当时“实事实功”永康学派的发源地。五峰书院建筑的精神价值是一方面探讨学问、传播三纲五常、礼仪秩序、尊经崇圣、强化礼制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寄以当时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潜心学术的处世态度。所以,书院建筑就像是“无言的教化者”,承载了许多调整社会关系的礼仪性、伦理性的理性功能。

    二、书院建筑文化史与历史观

    南朝普通元年,永康大力建造寿山寺,用于傳播佛教文化。到南宋乾道八年(1178年)陈亮在此创立了五峰书院,陈、朱、吕的传道解惑使得许多文人墨客慕名前往,探究会讲之道,期间求学人数不断增多,寿山石室便开始有了规模。当时陈亮提出功利主义的主张,自树一帜,创立了属于浙东学派重要的分支永康学派,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寿山内洞又建造丽泽祠(俗称“三贤堂”),用来祭祀朱熏、陈亮、吕东莱。这期间五峰书院民声大震,成为了著名的书院。明嘉靖已秋(公元1533年),书院进行整顿,将原先寿山寺罗汉像撤掉,改建书院,于嘉靖丙申(公元1536年)落成,这时正式创建了五峰书院。明嘉靖年间,五峰书院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书院又扩建“学易斋”来进行祭祀活动。到了明末清初,社会动乱,书院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直至康熙乾隆年间,五峰书院才开始恢复以往活力。后来五峰书院类型发生转变,转向以祭祀为主。直至清末各式学堂的兴办,书院也就逐渐消亡。因此五峰书院的文化史与历史渊源主要是从南朝建寿山寺开始的宣传佛教文化,经历了南宋寿山石室的初成规模到明朝五峰书院的鼎盛时期,期间弘扬儒家伦理与理学思想,先后倡导了陈亮的“永康学派”、王守仁的“良知之学”,再至明末清初的低谷时期衍变成祭祀型书院,最后直至清代五峰书院的消亡。

    三、“礼乐相成”的书院园林空间序列

    首先,书院作为礼制性建筑,在布局上比较严谨,选址则更加注重人与书院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古代书院的选址多远离喧嚣,造于山清水秀之地,这样择址的目的也是因为其幽静的书院环境有助于文人学子们陶冶情操,潜心学术,更好地在自然山水中得到自我的升华。古人日“士子足不出户庭,而山高水清。举目与会,含纳万象”。足以表达书院择地需考虑的功能。由于书院多用于传播理学思想,因此“天人合一”、“贵和尚中”、“法自然,重生气”、“追求人与自然共参”、“修身养性”等理学思想也成为他们创办书院的理念。与此同时书院建筑还受民间风水理论和风水实践的影响,选址原则又需要背山面水、山龙昂秀、山水环绕等几方面。因此,五峰书院择址从理学思想与风水理论出发,选于方岩景区,风景秀美,环境宜人,空气清新。书院四周有丹霞赤壁之景观,岩壑雄伟,山体陡峭。山体部位岩根收缩,形成天然石洞,而五峰书院就处于洞穴之中,是天然的岩洞建筑,建筑为梁架穿斗式,具有明代建筑的风格特色。书院园林有香樟古柏,曲径通幽,清静自然。书院建筑风格趋于浑朴、简淡,建筑外立面采用了浅褐色墙体饰面,用栗色、黑色梁柱,形成了自然淡雅的风格,比较贴切儒家思想的中庸理念。五峰书院建筑枕山、环水、面屏,与自然相和谐(见图1)。

    书院园林空间有一些共同的布局特点:一是以讲堂为书院的中心点,向四周扩散;二是轴向发展,沿着物化的“礼制”轴向生长。五峰书院的园林空间系统属于轴向发展,由学易斋、丽泽祠到五峰书院沿纵向轴线依次展开,空间序列上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同时伴随着地势变化而不断抬高,建筑的体量和高度上也逐渐变大。相应的等级也随着空间的序列而不断增加,愈后愈尊(见图2)。五峰书院就丽泽祠与学易斋而言,其地理位置更加靠后,建筑体量也有所增加,体现出其建筑的主体性与尊卑感。在书院院落空间中,建筑依靠岩壁,地势较庭院居高,烘托出院落空间的礼仪秩序,乃“礼制”的体现。五峰书院建筑受地势地形的自然环境影响,使得院落空间也并不是传统书院的合院式布局,而是自然式的布局,顺应地形,追求自然的情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儒家伦理的和谐精神的体现。五峰书院整个园林的布局,游廊曲折,空间功能突出,庭院空间体现“聚”、“合”的思想。五峰书院建筑与自然相互呼应,在自然环境中求学讲道,达到修身养性的愿景,是五峰书院“乐”之精神所在。

    四、“礼”制为先的书院建筑空间序列

    “礼”制深深地制约着书院建筑的诸多方面,主要体现在:—方面形成建筑等级制度,另—方面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尊卑有序、主次分明层次感。作为弘扬理学的场所,三纲五常、尊卑有序、礼制为先的思想也渗透在书院建筑内部的空间组织之中,如书院建筑的祭祀空间与讲学空间。书院以讲学、藏书、祭祀先贤为三大事业,所以书院建筑多以三大事业为主,五峰书院的三座主体建筑分别为丽泽祠、学易斋、五峰书院。丽泽祠、学易斋都是作为祭祀礼制性建筑使用,五峰书院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进行讲学实用性建筑使用。其建筑采用中轴对称较为规整的格局,以讲堂为中心,面宽3间,略呈方形,总面积175平方米,屋高二層。一层主要用作礼殿空间,二层用于讲学空间。

    首先是书院的祭祀空间,所谓“礼者,所以正身也;师也,所以正礼也”,就是阐述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古代尊师思想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一般在开讲之前,先在礼殿礼先师,这就要求礼殿与讲堂的交通方便,礼殿过后再进行开讲,这些规制强化了师道的尊严思想,体现了“礼”制为先的思想,同时也有助于创造肃静、专注的气氛。五峰书院的一层祭祀空间就用于纪念儒家先贤,礼殿中间挂有孔子、陈亮、朱熹画像(见图3),四周挂有对五峰书院发展有功的人士,如程文德、王守仁、吕皓、何基等人。由于祭祀人物之多,五峰书院西侧的丽泽祠与学易斋也曾为祭祀功能,现作为展示书院历史、文化、人物的空间(见图4)。

    其次是书院的讲学空间,这是书院建筑的核心空间。建筑通常以讲堂为中心点开始展开,“中开讲堂”是书院建筑所遵循的规制。讲堂的重要性是其出现使得书院具备了教学的性质,通常作为常规教学由山长等宿儒在讲堂为生徒讲授儒家经典,满足了书院必备的功能。五峰书院二层空间布局上就是采用以讲堂为中轴线,三开间,讲堂正中设有讲台,位于主轴线上,学生逆光而坐,体现了“长幼有别,师尊生卑”的思想。(见图5)同时由于五峰书院建筑位于固厚峰脚的石洞之中,二层空间满足了讲学的采光、通风与纳凉(见图6)。

    总结

    五峰书院作为以永康为主兼及浙东诸州县文人墨客聚集求学之地,其建筑精神属性所创造出来的社会教化功能,极具感染力,使之成为古代浙东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之地。在文化层面上,书院自南宋乾道八年(1178年)陈亮开创以来,经过800多年发展,从一开始为佛教的传播之地到弘扬儒家、理学文化,从书院开创到渐成规模、发展顶峰再到最后的消亡,具有深厚的历史积累与文化底蕴。在物化层面上,书院受“礼”制制约建筑的空间序列与层次感。在书院园林整体布局上遵循儒家伦理“礼乐相成”的思想,使其建筑择址在幽静之处、园林布局与自然相和谐、建筑群体组合尊卑有序主次分明。在书院建筑内部空间上,受“礼”制为先的思想影响书院祭祀礼制性空间与讲学实用性空间,使建筑空间内部功能合理,礼仪规范。因此,通过书院建筑的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再到物化层面的书院园林及建筑内部空间,都表现出书院建筑作为物化的精神空间在方方面面受到儒家伦理传统文化基因的影响。

    推荐访问:略论 意蕴 书院 伦理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