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旧影中飘来阵阵书香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30 10:00:49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安徽省立图书馆,民国二年(1913年)创立于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小南门内文昌宫旧址。随后几经停办、迁址,于民国十年(1921年)移址旧藩署清代布政使司衙门,从此稳定下来。一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馆址再未变动。安徽博物院珍藏有一组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安徽省立图书馆老照片,其史料价值颇高。

    藩署旧址 古色古香

    民国十年,安徽省长聂宪藩以“图书馆为全省文化枢纽,非适中地点不足以壮观瞻,遂令以旧藩署正中新盖楼房及天柱阁花园等处”划为安徽省立图书馆馆址。幸有聂省长对于文化的重视,使得安徽省立图书馆获得了省城中心的办馆位置。

    馆舍正屋前后一共四进。第一进中间为图书馆正门,门内有一石碑当庭而立,碑书“图书馆”三篆字,为方丹石先生所书。第一进是新式的楼房,楼下设有传达室、发券处、行政展览室等,楼上5大间曾作为“历史文化陈列室”使用过两年(1933年11月至1935年底),展出安徽各地出土的一些文物。第二进为紫薇堂,是安徽布政使司内原有大堂,创于元代,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紫薇堂东厢辟为儿童阅览室,内有座位80个,西厢为中学生阅览室。第三进东为普通阅览室,西为杂志阅览室。第四进是藏书楼,建成于民国十年,至今这座老建筑依然矗立于安庆一中校园内。

    在二三进之间以及三四进之间,各有一条甬道可通往西边的敬义斋,其原为布政使司内的花厅,1934年后改建成著名的寿县楚王墓出土古物陈列室,1936年更名历史博物部。

    省内最早博物馆雏形

    安徽省立图书馆的藏书,最初是以接收清末敬敷书院、高等学堂以及前清各衙署移存书籍为主。随后又通过添购、接受捐赠和交换等方式增加了大批图书。据统计,至1932年底,图书馆已有種类藏书13096种,86165册。至1935年7月,有中日文图书15263种,74105册;西文书397种,397册;儿童读物1385种,3785册;合订本杂志1506种,4759册;合订本报纸50种,721册;共计17657种,94515册。

    据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回中国年鉴》记载:“安徽省立普通图书馆,每季阅书人九十。”那时一年的阅览人数应该不过三四百人,而1930年阅览人数则猛增到101746人,1931年为197180人,1932年为192170人,1933年为200193人,1934年为360940人,1935年为333325人。可见阅览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1930年是重要的转折点。这与1930年2月陈东原继任馆长密切相关。陈东原是一位青年的教育学家,非常重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他认为“图书馆的真正效用,并不是要养成几个书呆子,也不是要有人能利用他做一些纸上谈兵的研究,而是要使人感觉到生活的实质,在行为上发生变化,养成一种向上进取的良好风气。”

    安徽省立图书馆在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同时,还兼及文物收藏展览的功能。1933年11月,设立历史文化陈列室;1934年下半年“寿县古物室”对外开放,展出闻名遐迩的寿县楚王墓出土青铜器;1935年,4件楚王墓青铜器还被征选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展览会”赴英国展览,轰动海内外;1936年,成立历史博物部,成为安徽最早的博物馆雏形。

    馆刊威为学术高地

    1930年10月,安徽省立图书馆创办了自己的馆刊,取名为“学风”。《学风》每年编成一卷,第一卷有12期,第二至六卷每卷10期,第七卷出到第5期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刊,共计出版了67期。《学风》的前7期,发行量为10 00册,随着图书馆界及文化学术界同人的认可,发行量持续增加,到1935年出版第五卷时,发行量已增至2500册。

    陈东原在《谈“学风”》一文中这样说道:“她的宗旨,则在整理中国文化,阐发安徽文献,培养民族意识,倡导良好学风。”在这4点宗旨指导下,7年间《学风》刊载了大量高水平文章,展现了上世纪30年代安徽省学术、文化各方面的成就。

    当时《学风》刊登有李絮非《怀宁风土志》、《庐江风土志》、《芜湖风土志》等安徽10个县的风土志系列文章,吴景贤《安徽书院志》、《安徽书院沿革考》、《紫阳书院沿革考》等安徽书院系列研究文章,蒋元卿《怀宁著述人物考》、《宿松县著述人物考》、《合肥县著述人物考》等11个县的著述人物考系列文章,以及姚永朴《旧闻随笔》、张树侯《淮南耆旧小传》、光大中《安徽才媛纪略初稿》、宛敏灏《安徽词人小志》等一大批安徽学人著述的安徽地域文化研究文章。另外自1933年第三卷第8期开始,《学风》刊物增设“安徽文化消息”栏目,1936年第六卷第1期后改名为“安徽文化史料”,这些新闻报道严谨、详实,成为今天人们了解上世纪30年代安徽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推荐访问:书香 飘来 旧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