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从文学视角看唐代舞蹈的历史艺术价值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30 08:55:23 点击:

    摘要:唐代舞蹈是唐代文化最富有活力的艺术形式,在盛唐时期达到艺术顶峰。其中以《霓裳羽衣舞》为代表的舞乐是盛唐气象的艺术表征。唐代舞蹈广泛的历史价值、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永恒的社会价值,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舞蹈艺术;唐代舞蹈;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诗歌之所以在唐代得到繁荣,其原因之一是,其它姊妹艺术的繁荣及其艺术因子向唐诗渗透,丰富了唐诗的体裁,丰满了唐诗的肌体,充实了唐诗的内涵,提升了唐诗的精神意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同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即认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高度发达的艺术往往是在物质不发达的时代产生并达到繁盛,如希腊雕塑艺术,反之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艺术却走向低谷。这个判断出现了例外,唐朝是世界文化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达到辉煌的时代。唐诗固不必说,音乐、书法、雕塑、舞蹈等同时出现繁盛景象。舞蹈这门古老的艺术,宛如艺术百花园中盛开的一朵奇葩,娇艳芬芳,带着青春的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在唐代文化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舞蹈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远古初期,先民部落便产生了作为图腾崇拜仪式和巫术仪式的舞蹈。《吕氏春秋·古乐》:“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是最早的关于歌舞的记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艺术的门类渐渐丰富起来,于是舞蹈逐渐从与音乐、诗歌等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相互依附中独立出来,形成具有独立艺术品质和优良传统的门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出现了以表演歌舞为生的职业歌舞艺人——女乐,实际上就是表演乐舞的女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宫廷中也备有大量女乐。屈原《招魂》中就有用女乐为怀王招魂的描写:“陈钟击鼓,引吭高歌,美人微醉,满面春色,美目流盼,长发飘飘,苗条丰盈。”十六个女子排成两行,翩翩起舞,进退旋转,挥襟甩袖,节奏鲜明,和谐统一。可见当时女乐之盛。

    秦统一六国后,将六国的金银财宝和宫嫔、女乐都掳掠到咸阳,据史料记载,当时宫中女乐有万人之多。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虽有夸张,却并非毫无根据。

    两汉时期,舞乐艺术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专管乐舞的官方机构——乐府,创制了一批优美动人的舞蹈,如《长袖舞》、《对舞》、《巾舞》、《建鼓舞》、《七盘舞》等。这些舞蹈多以手、腰等上体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尤其注重舞袖。如《长袖舞》便是由舞女舒展长袖而舞,借助舞衣光滑轻柔的质感,在袖的舞动中创造袅娜飘逸的境界。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舞蹈艺人,如汉武帝的那位倾城倾国的李夫人,汉成帝的那位能在掌中舞蹈的皇后赵飞燕,都是著名的善舞者。

    曹魏时期,成立了舞乐管理机构——清商署,以表演清商乐为主。曹操死后还要他生前的姬妾和歌舞艺人在铜雀台上“每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望他所葬的西陵歌舞。此后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清商乐舞,从而保证了作为“华夏正声”的汉民族传统舞乐文化,在经历了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之后,仍然得以延续下去。

    魏晋南北朝是乐舞的变革时期。一方面,由于东晋政权南移,促进了江南民间乐舞的发展,使得乐舞在“中南旧曲”的基础上,又添“吴歌”、“西曲”等江南新声。另一方面,鲜卑族拓拔氏在北方建立政权,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西北少数民族乐舞传入中原,并在上层社会中迅速普及开来,“胡乐”、“胡舞”风靡一时。胡乐、胡舞的传入,不仅使乐舞形式更为丰富多彩,而且对后来舞蹈的总体风貌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代开国之初,便承袭隋制,在隋《九部乐》的基础上,增制《燕乐》,为《十部乐》。即《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除《燕乐》是贞观年间所创制,《清乐》是汉魏六朝传统乐舞,其余几部都是边疆少数民族或域外乐舞。舞蹈艺术在唐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代舞蹈在盛唐时期达到辉煌的顶峰。一改初唐舞乐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盛唐乐舞具有浪漫情调:一方面,打破了初唐宫廷舞蹈的谨严呆板程式化,表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如《剑器舞》在盛唐时代发展到高峰,斐旻将军和公孙大娘将这一舞蹈的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得到诗人李白、书法家张旭、画家吴道子的高度赞赏。同样斐旻剑舞、李白诗歌、张旭书法被称为“三绝”。另一方面,由崇尚功利转向注重娱乐性。玄宗建立教坊、梨园等专门机构,使得以观赏娱乐为主的舞蹈,摆脱了初唐时难于同礼仪性乐舞抗衡争胜的局面,由附庸蔚为大国。

    最能代表盛唐气象和唐人精神风貌的是著名的大型舞蹈——霓裳羽衣舞。

    唐代的歌舞大曲,即一种由音乐、舞蹈、歌唱组成的多段体大型歌舞。其结构包括散序、中序、破三个部分。散序就是序曲,由器乐演奏,无歌无舞;中序(或称歌)是大曲的主体,以声乐为主,有时只歌不舞,有时舞随歌入;破为结束部分,以舞为主,伴以歌、乐。《霓裳羽衣舞》是玄宗在《婆罗门》基础上增删、改编而成的,又是唐乐舞中著名的法曲。法曲,是用于佛教法令的法乐与清商乐的融合,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钹、磬、幢、琵琶。玄宗酷爱法曲,成立了专门教习法曲的机构——梨园,而且亲自教练,号皇帝梨园弟子。相传此曲最早是在玄宗册封杨贵妃之日演奏,并由杨妃亲自舞蹈。

    白居易元和二年至十年(807-815)在长安任集贤院校理、左拾遗、翰林学士,亲眼看到过宫中表演此舞。写有《霓裳羽衣歌》。先看舞者的服饰:“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珮珊珊。”舞服如云霞虹霓,素雅飘逸,使舞者宛若仙子。再看舞蹈的全过程,一开始是演奏散序:“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迤逦。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散序一共演奏六遍,舒缓悠扬的乐曲回荡在舞场的上空,而舞者还未出场,继而转入中序:“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随着优美抒情的乐曲,仙子翩翩起舞,舞姿轻盈柔婉:“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娥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舞者时而像流风回雪,时而像游龙惊飞。袅娜处如柳丝低垂,舞动时似彩云漂浮。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皆有情意。接下来是入破:“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曲终时,在有如鹤唳一般的一声长引中,舞者仿佛是飞鸾收翅,结束了全舞:“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可见,此舞从服饰到动作,都力求富有仙意,借助轻柔婉转的舞腰和流动飘逸的舞袖,创造出美丽多情的仙女形象,唤起观者对神话传说中仙子“素练霓裳,舞于广庭”的美好联想。

    盛唐之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具有下面几方面的价值:

    第一,历史价值。舞蹈是在音乐的配合下通过人体动作的节奏和姿态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所以最难保存又最容易散失。因而唐代舞乐诗歌保存了大量关于舞蹈的生动形象的记载,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唐代舞乐的珍贵史料。记录舞乐的书籍有乐谱和敦煌壁画,还有像崔令钦《教坊记》、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等,这些书籍不如诗歌描述的生动形象,因为诗歌大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舞蹈表演和传播的情形,内容真实可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书籍的缺陷。如《柘枝舞》,就有白居易、张祜等著名诗人的作品描述了这种舞蹈表演时的动人状况。像白居易《柘枝妓》:“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张祜《周员外席上观柘枝》:“画鼓拖环锦臂攘,小娥双换舞衣裳。金丝蹙雾红衫薄,银蔓垂花紫带长。鸾影乍回头并举,凤声初歇翅齐张。一时欻腕招残拍,斜敛轻身拜玉郎。”将此舞的演奏方法、服饰、舞蹈的手、眼、身、法、步,单舞与双舞的区别,运用精妙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了。

    第二,文化史价值。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最深刻、最典型的文化表现,其中积淀着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物质、精神、文化、审美等多重观念,因此是人们了解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窗口。唐代乐舞诗的文化史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反映出处于民族大融合高潮中的唐代社会里民族文化与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如岑参的边塞诗就描写了边塞胡汉乐舞交流的具体场景。《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笸箩。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其次,唐代舞乐诗还多方面反映了引进和吸收外来舞蹈给唐代舞蹈风貌和发展带来的变化。如在选择描写对象上,更注重描写与中原舞蹈差异较大的健舞,而较少描写受传统舞蹈影响很深的软舞;具体描写健舞时,也突出表现它们舞姿的新颖和独特的风格,以及给人带来的视听感受,以此来显示唐代舞蹈的丰富多彩和发展变化。再次,唐代乐舞诗歌的文化史价值,还体现在发展了唐代民间舞蹈的风采。如刘禹锡的《踏歌行》:“春江月初大堤平,堤上女郎联袂行。唱尽新词欢不尽,红霞映树鹧鸪鸣。”最后,唐代舞乐诗表现了当时从朝廷祭祀到民间祠神、做道场、祈雨等各种活动中的舞蹈,从中透射出一定的文化现象。如张祜《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第三,社会价值。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代舞乐诗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一幅幅形象鲜明的民俗风情画,还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内容,如社会现实、时代变迁、各阶层人物尤其是乐伎和诗人的生活与心态。

    (责任编辑:徐智本)

    推荐访问:唐代 视角 舞蹈 价值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