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中学课本里鲁迅作品多了还是少了?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30 08:40:31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著名学者钱理群

    鲁迅作品必须进入中学课本

    我认为鲁迅的作品不仅必须进入中学课本,还应该有一定的分量,成为重点或者基本教材。

    鲁迅之于中学生的意义有两点:

    第一,鲁迅不是一般的伟大的作家,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原创性的作家,就像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歌德之于德国,托尔斯泰之于俄国一样。他们的意义在于,当这个民族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永远可以回过头去重新读他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中学教育是一个人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也是对一个民族的未来很重要的阶段,所以鲁迅在这个阶段不可缺席,应该让他作为源泉性的基础教育读本。

    第二,鲁迅的作品文字非常优美,是现代汉语的最高典范,所以也应该成为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我曾经在北京、南京和台湾讲过鲁迅作品,发现鲁迅作品最能打动学生的,至少在最初的时候,不是他的思想而是他的语言。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台湾教书的时候,专门从鲁迅作品中挑出一些写天、地、人的句子组成一篇文章《天•地•人》,并不给学生讲授,只是带着他们高声诵读。学生们都被鲁迅语言中强烈的音韵感打动,读得非常开心,也对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鲁迅,应该找到一个浅显与深刻以及文章数量的平衡点。这也是因学生的年龄而异的。初中阶段可多选一些鲁迅关于生命、关于爱和美的感悟的描写与思考,相对明朗的文字;高中阶段则可选一些更能体现鲁迅最基本的思想,更为严峻,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字。

    现在的新课改将语文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们了解鲁迅。一些关于情感与美的、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连接点的文章可以放在必修课本中。高中生与父母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所以我讲《父亲的病》这篇文章时,就让他们从自身出发,从“父子”的角度去学习鲁迅,从而找到共鸣。选修课则可以吸纳一些更深刻的文章。

    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以前提倡的“讲深讲透”这种说法我是不赞成的。一方面,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本没办法把鲁迅的文章真正讲透;另一方面,就算老师真能够讲透,学生也未必理解。所以,对于鲁迅的作品可以要求学生“有所懂有所不懂”,对于那些非常难理解的部分,老师可以有意识地不讲。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讲鲁迅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带学生认门牌号,让他们对鲁迅感兴趣。读鲁迅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应该是常读常新的。他们对鲁迅有大致的了解,以后还可以找来读,那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思想更深刻一点的文章,实在不利于中学生理解的,可以直接剔除出去。比如《〈呐喊〉自序》这篇文章就不应该放进教材,因为它表达的思想太深刻了,就连我们现在在大学里讲,也很难讲清楚。但对于现在人教版中《药》这篇文章被删除,我还是有不同的意见。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体现了鲁迅最基本的思想,而且它的文字有很强的画面感,如果教师真的能够讲好,学生并不难理解。况且,现在的中学生比我们那时候成熟多了,我相信他们有很大的潜力去接受这些思想。

    总之,在思想上,鲁迅是异端。他的意义就在于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体现出一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想法,逼你去思考,而这也应该是教育终极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在语言上,学术界的共识是,他的文字非常细腻非常美。至少根据我的教学经验,鲁迅把每个孩子内心最美好的东西都激发出来了——对汉语的感知也好,对内在想象力的拓展和激发也好,都能够通过阅读鲁迅完成。

    特级教师王栋生

    鲁迅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

    鲁迅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如果自己能读懂《阿Q 正传》,又能带学生读懂《阿Q 正传》,并让学生喜欢《阿Q 正传》,他就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禀赋。

    鲁迅对世事的洞察力,对问题的深刻分析,鲁迅的想象力,鲁迅的幽默感,鲁迅的语言艺术,对中学生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语文教育资源。对这样一位伟大作家的作品,在兼顾多样化的前提下,适当多收几篇也属正常。至少在现阶段,鲁迅作品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或许有人认为,鲁迅作品的人文性太强。可是如果没有人文,语文又是什么呢?语文教学在人的一生中又能起什么作用呢?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语文教育没有正确的人文导向,没有自由、平等、博爱的基本理念,没有爱国情感的教育,没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没有人道的精神教化,到21 世纪下半叶,中国即使物质上变得富裕,精神上仍然站不起来,中国语文仍然只能是与集权文化相适应的“学科”教育。

    无论是人文精神的培育,还是语文能力的培养,鲁迅作品仍然是我们目前能接触到的最好的学习材料。他的作品中体现的鲜明的立场和是非标准:文明、进步、人权、人道主义、悲悯情怀、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作品所体现的想象力、创造力,他对语言精益求精的追求,等等,对一个渴望成长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范本。

    中国的落后,可能并不仅仅是科技的落后,更是人文教育的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作品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学生阅读鲁迅与不读鲁迅,真正的差异将出现在将来。

    鲁迅专家朱正

    减少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是正常的

    在20世纪的中国作家当中,就声望和影响来说,鲁迅当推为第一人。首先提出文学改良和文学革命口号的,是胡适和陈独秀,而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的,却是鲁迅的小说。这些作品的历史地位,不仅是开风气之先,更重要的是,不论就艺术还是思想来说,都达到了当时无人企及的高度。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有一部分时过境迁,将不再使人感到兴趣。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不正确,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现在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减少我觉得是正常的,过去太多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鲁迅之后,中国还有许多优秀作家。减少鲁迅作品的篇幅,百花齐放,也是纠正过往偏差的一个必要措施。

    初中、高中时期是通才教育,不是培养专家,精选五六篇收进教材里,我看也够了。如果将来他(她)要成为鲁迅专家,那他们长大后会去读《鲁迅全集》。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

    大规模关注鲁迅,恰恰说明我们的社会有很多问题

    我并不认为鲁迅的作品撤出语文教材是一件值得大惊小怪的事。

    在我看来,鲁迅的作品有多少篇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本身并无所谓。与其争论这个话题,还不如好好思考,如何真正教好一篇鲁迅的文章,讲好鲁迅这个人。

    关于鲁迅的作品,实际上我们现在流行的讲解方法反倒是鲁迅当年坚定地要颠覆的。最明显的例子,我们教育中学生的方法是让他们“信”,包括讲解鲁迅的时候;而鲁迅所提倡的,是“疑”。他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强调人的局限性。他是在悖论里发现问题。

    关于鲁迅这个人,我们现在的教育很多时候把鲁迅讲歪了。学生们眼中的印象常常是“鲁迅就是一个斗士”。但实际上,鲁迅是一个很爱美、爱干净的人。你去看他用的那些宣纸、笔,都是很精致很美丽的。还有他写过的与浮世绘、比亚兹莱、版画、明清瓷器等艺术有关的文章也很值得读。我们应该从鲁迅的美讲起,才能够让学生了解一个更真实全面的鲁迅,从而产生兴趣,而不仅仅是干巴巴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个头衔。

    并不是人人都应该读鲁迅。有兴趣的人可以读他,如果没有兴趣,也可以去读别人。这个道理对中学生一样适用。而将鲁迅放在中学教科书中,最大的意义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在中国文学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文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人这么一段发展历程,以及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上还有鲁迅的这种“疑”的思维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讲,鲁迅的作品常常像尼采那样直面问题,所以人们总是在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去读鲁迅。也正因为这样,鲁迅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是速朽的。从这个角度讲,人们到现在为止这样大规模地关注鲁迅,恰恰说明我们的社会是有很多问题的,苦难仍然没有撤离。当初鲁迅得知自己的《狂人日记》被选入中学课本,他是极度痛苦的,因为他并不觉得青少年应该接受这种黑暗的、绝望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中学课本中减少了关于鲁迅的篇幅,反倒是好事。

    (感谢周令飞先生、北京鲁迅博物馆、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提供图片)

    推荐访问:鲁迅 少了 课本 中学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