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浅析孔子的财政思想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9 18:45:16 点击:

    [摘要]当“孔子学院”和“读经教育”(阅读儒家经典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而风靡全球之时,重新温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并从中汲取力量,成为当下人们的明智之举。本文通过浅析《论语》等经典作品中孔子的财政思想,以求从中汲取有益的财政思想,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关键词]孔子 儒家 财政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50岁前积极从政却郁郁不得志,50岁后接连出任“中都宰”(鲁国国都行政长官)、司空(鲁国水利、营建最高长官)、大司寇(鲁国最高司法长官),56岁时“由大司寇行摄相事”短暂的治国理政期间“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可谓政绩斐然。后因齐国挑唆,不受鲁公信任,加之鲁国权贵排挤,挂印离鲁,周游列国。晚年全心整理古籍,编修典籍,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广办私学,收徒讲学。

    一、孔子的财政思想

    (一)以“周礼”为统摄的财政思想

    所谓周礼,即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贵贱有序。在孔子看来“周礼”至善至美,“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是国家社会得以运行的规律,是“大道”和“正道”。自然,孔子的财政思想也是以“周礼”为统率的。

    (二)维护“籍田以力”反对“初税亩”和“相地而催征”的财政观

    作为以“周礼”统摄财政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孔子坚决维护井田制滋生出来的“籍田以力”的赋役制度,批判反对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催征”。在孔子看来“籍田以力”,即用劳役地租的形式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最能维护“国”与“家”的稳定、最能保证“君子”与“野人”的有序。而“初税亩”和“相地而催征”按照土地优劣好坏征收实物地租恰恰是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

    (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讳言财利的财政观

    “义利之辨”向来是儒家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而儒家关于“义”与“利”的争论自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始,至孟子“舍生取义”止,儒家不仅仅是斥责“见利忘义”,甚至是耻于谈及财利。但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并不等同于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那样无视财利,只是孔子更愿意谈及取得财利的“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见孔子偏重于探寻取得财与利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礼”与“义”。更为极端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虽然获取财利之道只是此处的大“道”的一部分,但是孔子对“道”的追求促使后世儒者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主流价值观。

    (四)重本轻末的财政思想

    孔子以“礼”为“本”,以礼外之物为“末”。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包括孔子在内的所有思想家都在追求自己的道,而孔子认为得道的方法是立本,本之外的一切则是末。重本轻末则是儒家为人处事的必要准则。

    (五)“敛从其薄”、“节用”的财政支出思想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收入思想

    孔子的“礼”以温良恭俭让为支撑,而“俭”是孔子财政思想中最鲜明,也是对后世儒家乃至龙文化圈影响最深刻的。“节用爱人,使民以时”;“节用而爱人”;“君子之行,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都体现了孔子节用的财政思想。孔子从不否认国家收入与支出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孔子并不崇尚“法制”他选择“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以德和礼治国。可是将礼看的比生命重要与社稷关乎紧密的孔子却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节用的财政思想被贯彻到了祭祀的礼仪活动上,足见孔子对这一思想的推崇。在物质财富依旧匮乏的春秋时期,孔子像许多同时代的思想家一样厌恶奢侈,不同的是孔子认为“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可见孔子已经将节用的思想提高到了关乎人的道德品质和秉性的更高的层面上,而这必然要求国家财政收入采用“量入为出”的模式。

    (六)藏富于民的财政分配思想

    孔子答哀公问政,“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令人称道的不仅仅是孔子能够在生产力低下、物质财富匮乏的春秋时期想到藏富于民,更难得的是孔子意识到了保护税源的重要性。孔子反对通过加重百姓税收负担来谋取国家财富充裕,而是辩证的在保护税源的基础上使国家财政增收。在孔子看来藏富于民最有效地保证了人口增加、社会稳定,从而既保证了税源充足又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稳定,借以实现国家富强。

    (七)注重公平,统筹兼顾的财政分配思想

    除了藏富于民的财政分配思想,孔子还提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不倾”,“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孔子认为,国家财富可以少,但是分配一定要公平合理,国家财富不足不是引发祸患的原因,分配不均却是引发动乱的根源,只有分配公平,才能民悦成服,这也就是“不患寡患不均”和“公则说”。子贡问政与孔子,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见除分配公平之外,孔子还注重分配方法的持续性和协调性,“欲速”的选择和“小大之利”实际是在探索一种和谐、公平的分配方法。

    二、对孔子财政思想的评价与借鉴

    孔子的财政思想并不多,但是由于后来儒家思想长期作为统治思想,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为数不多的财政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下的中国经济也存在警示和启发。

    (一)孔子财政思想的消极方面

    1、固守“周礼”导致长期脱离时代、不切实际

    由于孔子自身笃信的理念和时代背景激烈碰撞,导致儒家的“圣人”坚持维护周礼之下的土地和赋役制度,反对当时更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初税亩”。如此固守形成了儒家乃至整个民族的传统——守旧,缺乏创新与开拓进取的精神。

    2 、讳言财利、重本轻末,致使商品经济长期落后,经济脱离时代发展的轨道

    儒家思想讳言财利,商品经济得不到重视,重本轻末思想发展到极端出现了重农抑商,更使商品经济倍受打击,中国经济脱离时代发展的轨道,长期落后。

    (二)孔子财政思想的积极方面

    1 敛从其薄成为历代鼓励发展生产的良方,节用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子确立“敛从其薄”思想,经由后世发展为“轻徭薄赋”思想,成为统治者用于恢复社会经济的重要举措。而节用思想发展为勤俭节约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公平原则成为时代和谐发展的主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通过改变事物内部结构,为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发展的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实质上已经从经济问题上升到哲学问题。二千多年前的孔子认识到公平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由分配不均而引起贫富不均必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为了寻求社会和谐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必然过渡到“效率与公平并举”再到“公平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原因在于公平是民主法治的题中之义,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和结果。

    3 “藏富于民”才是经济腾飞的保证

    民富与国富,本不该是矛盾的对立面,但是由于具体实际不同,民富与国富作为矛盾双方而存在。孔子“藏富于民”,以民富带动国富的思想无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优途径。百姓有钱可花,有钱敢花,形成巨大内需将会是国富的最有力支撑,是经济腾飞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胡寄窗,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5

    [2]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2

    [3]孙文学.中国财政思想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

    [4]王成柏,孙文学.中国赋税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3

    [5]孙文学,齐海鹏.风云际会财政史:中国财政史教学科研研讨会论文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7

    推荐访问:孔子 浅析 财政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