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数字化背景下古村古镇文化遗产传播初探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9 01:55:08 点击:

    内容提要:古镇、古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但很多遗产濒临失传或绝迹,亟需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古村古镇的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表现形式。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古村古镇的文化遗产是当下重要的历史性课题。

    关键词:数字化;古村古镇;文化遗产

    基金项目:此文系衡阳师范学院2014年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重点项目《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cx1412;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边城小镇茶峒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当中,古村镇文化遗产是众多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是璀璨的五千年华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记忆,既浓缩着过去又影响着未来,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古村古镇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和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通过数字存储、信息检索、虚拟现实、可视化展示以及数字媒体等技术保存、再现、传播和开发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基于古村古镇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探析数字化语境下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的可能性及可行性,为古村古镇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依据。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概述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在缅怀某些逝去的文明,却对眼前正在消失的文明束手无策,或无所作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并丰富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一些正在消失的文化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延续生命或者焕发新的生机。例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曾展出的“清明上河图”电子版,电子画卷以4分钟为一个日夜循环(2分钟日景、2分钟夜景);观赏的同时,更可听到不同的音效,如马车声、小贩的叫卖声、孩童追逐玩耍声,骆驼商队入城的声音、市民赌博声、酒家店铺的招牌广告等,效果活灵活现,鲜活再现了历史上的开封的盛景,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于后人了解北宋的社会风貌大有帮助。而一些已经消失的文化遗产更是可以以此获得新生。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数字化也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不仅在传播其文化内容上更有优势,即使无法找到传承人而失去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保存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利用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促进文化遗产更好地呈现,还会对其传承与保护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1.国外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迅速。在国外,美国、法国等国家率先组织专门机构、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与保护。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启动的“数字米开朗琪罗”项目开创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先河。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从数字艺术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逐渐扩大到遗迹空间的数字化复原以及名胜古迹的数字化虚拟体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徑,也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缓慢。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总体来说是比较落后的。2005年国务院正式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文化遗产的五项保护措施,其中包括“使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以及“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目前,学界和社会各界已经对数字化保护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为数字化保护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本土文化数据库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中央与地方研究机构也在积极地探索数字化的应用方式,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镌刻艺术院进行的“中国篆刻艺术应用软件项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与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合作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带来,大数据也逐渐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说,通过数据库的建设、虚拟现实技术的探索、动态技术的研发和大数据的初步研究,数字技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理念与发展方向。

    二、數字化技术在古村古镇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一)数字文化遗产的应用层次。

    1.收集与存档:运用数字输入记录、数字摄影、数字摄像、激光扫描、建模、渲染等各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文字、数据、图片、影像等多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归档, 建立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文化遗产档案, 这是最基础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也是最重要的保护方法。

    2.复原与修复:运用数字图形图像、渲染、动画等技术手段再现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

    3.挖掘文化内涵: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考古, 深入研究文化遗产内涵。

    4.文化交流与传播:通过数字化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传播文化, 实现文化自身的功能与价值。

    (二)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与特点。在数字化信息的今天,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一方面可以运用传统实物保护、重建、复原或采用收藏、保存、展示等进博物馆进行保护的手段方法,另一方面,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 现代科技手段的产生使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到新的技术层面, 并具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策略。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相对于实物保护与重建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

    1.真实直观。影像数字化是新媒介的突出特点之一。通过纪实性的记录和传播,将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展示,既可以记录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性,又可以全面、准确、直观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艺术特征、技术特征、表现手法或唱腔、动作等。

    2.准确集成。作为保护和传承的数字影像,首先就要确保其准确性,所以不论是口述历史还是纪实性记录,都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一旦用数字记录作为传承保护的一部分,将永远作为第一手资料供后人查询。集成是数字化的又一主要特征。由于数字存储器具有惊人的存储能力,能够将海量的文字、图片、影像等信息存储在微型芯片上,从而用较少的成本就可以存储丰富的资料。

    3.拷贝永恒。就文化遗产而言,可拷贝性使数字传播文化遗产多点开花,既节约成本,又可以准确逼真地传播其神韵,确保传播的真实准确。[1]拷贝备份也可以防止因个别影像资料丢失而造成损失,可以永久性保存,既可以作为历史资料供后人查询,又可以保存和传承大师级人物或者普通传者的精神风貌从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力度。

    4.即时交互。即时交互是人们在体验新媒介时最直观的感受。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特点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将大大加强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传播范围,人们通过即时交互的沟通理解,培养大中国文化自觉意识。通过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遗忘方面,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去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

    5.技术保证。数字化技术是当今最为前沿的信息科学技术, 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 使21世纪成为“虚拟时代”。能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来, 一方面为文化保护提供更加深层的高科技技术支持, 使传统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文化基因, 丰富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另一方面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新的策略与方法, 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途径得到拓展与衍生。

    三、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策略初探

    (一)打造特色资源数据库,聚合古村古镇文化遗产信息。几千年文明发展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表现形式多样,而且特色鲜明。面对众多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期内不可能全面进行数字化保护的现实情况下,应该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加以保护。首先应重点建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数据库,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数据库的建立既可以作为资源信息库,也可以作为经济信息库,既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为了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在一起,方便查询,集中优势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介的特点,点对点、一对一地实行针对性传播。不仅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从平面传播向交互立体传播转化,也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内容从表面化、模式化、边缘化向深度推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全方位呈现,深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内涵。

    (二)利用虚拟现实和可视化展示,再现古村古镇文化遗产。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已经消亡或濒临破灭的文化遗产进行虚拟重建, 为人们提供可观、可赏、可游、可参与的虚拟现实展示空间, 使其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感且可以参与其中的数字化展示。运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對古村古镇文化遗产实现保护、开发和利用,其价值在于对文化遗产的定义、价值、实体恢复以及旅游开发、消费观念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虚拟现实技术对文化遗产的重新建构, 消解人们因时间、地点、距离等所带来的不便, 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 使历史文化遗产消费大众化, 使文化消费成为不必要太大经费支出和付出精力的大众消费品,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入消费状态,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实物消费转化为对数字虚拟现实的消费,同时也可减少对古村古镇文化遗产的损害,达到发展与保护并举的目的。

    (三)构建立体化传播渠道,实现古村古镇文化遗产多元传播。近几年来,各类新型媒介不断涌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这样,对于古村古镇文化遗产的传播来说,同样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在数字化背景下,通过交互立体的传播渠道构建,建立古村古镇文化遗产的专门网站,并开通专题微博、博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和优势对古村古镇文化遗产的大力宣传。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从不同角度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加强了与传播媒介的汇流与互动,从而扩大了文化遗产传播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较为完整地实现了对古村古镇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实现古村古镇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传播。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借助于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保护、传承、利用好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对全人类文化多元化存在,以及与后代人共享人类文化遗产所负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加倍努力。

    注释:

    [1]周子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J].青年记者,2012(9).

    [2]章立,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彭冬梅.数字化保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中国书画,2006( 4) .

    [2]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3) .

    [3]秦境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2(0).

    [4]赵智慧.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演进路径与热点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3(4).

    [5]季诚迁.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2011(11).

    [6]刘琼.中国文化遗产传播曲线变化:由被动传播到主动传播[J].艺术评论,2012(3).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推荐访问:初探 数字化 古镇 文化遗产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