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2008年数字出版新趋势与新思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9 00:40:07 点击:

    在即将过去的2008年,中国向世界全面展示了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2008年对于出版业来说,同样是数字出版的奥运年,在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国的数字出版的发展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新一轮的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显示,数字出版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一、数字出版已成为拓展的新空间

    传统出版社从两年前对数字出版的没感觉,到如今探寻数字出版的具体问题,在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上均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业界逐渐形成共识,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传统出版进一步拓展的重要领域。

    在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出版人们无不担心书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在我国出版业供求矛盾一直较为突出,缺少针对读者需求的调研,供求渠道不畅。而数字出版所带来的生机已不容忽视,柳斌杰署长早在2005年就倡导“用数字化带动出版业的现代化,用数字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出版业”,到了2008年,即使是后知后觉的出版人都逐渐认识到发展数字出版的重要性,纷纷在各自领域找到切入点。原先较早涉足数字出版的传统出版社则进一步调整发展定位,探求可行的赢利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继续致力于从图书出版到向数字化出版的内容服务转移,知识产权出版社重点发展按需印刷,浙江教育出版社逐渐从为传统出版的数字化服务到直接做数字内容选题……一位知名的出版人说:“我承认自己是个老派的人,我对数字出版本身不感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数字出版能给传统图书领域带来的另外空间。因为在固定的人口和市场环境下,纸书销售的空间是有限的。”

    二、赢利模式成为数字出版的重点

    在英文中publishing industry始终和business联系在一起,或许更能体现出版业和商业之间的缠结。我国出版业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属性,出版社在具体运营过程中,在保证绿色科技的同时,更加关注数字出版是否赢利,赢利模式又会是如何。

    关于赢利模式,各大出版社纷纷试水,以寻求自身的赢利点,也有在小幅试水之前走访国外诸多出版集团寻求经验借鉴。国外出版商主要以数据库在线出版、E-learning(在线学习)出版、期刊在线出版和电子书出版四种模式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组团走访了尼尔森国际传媒集团公司、约翰·威立-布莱克维尔出版集团公司、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集团公司、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公司、哈泼·柯林斯出版集团公司、桦榭出版集团公司、牛津大学出版社纽约公司、圣智教育出版集团公司、谷歌公司硅谷总部及纽约研发基地等9家企业,并将其经验汇总成《美国数字出版考察报告》在2008年出版。研究表明,数字出版赢利需要海量的信息内容支持,手机平台是数字内容发布可能实现赢利的佳所。在屏幕前成长的一代受众,从电影屏幕、电视屏幕、计算机屏幕到阅读器屏幕、手机屏幕,对传统图书形式的依恋正在日益淡化。

    三、手机出版赢利仍待进一步考量

    从手机图书到手机信息服务,再到手机创作内容,研究者们构建了美好的赢利蓝图,并且也有国内外事例的支撑。如日本近期的畅销小说榜中,有一半作品是在手机上创作的。如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的手机信息服务平台均是赢利的。中国移动借奥运东风推出了奥运手机报,还宣布与原创文学网站、文学写手、服务提供商合作,打造“梦网书城”。中文在线和广东省移动公司合作推出了“一起玩吧”互联网业务。一些出版社也纷纷尝试与移动合作,推出每日一题等移动短信服务。

    在发展势头强劲的背后,出版社是否可以考虑到信息平台的问题。当有一天平台控制了内容,数字内容提供链末端的营销平台被垄断之日,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出版社何以为继?也正是由于营销的渠道控制在非出版行业,于是红红火火的手机出版,大部分收入中实际真正收入囊中的数字是隐讳的答案。也正是由于很大的市场控制在移动之手,使得在合作谈判之时,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出版社虽没到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的惨境,但也到了没有任何回旋的境地,与对方合作便是生,不合作便是死。

    四、互联网收费阅读不再迷茫

    相较于手机出版,在过去的一年,互联网收费阅读模式日渐清晰。2008年10月作家李春平与新浪读书频道签约,截至2008年11月9日,在新浪上连载不到一个月,这本书总点击已经超过3131万,李春平的分成收入是1万零100元人民币。11月下旬,80后作家韩寒签约起点中文网在线连载新书,开始接受网民的付费阅读。

    人们总是认为互联网的精神在于分享,如今付费阅读也不再令人诧异,关键在于提供的内容是否有购买价值。数字出版商们总在做着一个共同的美梦,有一天人们会真的像去便利商店购买口香糖、矿泉水那样,去实体书店或是网络平台购买数字内容。在美梦未能成真之前,已乐观地发现网络连载不仅不会影响图书销量,而且实体书销量还会和网络点击率成正比上升。

    五、数字内容的一体化研发是关键

    追溯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史,就会想起早年时方正公司辛苦游说出版社提供电子书资源,也会想起之后出版社纷纷主动做电子书,以为电子书就是数字出版。而今不少出版人已经意识到,如何研发、营销数字内容方是发展数字出版的本义。笔者曾在博士论文《图书出版数字化发展模式研究》中,引用台湾大舆出版社从事地图与旅游内容出版以及.tw的例子,后者是权威的澎湖地区旅游信息的网站,包含互享的丰富旅游资料。不仅吸引了众多旅游产品厂商和企业,而且还有手持电子地图导航器制造商欲付费取得网站信息使用版权,该网站还将推出印刷出版物。这种数字内容一体化研发的模式已逐渐被出版社所接纳和采用。浙江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部即将在一起学网络平台,推出旅游频道,从选题策划到推出多介质的内容版本。

    在数字出版的奥运年,出版人们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也发生了阶段性的飞跃。电子书、听书等只是数字出版极小的终端产品,真正发展数字出版,需要对数字内容实现一体化的研发。只有积累了海量信息的数据库,方能实现一鱼多吃、复合出版。当前的问题在于,数据库的积累过程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当前出版社试行的数字内容管理系统,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使新兴的科技运用沦为铅与火的时代,还需要大量人工劳力。

    六、中国特色的数字出版基地纷纷建立

    2008年7月,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浙江杭州、广东等地也纷纷建立数字出版基地,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纵观这些基地的实际内容,实则是數字内容产业基地,也就

    是我国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数字出版产业是数字内容产业中的一小部分,这些基地的模式却不约而同地用一个相对集中的概念,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画下一个更大的圆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当前数字出版还没有找到真正发展的核心内容,或是这个领域还很小,只能通过各种产业之间的融合和推动,来刺激本业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笔者早年曾著文建议建立国家级数字内容产业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整合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的内容资源,形成产业链,打通行业壁垒,并结合衍生产品的生产、制造,来突破管理的瓶颈、打通产业链。当时的想法是比较美好的,认为数字内容产业基地不应该是单纯的、孤立的产业园区,而应和市民生活、学校融为一体。而今在数字出版基地纷纷采用同一模式,划出几个园区、征几千亩地,将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一箩筐时,不禁有些担忧。或许基地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更要考虑一下与出版业紧密结合的实际项目,更要思考一下数字出版基地的本义。

    七、数字出版产业链亟待进一步贯通

    数字内容的生产、流通和版权保护共同组成了数字内容提供链,其生产、流通和消费流程的贯通是数字出版赢利实现的基础。从市场需求到流通,各环节均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版权、标准、在线支付、数据库积累等问题,仍然是2008年数字出版发展的障碍。在众多厂商和出版单位着力推广数字内容时,却并没有太多用户愿意为此买单,在访谈中经常听到这样一个比喻:“就好比我们修建了高速公路,但高速路的入口处却只有一个收费口,结果大量的车都堵在收费口外上不了高速。数字内容传播就像一条高速公路,而版权授权就是收费口。”可见,版权制度的发展滞后,会从根源上遏制产业的健康发展。

    数字内容在线流通是数字出版实现赢利的重要保证,而当前在线支付存在多种障碍,数字内容管理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对接几乎仍是一种理想。数字内容提供链未能真正贯通,在数字出版发展如火如荼时,困惑也在所难免。混淆不清的内容融合引发产业融合的体现,需要在发展数字出版之时要有整合的思维,贯通产业链条,在数字内容产业的大视野中发展。

    八、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提上日程

    技术与教育应是发展数字出版的双翼。政府的支持和经费的资助诚然是对传统出版转型的最大帮助,但是这种补助并非万能,督促引导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才是长远大计。出版社由于培养和引进机制的限制,没能跟上新兴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奇缺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有的高校出版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面对数字出版新动向,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开始尝试转型,犹如十年前纷纷在各属院系开设出版专业的热潮。北京印刷学院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合作,建立“中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基地”。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原来开办编辑出版专业的学校纷纷考虑转型,有的学校甚至考虑取缔掉原来属于文科院系的编辑出版专业,考虑在其他理工科大类学科之下重办数字出版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出版专业培养的人才确实需要以应时需。开设数字出版专业的方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如果是对出版专业采取这种连根拔起、一蹴而就的举措,那實属可悲。

    推荐访问:新趋势 思考 出版 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