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多姿多彩的三江源历史文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8 21:25:12 点击: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这样一个地方,她神奇而美丽,她纯朴而多情,她粗犷而豪迈,她有湛蓝宽广的青海湖,生机盎然的鸟岛,金碧辉煌的塔尔寺,这就是青藏高原上那颗璀璨的明珠——青海省。这个地区,古称“羌戎之地”,建省很晚,(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建立青海省,以西宁为省会。1929年,青海省政府正式成立。)因境内有青海湖而得名曰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接壤,东南部与四川毗邻,南连西藏,西通新疆。位居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雪山耸立,草原辽阔,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历史源远流长,民族众多,宗教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民风淳朴厚道,因此,这块地区又称“三江源”、“江河源”地区。

    青海省地处三江源,这里曾经是炎黄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伟大的民族文化精神。因地域的、民族的以及其他的种种因素,决定了三江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祖国文化具有共性的一面外,又具有着十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据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在距今3万年前,青海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着;1980年在青海贵南县拉乙亥(今龙羊峡水库淹没区)出土了1489件文物,后经专家们认定为中石器文化遗存,距今约6800年,这批文物中,不仅有加工谷物的磨器,还有精致的骨锥骨针;而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遗存,则更是遍布青海东、西部,尤以出土的彩陶而著称于世,仅乐都柳湾墓地一处就有1300余件精美绝伦的陶器被发现;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盆,内壁绘有15人3组舞蹈场面的图案,和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的绘有24人分组集体舞蹈画面的舞蹈纹彩陶,则雄辩地说明了青海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文化艺术的起源是很早的。在青海境内的考古发现中,属青铜器时代的文化尚有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齐家文化除精细的磨制石器和精美的烧制陶器外,还出现了冶铜业,贵南县尕马台遗址出土的七角星几何纹铜镜,和西宁市沈那遗址出土的巨型铜矛,标志着三江源地区的历史文化进入了新的时期,即“青铜器时代”。辛店、卡约、诺木洪文化类型在三江源广布,这些遗存表明农业有了发展,畜牧业和狩猎业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有制陶、纺织、冶铜等,特别是经过染色的毛纺品和牛皮做成的革履的出现,说明当时青海这块地方已有较高的工业技术水平。从书面记载我们得知,从先史至近世的青海是古羌人活动的场所,殷、周时期,青海为“羌戎之地”,而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乃至马家窑文化,以时代和地域而论,亦应该是羌人文化的遗存,至少也当属“先羌”文化的范畴。当中原历经夏商周三代步入文明时代后,生活在青海地区的古羌人也在新石器时代的基础上迈入青铜时代,并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江源这块地方,千百年一直传唱着有关西王母的神话故事,更为青海古老的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据《山海经·西次三经》说:“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司天之厉及五残。”又,《穆天子传》说:“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执玄圭白璧以见西王母,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酉,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天天,山隳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曰:‘于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氏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又《汉书·地理志》记载说: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僊海(应作澪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莽曰盐池。”则知西王母神话来源于昆仑之丘,而这昆仑之丘,其地就在今青海地区。《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载的西王母虽是神话传说,尚谈不上信史,然亦有当时的历史影子在。所谓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则说明了她是世俗兼领神权的羌人部落联盟的首领,而“蓬发戴胜”、“善啸”,与穆天子相会瑶池之上,能赋很雅正的诗,更说明羌人文化艺术的繁盛情况。

    三江源地区,是古氐羌生息活动地的主要所在。至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秦俘去为奴,逃回湟中地区后把秦人的农耕、畜牧技术带回了湟中,教民以田、畜,湟中羌由此便得以发展壮大。西汉时,在河湟故地设置河西郡,不仅汉文化从此远播河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青海地区与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渐次趋向统一。尤其是赵充国受命在河湟地区屯田,不仅西起临羌、东至浩门的2000余顷土地得到了有效开垦,而且由于大兴水利,“缮乡亭”、“浚沟渠”、“治湟陿以西道桥七十所”,更是促进了青海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来自淮阳、汝南等地的士兵,更是把中原文化通过“军屯”的形式传到青海,推进了青海地区羌、汉等民族间的友好关系和文化大交流。到了东汉时代,由于河湟羌人更进一步强大,东汉王朝出于安边的愿望,把一部分羌人内迁入秦陇地区,旨在分散河湟羌人的势力,“但东西环境迥异,而游牧与农耕生活习俗又一时难于调和,致使酿成东汉的‘羌祸’。”为了控制和发展湟水流域,马援在平定陇西、金城羌乱后,于是奏请朝廷“悉还金城客民”3000余口,开导水田,劝以耕牧,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在羌人内、外迁徙移动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汉、羌民族的大融合,而且也促进了文化上的大融汇。

    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迭起,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严重受挫,而地处边陲的青海,虽先后为魏、晋、前凉、前秦、后凉、西秦、北凉等政权所统辖,但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亦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尤其是立国于三江源地区18年的南凉政权和享国363年的吐谷浑政权,在青海历史文化上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南凉政权,是鲜卑秃发氏所建立。据《晋书·载记》云:其八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屯(今甘肃靖远县东北部),西至湿罗(今青海大通县以西),南至浇河(今青海贵德县镜),北接大漠(今宁夏阿拉善腾格里沙漠)。”公元397年,乌孤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是为南凉建国之始。至太初三年(公元399年)正月,乌孤迁都于乐都,广纳各族各方人才:“金石生、时连珍,四夷之豪俊;阴顺、郭倖,西川之德望;扬统、杨贞、卫殷、麴丞明、郭黄、史暠、鹿嵩,文武之秀杰,梁昶、韩疋、张昶、郭韶,中州之才令;金树、薛翘、赵振、王忠、赵晃、苏霸,秦雍之世门。皆内居显位,外宰郡县,官方授才,咸得其所。”乌孤广罗才俊,为南凉建国奠定了基础,自不待言。而上述人才中尚有青海当地的豪强如麴丞明等,有秦雍一带的世族如赵晃等,有中原知名人士郭韶等;既有少数民族人才,更有包括今四川、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的汉族士人,他们共同参与南凉政权,而“乌孤纳苻浑之策,治兵以讨不宾;鹿孤从史暠之言,建学以延胄子,遂能开拓河右,抗衡强国。”则说明他们“在戎马倥偬之际,能课农桑以发展生产,劝吏治以安定地方,兴学校以培养子弟,重人才以加强争衡,这不仅为傉檀的恢复祖业奠定了基础,建立了规模,而且为当时的青海的东部地区引进中原文化,特别具有历史贡献。”而南凉文化,也和前燕、后燕、前秦、后秦、前赵、后赵一样,受中国文化的涵蕴熏陶,思想信仰,既渐称同,民情风俗,亦趋同一,汉文化与鲜卑文化交融汇合,形成了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三江源文化,而在民族关系上,终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将青海文化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推荐访问:多姿多彩 历史文化 三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