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论"刹那"的内在性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8 04:20:06 点击:

    摘   要:若一念觉悟,笔者认为"刹那"内在性即"永恒"。刹那一念含种种念,一念一切念。吾甚觉得:一念一切念,乃无念也。无念,无来无去生灭如幻。在无念间,突破时空的裂口,进入到无古无今之境,眼前唯有一朝风月,刹那间,不受时所缚。不着一念,自在漂游,故不知斯世何世。一切自在兴观,生命的本来面目便在当下的一朝风月中显现,乃是刹那永恒也。如此这般,一朝风月乃万古长空哉!

    关键词:越刹那;无念;空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3-0250-01

    佛教经典《仁王经》中提到:“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算得实相的生成消灭率为每秒216,000次,或说每次生灭约4.6微秒;和目前科技所能达的飞秒时间尺度相比,或者和物理理论上真空涨落的时间尺度相比,也算是相当大的。一些佛教界人士认为《仁王经》的说法是释迦牟尼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一朝”若言“刹那”,其乃时间概念否?“万古”若言“永恒”,其乃撕破世俗时间概念否?在“一朝风月”的刹那,究竟如何呈现“万古长空”永恒之境?刹那的内在性需如何解读?

    一、刹那,乃一念也

    宋代禅宗有“三境”说,一境曰: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二境曰: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三境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笔者认为此“三境”诚如宋代青原惟信禅师所言的三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执迷于世俗外物到否定世俗而执迷于佛法,最后抛却执著,臻于领悟佛法的境界。笔者认为第三境的“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就是一种对有限时空的超越。

    一朝悟万古。禅宗所言之“悟”,吾觉乃刹那即永恒之形而上体悟。“悟”是刹那的证入,刹那的妙悟。①然“刹那”之片刻若是觉悟,吾觉“刹那”实则“临界点”。斯是时与非时之界限,由有时之感切入无时之感的“一念”。故一朝何其短,却涵盖遥遥古今;眼耳何其微,却囊括茫茫长空。故吾觉,一朝风月内在性非一朝风月。若念在此朝风月,便为时所缚,为一切有为法所缚,生命内在性便无法呈现。住在刹那,便是执着于虚妄。然,何为“一朝风月”的内在性呢?

    二、一念一切念,乃无念也

    “刹那”在“一念”之间。“无边刹境,自他不隔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今。”②禅宗古德之思便是:一念一切念,一月一切月,一尘一切尘,一时一切时,刹那即圆满。如此了悟生命的意义,获得一种形而上的禅悦,所以便有一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去执。当下,乃去执也。③一念便是当下,便是全部。故当下,就空间而言,一尘一切尘,一月一切月,纤毫之处,乃无边法界;就时间而言,当下是不执著过去将来,截断时间之流,妙悟的瞬间是无时间的,妙悟在“当下”。一朝风月即万古长空的顿悟虽只是一刹那,但却是一个将无限时间归于有限的刹那。无限的时间,本无始无终,如环无端。当下,起点亦是终点;终点亦是起点。故曰:瞬间即永恒,当下即全部。可笑千年事,能将一念通,大千世界不出一念之间。一念即是万年,转眼便是千古。故一念一切念,故一念即无念;一时一切时,故一时即无时。无念无时非无物无时,乃是悟后观物,皆自在之物。花自飘,水自流。诸行无常,无物常住。世界非“空”,唯吾念“空”罢。

    然,何者为“空”?

    空是空无一物,抹煞一切,空空如也吗?空的内在性究竟为何?虽然释尊的原始教说,实际上并没有以空为主题宣扬,但佛教的特性,确乎可以用“空”来表达。阿含的空时重于修持的解脱道④;部派的空,渐倾向于法义的论究;般若的空,是体悟的深奥义⑤;龙树的空,是《般若经》的假名、空性,与《阿含经》缘起、中道的统一。大乘佛法的一切法空,不离佛法,缘起中道的根本立场,是中论,也是中观。由此可见,佛乘的空义,本以生命为中心,扩而至于一切法空。故吾觉,不以执念观色,以“空”观色,物物本性自在呈现之刹那。实相切断了时间纠缠和空间的联系,直接于其“色”中领悟其微妙至深的“空”。此乃以“空”直观感相之“色”,体本真之活跃生命,悟最高灵境启示。笔者对刹那悟“空”的启示乃为:

    宇宙如尘,天地如芥,万物如刹。

    色即空,空即色。

    刹那之一念间,刹那永恒也。

    万物本性皆清净,皆足具,皆万法;

    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三、刹那之念,无来无去生灭如幻

    若言“刹那”的内在性是“永恒”,那么何谓之“永恒”?永恒的内在性又何在?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都有共同的“真性”,它是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事物的本原,也是众生成佛的根据,故“真性”也就是“佛性”亦称“实相”。《心经》中所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笔者认为此乃其真正的内在性。

    然而,由于受外部事物的诱惑,人们产生了种种见解,这些因与外物发生联系而产生的“妄念”,像浮云一样遮盖了人的清净自性,使它不能得到显现,因而需要去掉意念,使佛性实相显现出来。正如《坛经》所言“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去除“妄念”,豁然开悟,刹那即可“见性”而入“佛地”。禅宗不立文字,实相无相,微妙法门。笔者认为实相乃是隐于现象背后的那个不变不灭的本体,没有语言可以解读它,而是要以一种极端的手段警醒人们的迷误,打断人们的正常思维逻辑,使之进入非理性、非逻辑的直觉状态,抓住常理所不能及的玄奥意蕴,才能在幽暗处豁然开朗。若言刹那内在性是永恒,则刹那乃一念,一念一切念,乃无念,无念乃无来无去生灭如幻,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九二下)有言:“眼(等),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⑥眼等是生而又刹那灭去的,虽已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但有生起后果的作用,不可能说没有。不管是《杂阿含经》中所言的散灭,还是玄奘译的“有已还去”⑦,都不是没有。如此,从缘生灭的眼根来看,有三世可说,而实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所以我们可以刹那生灭中,可见出“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有去处”——无来无去生灭如幻之观。

    四、结语

    弹指刹那,九百生灭。一念一切念,念念相续,以空观色,念念是色亦是空,刹那便是无念。若是无念,又何来刹那与永恒之分呢?所以,笔者认为刹那的内在性实则永恒也,一朝风月内在性即万古长空也。故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下曾不能为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⑧正因其无,故其有;正因其虚,故有实,此亦是“空”的妙悟;正因其是无时间,所以包含了无所不在的时间。变者,色也;不变者,空也。色即空,空故纳万境,万境即当下。以空观色,于长空中明心,在风月处见性。故刹那即永恒,何须悲叹哉?

    注释:

    ①《大般若经》卷347所言:一日夜、一日、半日、一时、食顷、须臾、俄尔、瞬息顷等顺序,一刹那大约相当于一食顷之时间。 《坛经》上说:“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云:“刹那者此云念顷,于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

    ②《华严经》(李通玄注疏).

    ③《维摩经·菩萨品》曰:“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④《杂阿含》八0经(依《大正藏》经编次):心乐清净解脱,故名为空.

    ⑤《心经》: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⑥《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四)。《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九二下).

    ⑦玄奘译《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五一(大正二九·六二五下——六二六中)言:“眼根生位,无所从来;眼根灭时,无所造集;本无今有,有已还去。”.

    ⑧宋·苏轼《前赤壁赋》.

    参考文献:

    [1]释印顺.性空学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释印顺.空之探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推荐访问:内在 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