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以具体诗词为例浅析没的本质在古典文学中的体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8 04:15:09 点击:

    摘 要:哲学中的理论也与具体艺术门类中的理论存在着共同之处。本文便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核心思想,从文学欣赏的角度,以具体诗句为例,探讨情景交融说与主客观统一的一致性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情景交融;主客观统一;美的本质;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6-0010-01

    一、引言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从”巫术说“到”劳动说“,从”再现说“到”游戏说“,先不论艺术的产生过程,但是看它的起源便可知道艺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缓慢的、渐变的演化过程。可以说,人类漫长的艺术史归根结底其实是对于美的追寻。人们在不断的发现美、创造美和运用美中繁衍生存。如何表述美成为了人类永恒追求的问题。而在中国的古代对于美的本质也有着不同的探索——以意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构成了中国古代美的本质观的整体特色。

    二、情景交融说与主客观统一的一致性在古诗词中的体现

    古代的诗词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屹立不倒的两座丰碑,尤其是唐代的诗歌和宋代的词作,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古代的诗词不可能如同今天的文章一样铺陈赘述,只是用简简单单的几个物象便将作者感情融入其中。古代的诗歌也最注重意境的营造,在营造意境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景”与“情”的结合和审美空间的形成。因而,在古代诗歌词曲的创作过程中,“景”与“情”是始终围绕的两个基本创作要素。“景”是物象,“情”是情感,在意境之中,物象就摇身一变成为意象。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①在悠长的文学史发展过程中,许多意象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动人传唱。古人们用共同的意象营造了约定俗成的意境,下面就以具体的具体诗词为例浅析古典文学中的情景交融与主客观统一。

    (一)折柳与离别

    在古代,由于空间的阻隔和交通的不便,古人便经常存在着离别。早在《诗经》中就有“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感人描述,因而,离别类题材便成为了古诗词中的常见类别。折柳、古道、长亭等等成为了象征送别的常见意象。因为柳有着易活,能驱邪,令人长寿等其他树木不具备的优点,人们在古代便有着“折柳送别”的风俗习惯,因此文学作品中关于“柳”的离别意象更多。如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

    送别诗

    (隋代 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柳叶低垂,柳絮漫天的季节,望着满城的绿色,内心涌起对故人的浓烈的思念。“杨柳”指垂柳,“杨花”指柳絮,柳条低垂,柳絮飞舞,天地间一片翠绿中有漫天白色的柳絮,诗人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简单普通的春日景象,稀松平常,随处可见,在后两句突然话锋一转,不在柔美,带着几分决绝,要折尽柳条、飞尽杨花,只为让远方的人儿早些归家。在这大好的春景中,用“折柳”的意象表达内心对游人深深的思念,与日夜盼望他早日回家的殷殷心情。在这首诗中,主观是作者内心的思念之情,客观是青青柳条与漫漫柳絮,将主观的思念之情物化到客观的杨柳上,达到主客观统一,撩人离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将诗人的审美体验赋予读者,并达到审美最大化。

    (二)孤月与思念

    表达思念的除了柳条还有月亮,相对于代表团圆的满月不同的是,残月带给人的稀疏冷清之感。因为不管离人走到哪里,头顶上的都是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月亮,因此古代文人们常常借月思人,让月亮带去远隔千里的遥遥思念。因此月亮也是文人墨客最钟爱的意象之一。如宋代柳永传唱千古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写的是词人与情人离别的场景。面对离别,词人没有具体描述自己的不舍,而是借用了“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手”、“泪眼”等一系列凄冷的意象,对客观环境进行的详尽的描写。在营造了一个寒冷阴凉的意境之后,词人用“风情无欲与他人说”的侧面描写,表达了其伤感悲凉、难分难舍的复杂情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本词中的名句,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一句话道尽人间离情。垂柳依依,孤月空寂,杨柳与残月交相辉映,离别与相思之情跃然纸上。这句话中作者描绘客观的意象有“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意象极具有象征意义,极为典型,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残月”是指太阴历月尾的娥眉月②,不同于让人想起团圆的满月,一轮如钩的残月,一个陌生的江岸,把离人团聚的梦想击得粉碎。只这一句已将作者柳永前途的渺茫,人生的无常,离别的辛酸一一道尽。此时,当客观的残月孤寂与主观的离愁别绪相结合,将此词推入情感的高潮,又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悲怆与苍凉中戛然而止,让人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回味无穷,将作者千年之前的审美情感传递给每一个读过的人,并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三、结语

    漫漫回朔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一直运用在各类古典文学作品中,因此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景物也往往形成了良好的融合统一。

    尽管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发展状况,但是对于人类共同的情感也一定有着相通的感知和领悟。因此,便也存在着人们用着不同的语言表述着相同的理论。在笔者看来,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中西方的“情景交融”与“主客观统一”便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诚然,对于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客观统一”,从实践论的角度上还有很多的其他含义,它们也许仍然还存在着某些细微的不同,在此不做赘述,却也给了笔者其它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方向。

    注释:

    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2.

    ②来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so.com/doc/5937947.html.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德),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李联明.美的本质论辩——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06).

    [3]朱志荣.也论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统一说”——兼论黄应全先生的相关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4]毛庆耆.文学创作实践过程的主观和客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

    [5]宛小平.黑格尔与朱光潜美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0(06).

    [6]丕之.黑格尔论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J].学术月刊,1863(02).

    [7]罗钢.暗夜里的猫并非都是灰色的——关于“情景交融”与“主客观统一”的一种对位阅读[J].文艺研究,2013(01).

    [8]曹瑞娟,商光锋.“折柳”与送别诗词中的杨柳意象[J].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9]李慧芳.“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文化解析[J].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

    [10]李仁和,张利.意象,意象结构的创造与求解[J].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6).

    推荐访问:为例 浅析 诗词 本质 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