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试谈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研究的状况与命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8 00:00:06 点击:

    摘要:一种理论要具有可信度,需要有可证明性,而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要保持正确理论的真理性,这种理论须具有开放性,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生能量,从而保持其先进性。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以往全部历史发展的结果,没有一种理论能够推翻另一种理论,只能是在吸收其合理成分,并在新的时代特征下作出新的阐释。本文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理论和美学的观点略作考察,并对其中国化的合理性问题作一点探究。

    关键词: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的文艺学现状;西方马克思主义

    当今的大环境是全球化,这是任何事物任何理论无可逃避的。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不仅是工业产品等与经济基础相关的行业可以集合各国的科学技术和劳动力而进行生产销售,而且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所谓全球化,在罗兰·罗伯逊看来是指“普遍性的特殊化与特殊性的普遍化的双向过程”①,这个定义在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两个矛盾的双方存在的前提下,指出全球化使两者在对立中有了某种关联。不管对全球化有着怎样的定义,它就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并且发生着作用,全球化一方面使各种思想有了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增加了这些思想的活动范围和空间,另一方面使一些学科的存在受到了质疑,容易在纷繁复杂的思想中迷失方向。

    文艺学和美学这些理论学科就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但它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指导着记录着人类的精神历史的发展。就美学的全球化而言,直到80年代末“美学才开始着手赢得与前面那些理论的关联性,并开始产生出一种更广泛的兴趣。主要通过逐渐成为我们在今天所确立的学术和理论话语的广泛谱系,美学完成了其自身的任务,此时的概念是由一丛有差异的甚至有时相反的意义所组成的。因而,美学常成为一种标明各种各样的理论活动的观念,这些理论活动与艺术、美、认识知觉相联,并越来越多的与文化相联,这便是意义的变化,这种结合是一种当代全球主义(contemporary globalism)在美学上的表征”。而在“在中国,出现了一种对美学兴趣的日渐增长,民族的理论传统已被强调,进而常常被整合入最重要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回响的黑格尔式的遗产之中,整合入最新的来自于欧洲和美国进口的理论之中”②。近年来,黑格尔与康德并举,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相结合,共同作用着中国文艺学美学的发展。

    在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混合了儒、释、道种种思想,这些思想共同作用着人们的思想,并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在新的实践面前,这些思想不能与之相适应,因而不能推动古老的中华民族顺利走向机械化和工业化时代,特别是具有全球性特征的资本主义的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共产党作为新生无产阶级的代言人,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取得了中华民族的新生,从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一种新的信仰。正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样,各种理论是在不断的产生并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如何面临这些新生理论的挑战,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不能固守着马克思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这些新生理论的合理性坐视不管,那样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不是我们要的,那样只会扼杀马克思主义。但“在哲学或美学中,一种影响是不容易被吸收的。这种过程,不仅需要一种直接理解上的巨大的知识努力,而且需要战胜文化差异,以自身的文化和理论术语,来理解一种特定的理论。在这个方面,作为符号产品的观念,不同于通常的商品:虽然将生活消费品打入一个新市场很难,但整合一种特定社会的、艺术的、哲学理论进入另一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这更难,更不要说引发严重的误读了”,“中国接受了法国美学或美国美学,当代西方文化在中国占据了中心观念,这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中并没有对应物”③。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传统,儒、释、道方面,这些至今仍然在人们的人际关系、柴米油盐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指导理论,它们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是对双方都是一种新生,在中国现今国情下的新生;一是与当代西方新生理论的结合,这些理论也在源源不断地被翻译到中国来,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更有对马克思主义的颠覆,我们需要打破种种的迷雾,分清何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文学艺术、大量审美现象的纷繁复杂,总是以其富于个性的表现存在于多样性的世界中,要求对其阐释的理论角度也应是多样化的,但是透过多样化的现象发掘隐藏于其后的决定因素,还是以所处历史时代的基本哲学精神为基石的。通过时代精神,把握主导的哲学思想,应是文学理论把握的第一要义。透过感性的材料现象看其哲学理性,一个时代的文艺理论又该是多样精神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命题的含义中,应当有两个理论前提,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存在中国化的可能;其二是中国哲学要在对传统的超越中实现自我更新,在对自身的批判中重建民族哲学精神④。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将此二者结合起来考虑。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主体鲜明的主体性和开阔的世界眼光、历史眼光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哲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生了重要转向。经过国内学者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研究和材料性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其独特的理论个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视角,其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理解马克思”成为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巨大的理论空间,具有“非现成性”。据以“解释”的原则不同,就可能生成不同理论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超越近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现代哲学的基点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转向以实践为基础的、以人类社会历史研究为对象的、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目标的对人的现存生活世界的批判。唯物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变革的初期担任了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对新事物的维护功能,在社会趋于安定的新环境中,这种批判作用似乎被忽视了,而被当作用来对统治阶级思想的一种解说,这并不符合辩证法的逻辑。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一功能,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西方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基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如今全球的发展已进入了“后现代化”时代,以获取物质财富为主要动机的“生产本位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已经淡化,人自身及生活正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当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发生着向“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主张用人的生活说明人,解释社会;在研究方法论上也抛弃了把丰富的社会生活解释为外在客观结构论的观点⑤。西方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的主体人的生活上发掘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忽视的问题,从而达到了与当代社会时代条件的同步性。同时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受众接受能力的不同,又因受众喜好的不同,要求既有精深的学术,又有大众化通俗化的文艺。精深的学术不能曲高和寡、难觅知音,失去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大众化通俗化的文艺也不能庸俗化泛滥。中国的社会学学科建设是从外部引入的,经过了“匆忙的、被动的借鉴的过程”。迄今为止尚未经过很好的消化和创新。从社会发展进程上来说,虽然中国尚未完成现代化,但其发展已具备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转型的“新型现代化”特性,以人为本,关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同样成了中国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和发展要求,这既对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客观要求,对社会科学学科建构的方向和“边界”的扩大提供了时代条件,同时又对两方面研究的相互融通和建构提供了可能。一味地接受西方理论跟着西方走,不顾中国本土现实,理论便没有深厚的现实作基础,也就行之不远。

    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来看,全球化与其相对立的本土化既有对峙的一面,同时也有着融合和相通的一面,也既如罗兰·罗伯逊所说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相互作用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全球本土化”现象的出现: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本土化也不可能阻挡住全球化的浪潮。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黄金时期,接受美学、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女权主义批评风涌而进,极大拓展了中国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研究界的视野。这时期的批评界,大多处于介绍、引进西方话语的“跟着说”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国批评界一个引人注目的走势是从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化。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市场和文化工业崛起,大众文化势如燎原。我们应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建立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做贡献。对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来说,则是要吸取西方文艺理论研究前沿的、精华的部分,又要结合我们中国文学批评、文学创作的具体实际,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研究体系。

    注释:

    ① 罗兰·罗伯逊:《全球化:社会理论与全球文化》,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92,第177-178页。

    ②③ [斯洛文尼亚]艾尔雅维茨/文 刘悦笛/译《美学与作为全球化的美学》,选自《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第58页,2006.6。

    ④戴兆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路经之反思》,选自《江淮论坛》 2006.5。

    ⑤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的社会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体系的再诠释》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6 第105页。

    参考文献:

    [1]胡群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转向》.《理论月刊》2006.11 。

    [2][斯洛文尼亚]艾尔雅维茨/文 刘悦笛/译《美学与作为全球化的美学》.《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2006.6。

    [3]陈定家.《中国文论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8)。

    [4]陈树林.《马克思哲学的文化哲学意蕴》.《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6。

    [5]衣俊卿.《论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6。

    [6]王青.《论中国特色的文艺学研究》.《理论月刊》2006.11。

    [7]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的社会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体系的再诠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6。

    [8]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推荐访问: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 美学 状况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