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21:50:06 点击:

    摘要: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社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本文在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等几点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就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0-018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因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大学毕业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 而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近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对毕业生的就业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扩招仅仅是一个表面的原因。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涉及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家庭、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

    1 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1.1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速度太快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短期内增速有限,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自1999年高等院校实施扩招后,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迅速增加,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320万人,毛入学率达15%,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到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559万,毛入学率达到了19%.与此相对应,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高校在校生人数和大学生人数也迅速增加,客观地讲,这种规模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在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的同时,大学生就业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据测算,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为社会提供80万到100万个就业岗位。按照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今后几年我国国民经济将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这样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将达到560万个以上。但是,由于城镇每年2000多万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工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400万至1500万,同时农村还有1.5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要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转移的步伐,他们对大学生的就业形成巨大的冲击。虽然大学生具有素质高、专业知识能力强等优势,但城镇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十分廉价的劳动力对我国目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模式为主的社会来讲同样具有无可比拟的诱惑力,因而因经济发展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对大学生来讲仍显得有限。同时,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的国有企业对高校大学生的需求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

    1.2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较大冲击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从农业看,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由农业国向工业制造国转变的时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口配额的增加和出口补贴的取消,农业发展面临空前的压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截止200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5亿。从工业看,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去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纺织、服装、煤炭、食品加工等,由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机器设备的不断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人员在不断精简,而传统工业如汽车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和仪表工业等,由于这些领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本身比较弱,其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而受到国际同行的抑制,中小企业不断破产和转向,大量下岗人员涌向社会;在高科技领域,如IT产业等,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由于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引入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也面对大量进口产品的涌入而遭遇冲击。从金融和保险业等领域看,金融行业目前正处于加速改制时期,向企业发展,它和保险业在国内发展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外资的进入和参与竞争,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行业间的竞争也进一步加剧,所有这些,都必然导致大量下岗工人的存在。而下岗工人再就业和高校大学生就业一样,也属于社会和政治问题。所以,一方面,下岗工人再就业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导致的人员精简也使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空间被压缩。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在人员精简的同时,相应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更面临空前的压力。

    1.3 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和高素质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高消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首先,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用人单位不看工作岗位的实际,一味追求高学历,有些专科生甚至中专生完全可以胜任的工作,也要要求只选用本科以上的大学生;更有甚者,只要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如有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公开打出旗号:“博士你开价,硕士请坐下,本科你留下(简历表),专科你走吧”,“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这种现象不仅严重浪费了人才,而且人为制造就业的紧张气氛。其次,对大学生专业之外的文化素质要求近几年也在不断提高,如一般的公司、施工企业、中等学校等,也要求大学生英语达到四级或六级、计算机水平达到国家二级以上,而且还要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4 高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近几年来,在高校加大改革和发展力度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短期效应,不搞深入的社会调研,盲目扩充专业,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合理。其结果是部分高校强势专业不强,弱势专业与其它高校特色专业普遍趋同,师资和实验设备条件又严重不足,缺乏竞争力,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结构性过剩。这是导致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会在我国人才资源严重缺乏的同时又出现人才资源浪费。

    当前,在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就少。其次,一些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1.5 高校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观念等方面正经受猛烈的冲击。部分高校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办学理念也不十分明晰:教学实验设施严重滞后于扩招规模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使人才素质的提高和拓展严重受限;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不尽合理,未将最新的科技革命成果纳入教学体系,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工科院校更是如此,使很多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过时和落后;等等。

    1.6 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重视不够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其竞争力和就业的直接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求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以及敏锐、广阔的视野。但是,从目前大多数高校反映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仍然紧紧抓住专业教育不放,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予重视,尽管开展了一些课外体育活动、学术讲座、社团活动、辩论赛等,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根本不理想,现在用人单位在对高校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提出较高要求的同时,也对大学生能力素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懂技术、会管理,而且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

    1.7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薄弱影响就业

    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无疑是提高他们就业竞争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尤其是大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偏颇,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都有许多的困惑和不解,就业指导也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是:(1)就业指导途径单一,就业教育没有系统化。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宣传和咨询进行,并且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这样的就业指导属于“临阵磨枪”型,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就业起不了根本性作用。(2)信息渠道单一。我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网络、广告和供需见面会。(3)缺乏专门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设计,没有开设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4)缺乏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和部分院系辅导员完成,人员少,这些工作者缺乏专业的知识,并且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的实效性、针对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现状与教育部提出的“专业化、专职化、专家化”目标尚有一定距离。

    2 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 “一把手”工程,学校党委行政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书记、校长定期听取职能部门、院系关于毕业生的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形成学校统筹,职能部门协调,院系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机制。校领导要深入职能部门、院系,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形成从上到下全员抓就业的局面,要以“非常时期、非常责任、非常决心”来对待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2)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忽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3)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4)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必要的求职技巧缺乏、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5)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6)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新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就业,积极创业。

    参考文献

    [1] 姜尔岚,吴成国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2] 张东建,线联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大学生就业案例教程》;

    [3] 《职业》主办:中国劳动社会保障保障出版社.旬刊.

    [4] 肖克奇.主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北京出版社,2008/8.

    推荐访问: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 原因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