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从通识教育视角审视英语专业建设的现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21:45:05 点击:

    摘要: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通识教育视角出发,审视我国英语专业建设的现状,发现了一些专业设置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语言技能类课程和人文通识类课程比例失调、缺乏具有通识教育背景的复合型教师、学习评价方式过于依赖终结性评估。因此,只有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通识教育;复合型人才;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李林 (1984-),女,安徽滁州人,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应用语言学、外语测试;郑玉琪 (1955-),男,江苏海门人,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考务主任,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应用语言学、外语测试。(江苏 南京 210096)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的英语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总体来说,我国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经历了如下两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7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

    这一时期属于英语专业的草创阶段。英语专业基本上是以语言文学知识为核心,以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为基础,培养少数从事外交、翻译和英语教学的精英人才。课程设置以语音、听力、阅读、语法、写作、翻译等为主,并开设了一些文学、文化类课程,而对英语教育的研究相对滞后。

    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对英语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近30年的发展,英语专业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英语专业技能为基础,以语言文学知识为辅,同时具有科技、经济、外贸、外交、旅游等多种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从根本上看,这种培养模式的变革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发展需要。但其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拟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出发,在对一所省属院校英语专业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审视英语专业发展现状,为英语专业的深度改革建言。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19世纪初,美国伯德学院(Bwo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通识教育进行了相关研究和讨论,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关于通识教育内涵的表述。曾有学者抱怨说:“没有一个概念像通识教育这样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也没有一个概念像通识教育这样引起那么多的歧义。”[1]

    本文拟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标和内容三方面对通识教育作出如下界定:首先,就通识教育的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特指“非功利性、非职业性的教育”;[2]通识教育面向所有人,是“人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2]其次,从通识教育的目标来看,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3]通识教育关注人的社会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3]再次,就通识教育的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和思想的教育类型”,[4]涉及范围宽广全面,例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语言、历史和艺术等;通识教育“不是传授任何仅与某种职业相关的知识,而是给所有受教育者奠定一个共同基础”。[5]

    二、从通识教育视角审视英语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2000年,为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制定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确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纲》对复合型英语人才提出了两方面要求:其一,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必须拥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的英语专业知识;其二,相对于传统的英语人才,复合型英语人才还必须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6]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6]实现专业知识、道德情操和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显然,《大纲》中针对复合型英语人才提出的两点要求与通识教育造就具备远大目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社会公民的培养目标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不能将复合型英语人才视为“英语”与其他专业的简单相加,而应在“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立足于本校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让学生享有广泛的、非功利性的通识教育,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各种能力素质的复合发展。

    三、研究设计

    研究问题:我国本科阶段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评估方式是否符合通识教育理念,能否实现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研究对象:本次研究调查了一所省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四个年级的部分学生和任课教师。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数据。发放学生问卷126份,收回的学生有效问卷12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发放教师问卷53份,收回的教师有效问卷4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6%。

    研究方法:问卷采用按自然班随机抽样调查,当场收回问卷的方法。问卷回收后笔者录入有效问卷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四、问题与挑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图1受试学校提供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不难看出,围绕英语技能训练的听力、口语、泛读、精读、写作、翻译课程占据英语专业教育的绝对主导;而拓宽学生人文素养的人文通识类课程,受试院校只是象征性地开设了英美当代社会与文化和散文选,且在课时数上远不能和技能类课程相提并论,处于专业课程的边缘化状态。

    通识教育强调人的和谐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之间关系的适当与协调。各方面发展不能失衡,否则就是畸形发展。[7]所以,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综合,强化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的相互促进。耶鲁大学是重视通识教育的世界一流大学之一。基于让学生学会生活的办学理念,耶鲁大学开设了人文教育计划课程,培养学生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开设古代和外国文化艺术课程,培养学生超越自己看时代的能力;开设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学生思考人类命运的见识。[8]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外语教育,其培养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人文知识的传承与人文素养的提高。然而,与耶鲁大学做法不同的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功利主义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实用性、应用性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哲学的主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我国外语教育仍然坚持将技能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很小,各类人文课程被大幅度削减,课时大幅度压缩。导致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人文基础薄弱,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王守仁指出:我国外语专业教学过于重视技能训练是导致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的深度、知识的结构、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与其他文科学生有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9]人文精神的衰落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只能充当会说洋文的传声筒,但缺乏深度思考、独立判断、明晰普通性价值的认知能力,与通识教育的目标——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相去甚远。

    2.缺乏复合型师资

    图2提供的是受试院校部分英语专业教师的教育背景。其中,10.4%的教师拥有博士学历,专业方向涵盖英语语言文学、二语习得、英语学科教学论、翻译、比较文学。22.9%的受试教师在大学本科阶段辅修或自修过其他专业知识(包括经贸、法律、新闻、旅游、外交)。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缺乏复合型师资是外语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另一个瓶颈。王立非认为:“要想培养出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自己首先要是复合型人才”。[10]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英语听说读写技能方面是行家,而且每人都要具备其他专业的知识,这对现有的师资是一个新的挑战。由于我国外语专业的师资主体大部分是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所以这批教师在外语技能方面拥有扎实的功底,但具有通识教育背景的师资却是凤毛麟角。因此,像经贸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这类复合型英语专业往往因缺少真正能用流利的英文讲授具有专业深度的专业课程的合格教师而举步维艰。其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复合型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专业基础上只具备基本的语言技能,而在其他专业知识上又进入不了相关专业的主流。当所有专业都在学习英语的今天,复合型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技能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因而不具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缺乏复合型外语师资是外语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3.评价方式单一

    在表1受试院校英语专业提供的考试方式中,终结性评估方式的比重远远大于形成性评估方式(Sig.(2-tailed)= 0.001<0.05)。代表终结性评估方式的期末考试(口头/书面)被安排在每学期课程学习结束后,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定量比较(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结论和判断。

    我国本科阶段的外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以终结性评估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手段。这种评价方式仅能就学生现有的知识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技能技巧做出静态的评价,而无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学习能力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的评估。这种机械的评价方法一方面迫使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对健全的人的培养,违背通识教育要求“激发学生潜能,实现受教育者心智、推理、思考、分析能力全面均衡发展”[3]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教师是评价的绝对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这种做法不仅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的摒弃,而且严重挫伤学生主动承担学习责任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只能成为分数的奴隶,丧失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整与自我规划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终身教育进程的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英语专业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表现为: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语言技能类课程与通识人文类课程比例严重失调;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具有通识教育背景的复合型英语专业教师;学习评估方式过于单一,终结性评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发挥。基于调查结果,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改进英语专业建设:

    1.完善课程设置

    语言与文化的共生性决定外语教学必定是一种跨文化教学。因此,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口径宽的跨文化交际通才理应成为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为此,在保证语言技能课程连贯性的基础上,应逐步开设一系列有质量的人文课程,比如西方文明史、国际关系史、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中西文明鉴赏与比较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也可以在英语技能课程的教材选用和课文讲解中进行相关的人文知识导入,使学生在运用英语作为工具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养。

    2.加强师资培训

    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外语师资队伍。他们不仅具有熟练的外语语言水平,而且具备宽广的眼界和一定深度的文理专业知识的综合素养。因此,外语教师要勇于跨越专业门槛,重新回到学校,攻读其他专业的学位。同时,学校在管理层面上应打破院系部门之间的壁垒,采用合作教学模式,通过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的合作(例如由专业教师选择教材,由英语教师负责教学设计)体现“学科交叉性、专业复合性、语言应用性和人才创新性”[10]的培养模式特征。

    3.优化评价体系

    不断缩减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提高形成性评估方式的使用频率。教师应当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及时了解学生在知识面、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动态变化趋势。在个体纵向比较中,诊断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评估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评价标准,定期开展学生自评与同学间互评,培养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意识和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六、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日益增长。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是首要任务。因此,从通识教育视角审视我国英语专业建设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广大的英语教育研究者和一线的英语教师应当携起手来,借鉴通识教育理念,共同对英语专业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理论反思,从课程结构、师资力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意识、人文底蕴和出色的学习与思辩能力的国际性、通识型精英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瞬息万变,真正实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Missions of the College Curriculum:A Contemporary Review with Suggestions[M].San Francisco:Jossy-Bass Publishers,1977.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2007.

    [4]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econdary Schools.Manual of Accrediting Procedures.In:American Education:Its Men,Ideas and Institutions[C].New York:Arno Press & New York Times,1934.

    [5]Rudolph F.Curriculum:A History of America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Study since 1936[M].San Francisco:Jossy-bass Publishers,1977.

    [6]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3-8.

    [8]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J].读书,2006,

    (4):12-19.

    [9]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42-43.

    [10]王立非.借鉴国外,立足本土,创新教学[J].中国外语,2007,(6):

    13-16.

    (责任编辑:赵赟)

    推荐访问:审视 视角 英语专业 现状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