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内涵建设:地方高校“十二五”规划的主旋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20:50:13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要求。地方高校只有紧紧抓住高等学校“内涵建设”这根主旋律,准确理解内涵建设的基本含义,深入分析内涵建设的客观依据,密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这也是“十二五”规划符合《纲要》要求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十二五”规划;内涵建设;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1)01-0001-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并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在一段近200字的文字中,“质量”一词便出现了8次,足见《纲要》高度重视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说“十一五”是以规模为主兼顾内涵发展的话,那么“十二五”则是以内涵为主兼顾规模发展,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这是战略重点的一个大转移,也是有关策略措施的一个大调整。地方高校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应紧紧抓住“内涵建设”这个大学发展规划的根本和主旋律,进行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才能使发展战略更加明晰,办学理念更加明确,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办学特色更加凸显,大学精神不断光大,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得以落实。

    本文针对地方院校的“十一五”发展现状,通过查找不足提出“十二五”阶段加强内涵建设的方针和思路。

    一、内涵建设(发展)的基本涵义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内涵建设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教育部的一些重要文件如教高厅[2004]21号文以及教高[2005]1号文等重要文件中都未出现“内涵建设”字样。直到2007年(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才使用“内涵建设”一词。该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在2010年的《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则连续3次提及“内涵建设”,如今内涵建设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理解“内涵建设”的基本含义呢?所谓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即“概念的涵义”。“高等学校的内涵”,按逻辑学的定义和《高等教育法》对高校职能的表述,应指“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一类社会组织”。由于理解的角度不一,国内专家对“高等学校内涵建设(或发展)”的理解和看法也不尽相同。华中科技大学张应强教授认为,对内涵发展没有严格的定义,但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理解。最早是闵维方研究的高等教育规模效益问题。今天讲内涵发展大多是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华中师范大学董泽芳教授认为,“内涵发展”的内涵是很丰富的,至少涉及质量提高、学科和科研水平提升、教师队伍和人才水平、制度创新、文化建设、办学特色和效益提高等多个方面。浙江大学徐小洲教授则认为,应该从内外关系来看待内涵发展,一看是否符合大学规律;二看是否促进大学发展;三看是否促进社会进步。讲内涵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涉及办学的各个方面并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鲁东大学乔万敏教授提出,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周先雁教授也提出,如果说外延式发展重点强调发展的数量方面的规定性,那么内涵式发展则重点强调发展的质量方面的规定性。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伴随大学外延式扩招而带来的质量下降问题,要实现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内涵建设的基本含义是指围绕高等学校三大职能和提高办学质量开展的一系列建设活动。主要内容包括:(1)人才培养方面,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2)科学研究方面,注重原创性和突破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以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为第一选择;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3)服务导向方面,树立结合才有活力,服务才有价值,双赢才是最佳结果的理念,实现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

    因此,地方高校“十二五”规划的制订,要紧紧把握“内涵建设”这根主旋律,在考虑学校长远发展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拓展新专业,调整老专业,培育品牌,形成特色,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促进学科、专业与社会协调发展。

    二、内涵建设的客观依据

    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输入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产品的质量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社会需求、经济形势、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内涵建设要考虑当前的国情、社情和校情。

    (一)充分认识国情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下,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天、海洋等前沿学科和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国的经济地位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向中下等收入国家迈进,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有了更高和更迫切的需求。国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措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等教育自身在“大扩招”、“大建设”、“大提高”阶段所暴露出来的内涵建设不足、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办学规模、多校区办学等带来的管理困难等问题,对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提出了历史性挑战。

    (二)充分认识社情

    这里的社情指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就盐城工学院今后的发展来说,在充分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应特别重视江苏沿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新的战略思想。为适应沿海大开发,盐城地方政府果断提出,做强汽车、纺织、机械、化学等四大支柱产业是地方规划的重要内容,“到2015年建成国家湿地生态公园和全国重要的革命教育旅游基地,到2020年建成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城市”是地方规划的既定目标。新的产业、新的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应该说,江苏沿海开发,是我校“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契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校生存和发展重要的外部环境;学校未来的发展,需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三)充分认识校情

    我校是一所省市共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已有50多年的历史,升格为本科院校也已有14年。14年来,我校的师资力量不断强化,专业结构得到优化,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教学设施迈向现代化,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扩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素质、改善人才结构的要求使我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还不能够适应,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人才的素质结构还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认真分析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我校内涵建设的各项指标差距。

    三、内涵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

    指导思想是发展的指向针、行动的指南针。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就不会在实践的过程中迷失方向。长期以来,盐城工学院坚持“办学质量是核心、特色发展是关键、服务社会是源泉、协调发展是保证”的内涵建设指导思想,紧抓教育质量,强调特色强校,践行科学管理,统筹规划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形成了以工为主,多科性的有地方特色的同类一流高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层次定位,立足盐城、面向江苏、服务全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服务面向定位、培养基础理论实、创新精神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四、内涵建设应贯穿于“十二五”规划全过程

    陈至立同志曾指出:“时代要求大学校长要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善于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善于协调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善于动员和配置各种资源。”盐城工学院内涵建设借用工程技术领域“顶层”设计理念,在“十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将内涵建设贯穿于“十二五”规划全过程,从发展战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内部管理体制以及大学精神等方面进行了从上而下、系统而科学的定位和规划。

    (一)在宏观战略中体现内涵发展

    地方高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要解决“办什么学”和“如何办学”的问题,要勾画出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路径。要以人为本:突出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改革发展以师生利益为重,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办学,使办学成果惠及全体师生;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要强调学科、专业立校、突出人才强校、特色兴校。

    (二)在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中体现内涵发展

    学科组织是高校组织系统存在的基本单位之一。学科建设内涵明确、措施得力,对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结合学科基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造提升老专业,适度发展新专业。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校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具体措施是:扬长避短,在考虑自身学科积淀和学科优势基础上,根据地方科技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凝练出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研究方向;培养出优秀的学科团队,产生标志性的学术成果。

    (三)在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中体现内涵发展

    人才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是被中外高水平大学发展证实的真理性共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内涵建设最具潜力的因素,也是大学声誉最现实的衡量标准。“十二五”期间,我校将注重团队、梯队建设,注重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调优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将“培养、引进、使用、待遇、激励”贯穿人才管理的始终;大力培养“双师型”、“双语能力”、“教学科研全能型”或“专项突出型”教师队伍。

    (四)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途径上体现内涵发展

    根据《高等教育法》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关于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方案和途径,我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途径等相关方面体现内涵发展: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根据我校多科性办学和服务地方的性质,将学校类型定位为教学型高校,主要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为地方和行业培养高级应用人才,专业口径较宽、适应面较广的应用型、技术型本科人才,同时创造条件培养专业型硕士(甚至博士)。其次在人才培养途径上,采取了以下措施:(1)教材、课程的合理分工与效率。按学科设置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2)在科研方面,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有条件的也可进行基础研究;编写高质量的教材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3)借鉴工程人才评估标准(美国工程认证委员会ABET)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程实践能力、有效表达等能力,即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4)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导向和措施。(5)将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深入到学习借鉴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材与课程、教学环节、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

    (五)在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中体现内涵发展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首先要界定、协调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学术权力的主体是教学和研究人员;行政权力的宗旨提高高校的运行效率,保证学术目标的实现。当前要重点解决的是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利的倾向。两者管理重心都要下移,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要积极改善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推进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管理水平。其次要统筹利用校内人、财、物各类资源,打破部门(单位)障碍,提高办学效益。以日本高校办学条件标准为例(文部省,平成10年颁布,1998年)进行大学办学基本条件、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比较,采取提高教学行政用房的利用率、控制新建用房的措施,如在晚间、双休日排课,考核教室、实验室的年(或周)利用时数等。

    (六)在大学精神层面体现内涵发展

    大学内涵建设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高校要有真正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把握着高校发展的正确方向,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谈大学精神,一是要谈大学的学术本位。大学要成为知识传承的“集散地”和知识创新的“策源地”,要自觉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二是要谈大学的育人功能。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应成为高校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盐城工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传承了“铁军精神”,凝练了“笃学格致厚德重行”校训,这正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笃学”特指“刻苦专心学习,撷取科学知识”。对学生而言,要求力戒浮躁虚荣,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专心致志;对教师而言,要求多读勤思,研究探索,做好学问;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特指“缜密推究事理,增强创新能力”;“厚德”是指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推崇思想道德修炼、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特指“强化品德修养,追求高尚人格”,反映了以德治校的要求,引导教职工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学生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重行”特指“注重行为实践,服务和谐社会”,同时也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

    (责任编辑 东彦)

    推荐访问:主旋律 内涵 二五 高校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