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广州农村文化发展方式及其对高校课程设置的借鉴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19:50:16 点击:

    摘 要: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在建设文化强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以广州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形式和发展功能为例,将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方式区分为传统空间的现代化改造、政府主导的文化工程、民间文化活动和市场催生的文化活动四种类型,同样在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借鉴广州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和市场文化、民间文化进入高校课堂,从而将文化发展和人才培养有效结合。

    关键词:农村文化发展方式;高校课程设置;借鉴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文化强国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就成为党和国家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使命。高等学校作为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1],更是承担着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尤其关乎在我国建设文化强国过程中创新知识、传承文化和发展理论的重大使命。因此,探索改革高等学校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方式,借鉴和吸收民间文化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增加传统经典文化和现代先进文明的学校和教育,既可以培养出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期大学生,又可以创新时代文化和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从而将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效结合,共同发展。

    一、广州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方式的类型分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张的同时,广大农村地区也迅速完成了非农化和城镇化,相关研究显示,到2009年底,广东省城镇化率为63.4%,珠三角地区为79.9%,珠三角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只占2009年地区总产值的2.4%[2]。珠三角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也改变了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轨迹和模式,同时也衍生出了很多新的文化发展形式和文化活动形式,这些新的文化发展形式与文化活动方式不仅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而且活跃了社会主义文化活动内容。就珠三角地区来说,在快速的城市化和急剧的社会变迁基础上发展出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夯实了基础,同时,也为高等学校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素材,随着城市就业日益饱和以及中小城镇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会前往基层和农村就业,为提高大学生适应基层生活和农村社会,借鉴和吸收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成果和文化活动内容并纳入到高等学校日常课程教学,从而既可以弘扬传统经典文化确保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也可以推进现代乡村文化进入高校课堂增强大学生认识社会的水平和能力,同时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教育实现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的“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根本目标。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其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形式可以区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一)传统文化空间的现代化改造:宗族祠堂作为现代文化传承和普及的公共场所

    宗祠是宗族祭拜祖先寄托哀思的场所,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过去的宗祠还是处理宗族内部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宗祠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族群的中心,是宗族最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场所,一般不允许外人入内。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广州农村地区的宗祠逐渐被改造为集图书室、曲艺社、民兵之家、棋牌室、乒乓球室、龙狮队、电影投放室、绿色网园和老人活动室功能于一体的村民文化活动场所,此时的宗祠,已经不再是谢绝外人的宗族场所,而是敞开大门,成为村民学习、休闲和娱乐的公共场所。旧祠堂经过修缮和赋予新的时代含义,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村民休闲、文化、娱乐一体的公共场所,便成为村民求知、求乐、求美的文化生活乐园,旧祠堂‘老树发新芽’成为现代文化传承和普及的公共空间,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

    (二)民间文化活动:以舞狮协会、龙舟协会的村庄文化活动巡游与交流形成制度

    广州农村地区的民间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有传承粤剧的民间组织——番禺区的钟南曲艺社,成立至今有50多年的历史,不仅组织严密,而且人员完整,经常自编自演各种经典粤剧曲目随各级文化组织送戏下乡,活跃村庄文化生活。

    龙狮舞和武术拳术作为岭南地区传统的民间文艺活动,在广州很多农村都比较盛行,也是深受民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形式。番禺区很多村庄的龙狮队时常外出串同献技相互交换,取长补短,足迹遍布广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区城市,不仅加强不同村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发扬了中华龙狮武术文化。

    (三)市场催生的、以现代化的电影院、少年宫等为代表的新型文化活动

    广州农村地区与其他农村地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流动人口较多,人口聚集效应比较明显,再加上广大农村地区非农化程度较高和工商业经济比较发达,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文化设施开始在广州农村地区落户。通过实地走访可以发现,越靠近广州市中心的农村地区,拥有现代化的星级电影院、青少年宫、网吧、各类培训场所的比例越高,这些现代化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场所是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程度提升密不可分的,这不仅改变了传统农村地区文化活动内容单调和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的落后面貌,而且塑造了广州农村居民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理念,极大地推动了广州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质量和文明化水平。

    二、广州农村文化发展方式的功能分析

    多样化的文化发展形式和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内容不仅有效解决了广州农村地区物质文明发展之后精神文明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而且为广大村民参与社会管理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机会和途径,最终繁荣了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政府文化、民间文化和市场文化。具体来说,广州多样的文化发展形式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一)宗族祠堂将传统岭南文化与现代化生活方式有机勾连,提供居民的公共生活能力和增进了民间互助精神

    宗族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在中国农村社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随着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宗族祠堂所具有的传统社会功能和祭祀功能逐渐淡化,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和村民公共活动的载体,宗族祠堂成为广州农村地区居民最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通过对宗族祠堂的现代化改造和功能提升,所有村民包括外来人口都可以自由出入祠堂看书、聊天、参与村庄决策、参与娱乐活动、举办集体宴会等等。

    总之,宗族祠堂只是一个建筑物,广州农村居民创造性将开展祭祀活动的建筑物改造成为村民参加文化活动和读书交流的空间,不仅改变了祠堂的传统功能,而且将传统岭南文化和现代阅读生活共存于祠堂内,不仅提高了村民们的文化修养和促进了农村地区劲升文明建设,而且推动了农村居民参加公共活动的能力和增进了农村地区民间互助的精神,最终实现了农村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二)政府主导的文化下乡工程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和农民的文化修养要低于城市,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通过文化下乡和文化进基层的方式来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新成果,就成为推进和带动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主导的文化下乡行动具有高度权威性和行动一致性的特征,由广州市委市政府相关只能部门建立的、以农家书屋为代表的文化下乡活动不仅提供了基层民众学习和认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机会,而且可以巩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进而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最终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促进了不同村庄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整合了村庄秩序和增进了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间文化活动和文化形式作为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发挥着凝聚乡村价值和整合乡村秩序的功能,而且作为广大村民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发展了乡村文化,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水平,增进了村庄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最终维护了村庄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推进了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

    民间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性文化,以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在不同村庄之间进行巡回演出和交流,从而丰富了广大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增进了村民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推动了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广州农村文化活动方式对高校文化课程设置的借鉴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文化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大缺陷和不足: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趋同、课程文化落后等等[4],此外,文化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5],很少有课程设置面向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现状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足以承担发展农村文化和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在今后的高校文化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加强和提高:

    (一)推进传统文化走进高校课堂,提升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增进高校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

    发挥大学生在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的基础性作用,首先要建立一个稳定的传统文化进学校的机制。通过改革高等学校文化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引入传统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走进高等学校的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培养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保护传统文化、守护传统价值和传承传统精神,通过大学的课堂学习和教育将传统文化内化为大学生人格和内心的一部分,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增进高校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最终做到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两不误。

    (二)高校课程设置应该改变以就业导向的功利主义思想,要着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

    当前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毕业生就业率成为衡量一个专业好坏的重要标准,这种单纯以就业率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利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某种程度上,正是功利的、短视的就业导向的课程设置影响了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严重阻碍了严肃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高等学校的辐射和扩散,相反,一些庸俗的、具有明显消费主义的快餐文化却在大学大行其道,这不仅不利于文化强国的建设,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

    鉴于当前高校文化课程设置中呈现的功利主义色彩浓厚,而对严肃的、经典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不重视,我们有必要改进当前的文化课程设置和文化课程的教学,建立一种包括传统经典文化、国家主流文化、优秀民间文化和市场先进文化为基本内容的先进文化教育体系,同时将基础性的文化课程设置为全校性的公选课,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文化、国家主流文化、优秀民间文化和市场先进文化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觉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最终提升广大在校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

    (三)优化和改进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课程设置,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进学生驾驭市场文化的能力和素质

    当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市场文化具有强大的自配和控制能力,也是一种非常强势的文化类型。市场文化强调公平竞争和鼓励合作主义价值,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平时的文化课程设置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市场先进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培养适应市场先进文化的能力和素质,重视合作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培育,帮助高校学生在大学阶段适应今后的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

    广州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日益在农村地区扩散的以消费主义为鲜明特征的市场文化,它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和发达的设备迅速走向千家万户,并且能够迅速改变人际交往方式和人们的价值认同方式。在大学阶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和了解当前市场先进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可以增进大学生毕业以后驾驭市场文化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适应市场生活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所谓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建立一种亲身参与市场实践和实地体验的市场文化学习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当前市场文化发展的阶段和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张砚清(1982,7—),山东庆云人,女,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推荐访问:广州 其对 文化发展 借鉴 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