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19:05:11 点击:

    【摘 要】普通高校开展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程是加速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和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步骤,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号角的吹响,这一工程应在我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结合浙江理工大学的实践,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普通高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创新创业

    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必要的、有效的步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民族多样性、地域差异性、经济滞后性、历史文化复杂性的少数民族地区面临巨大挑战。新时期,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在培养创新创业型少数民族人才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扶持民族地区教育,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行,积极而又稳步地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更多地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是高等学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根据教育部的决定,从1980年开始,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所院校先后举办了民族班,此后,有关部、委和省、自治区的一些高等学校也举办了民族班。多年实践证明,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在普通高等院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速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步骤,是为落实国家建设重点转移到大西北和大西南,积极进行智力开发,培养各少数民族建设人才的有力措施。

    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而创新素质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对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新素质是种认识、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是知、情、意的统一,它涉及人的身心、智力、思想、人格诸多方面的基本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核心部分,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所以说,创新素质是人类的最高本质和最高能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就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发展的目标,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成绩,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还相对滞后,与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同时,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民族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和民族地区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全国范围来看,随着不发达地区开发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日显迫切。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我们不仅要给予其广博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完善知识结构,丰富人文知识、社会知识等,而且要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探索未知的学习习惯,锻炼他们的创业就业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丰富多样的社会变化,成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

    培养创新创业型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是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发达地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不少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及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深入挖掘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潜在动力。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办学112年来,积极开展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开放应用型高级人才,涌现了一大批业务精、素质全的行业能手,从2001年起,学校在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开设了民族班,主要在省内招收畲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学生,至今已有8届。从04年开始,学校还每年在新疆等地区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目前,学校已有包括畲族、满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二十余个少数民族的学生400余名。在浙江省政协、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等上级领导部门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教育工作呈现了良好的局面和效应,学校还荣获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学校“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办学特色,学校积极把这种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渗透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各项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少数民族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了积极的创业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参与创业实践,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总之,各级政府和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有不少积极的理念和做法,但是与时俱进地突出创新能力提升和创业素质培养的思路还不是十分清晰,在探索系统的教育实施方案的进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紧扣现代化人才培养要求,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以校园精神提炼、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注重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建立了与各级地方民政部门的良好合作关系,获得了有效的政策支持,同时建立了与多家企业的合作育人平台,获得了有力的实践操作支持。育人实践立足创新创业素质的基本内涵、特征及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了适应创新创业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重点及举措,形成了集思想引导、能力培养、制度保障、基地运作为一体的育人系统。

    1.以思想教育为先导,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意识,是永不满足现状、永远进取的精神,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不应有任何精神枷锁,要有寻觅新奇,再造自然、刷新意识的躁动和激情。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第一阵地,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阵地,软硬件条件为创新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条件。浙江理工大学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个性分析和评价的前提下,在新生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中开展以创新精神树立和培养为中心的成长发展历程设计,开展成长互助训练,配备团队导师,设计创新创业系列指导课程,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少数民族学生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个人性格、爱好禁忌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着明显差异,具有特殊性,但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创新创业者,必须具备热情、适应性、专心致志、乐观、自信、协作精神、坚韧等人格特征。学校开展心理素质拓展工程,完善少数民族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从入学初的始业教育到毕业环节的就业指导,全程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户外训练、定期测试、专家讲座和咨询等活动,引导民族班学生缩短与汉族学生的心理距离,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处事能力,为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普通高校应倡导各民族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享科技进步成果,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回馈社会和民族的意识。多年来,浙江理工大学注重指导少数民族学生与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开展爱心结对、志愿助教、捐赠助学的活动,鼓励他们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到民族地区开展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调研活动。在引导机制上,学校还着力建立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各类校内外导师工作机制,在配强配足班主任、学业导师的基础上,聘请多名政府官员、企业家及专家学者担任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导师,他们带来的丰富社会资源对少数民族学生接触社会、增长阅历、提升知识、创业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就业理念、提供就业岗位等工作中成效突出,有两届电子商务民族班毕业生一次签约率达100%。

    2.以能力培养为抓手,传授学生创新创业本领

    普通高校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是利用普通高校较为先进的教学、师资、设备等方面条件,有的放矢进行特殊形式的培养,是国家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实行的一项特殊措施。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偏僻落后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导致他们的整体知识基础与汉族学生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浙江理工大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每年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会、交流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和专业学习要求,逐步编写出系统科学的教学大纲,以适应创新创业教学的需要。同时,学校紧密结合创业班、创新班、创新学分认定等教育教学改革环节,精心组织创新创业系列讲座,邀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周毅等杰出校友与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座谈交流,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化、体系化。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综合活动,是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创出新成果的思维过程,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与活跃的灵感,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高校应有效使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积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各项教学、科研、设计活动中。浙江理工大学实施少数民族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建立系统的申报、立项、答辩、结题等程序,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与课题设计和研究,深层次地学习、思考并参与研究本学科及领域的现实问题,适时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50%以上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学科赛事,学生团队连续多年获得专业竞赛大奖。学校为少数民族学生牵线搭桥,鼓励优秀生参加专家课题,许多研究成果直接为企业服务,部分研究论文还在高层次期刊上发表。不少学生经历了社会调研、主题分析和探讨等研究过程,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明显提高;经历了接受任务、市场调研、初稿分析、产品试样等实践过程,增强了对产品、市场、企业和社会的认知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提高教育实效,学校还结合专业特点创建了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创新创业教育,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相关教学及科研训练环节,对传播创业信息,提高创业技能,促进相互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3.以民族文化为根源,传承特色创新创业素质

    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随着文化层次、个人素质的提高,这种民族意识有了更明显的增强,对民族问题极为敏感。高校应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增强的特点,做好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民族意识中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为此,高校要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现状和特点,熟悉他们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引导他们建立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的成长、成才付出真情,把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问题和政治地位的敏感特点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激励他们为振兴民族、振兴祖国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浙江理工大学组建了人文素质拓展中心,实施以传统民族文化为重点的人文素质拓展及认证,每年举办以“展民族风情、传华夏文明、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民族文化节,这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集思想性、娱乐性、实践性于一体,展示了各民族学生的风采,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继承、创新,加快了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及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省委统战部、教育厅、民宗委指导下成立的高教园区大学生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为高教园区和谐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拓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少数民族学生组织建设的民族文化艺术协会也以特色鲜明、工作成效明显获得学校四星级社团,该协会组织的民族创业创意设计大赛每年都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蓝本,受到业内同行关注。此外,学校还主动与少数民族生源地的民政部门联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志愿者服务和学生回乡挂职锻炼机制,安排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大学四年的实习体系,实现学生学有所用,学其所用。

    4.以创业基地为载体,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它的普及和发展需要建立更多的传承平台,需要体现更多的社会效应和作用。浙江理工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中心积极开展校外创业基地建设工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素质锻炼提供了诸多机会。如电子商务专业民族班学生参与团中央与中实集团中华社区网合作试点建立社区网上“青春互助超市”的创业实践活动;与浙江今飞集团等地方龙头企业共建合作设立针对少数民族优秀学生的专项奖助学金,开展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基地化运作模式,融汇了社会各界的资源和讯息,有益地促进了人才培养的成效,同时,也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实战中目睹了创业过程的艰辛和快乐,深刻体会到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一份责任。此外,在浙江省委统战部和省民宗委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学校积极扶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学校第二届民族文化节开幕式上,省政协、省委统战部及学校领导亲自为电子商务民族班少数民族学生创办的杭州典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剪彩仪式,公司正式投入运行,并从杭州金阁数码有限公司承接了第一笔业务。这是民族班学生在“自主创业、回馈社会”口号下创新创业教育结出的又一硕果。

    实践证明,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全局,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高度出发,统筹民族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促进民族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同时,也要牢牢把握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关键,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开拓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带动整个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羽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新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2]司忠业,武亚珍,孟克巴雅尔.以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指导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2006.

    [3]何莹,张庆林,李红.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本文系2009年浙江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政课题《校企合作平台下的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部分成果,相关项目获浙江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推荐访问:探析 少数民族 普通高校 创新 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