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朱永新:改变120万孩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11:40:24 点击:

    “新教育实验”旨在推动“人的教育”,指向心灵,指向精神发育。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她)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尽管各自的主张不尽相同,但读经运动的推动者们俨然形成了一个圈子,或相互扶持,或经常交流,或保持联络,最不济,也能知道其他人做了些什么。然而提到朱永新,一个推广读经多年的圈内人士反问:他是谁?

    的确,朱永新不属于这个圈子。他从未打过读经的旗号。但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由他于2002年正式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倡导“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使用的读本,从已出版的1册《中华经典诵读本》、6册《中华经典诵读》,再到即将出版的12册“晨诵本”,其中一部分内容是《老子》、《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选段。截至目前,该实验已经吸纳了701所学校、120万名师生。

    从理念到行动

    1958年生于苏北小镇的朱永新,自称并无良好的家学渊源。和几乎所有的同龄人一样,他的少年时期并没有多少书可读。高中毕业后,他做过苦工和棉花检验员。直到1977年考上大学,“才开始比较自觉地补课”,每周都要借十几本书“恶补”。

    中国文化方面,除了阅读通史、背诵古典诗词,主修教育心理学的朱永新,“要了解从远古到当代中国教育的贡献,就强迫自己,从头到尾,把中国最原典性的书读一遍。”“第一本当然是《论语》,从先秦诸子一直到朱熹、王夫之,先后三四年时间,下了些小功夫。”这也为他后来著述近百万字的《中华教育思想研究》打下了基础。

    刚刚结束批孔的年代,有人主张深入传统文化寻找民族的根脉,也有人断定干涸的黄土上看不见蔚蓝色的希望。朱永新属于前者。“世界上几个大的古老的文明,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宗教,我们没有啊,我们把儒家的学说、传统的文化实际上当成宗教,所有知识分子必须要学的,几千年没有断过。这也是中国文明一直不断地与外来文化融化而没有被同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说,“最伟大的经典之中,最伟大的诗词之中,实际上蕴藏着中华文明的灵魂。”

    大学毕业后,朱永新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国内国外辗转,一直修到博士后。1999年,他的生活因一本书发生了重要变化。

    这本后来被他反复提起的书叫《管理大师德鲁克》。书中有个细节:德鲁克父子去看望另一个管理学大师熊彼特,熊当时已经在弥留之际,就对德鲁克父子说:我到了这样一个年龄、这样的状况,我知道仅仅凭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你能够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

    这段话给朱永新“很大的心灵的震撼”。尽管彼时正担任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市主管教育副市长的他,已经出版了很多心理学教育学著作,“但是很坦率地说,我并没有真正走进教育生活,更谈不上影响和改变我们教师的生活。所以,我就决定真正地去走近教师,走进我们的教育。”

    一年后,他在新著《我的教育理想》中描述了心目中的好学校、好老师、好校长应有的模样。很多教师跟他讲,这本书点燃了他们心中沉睡已久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也有老师看后很困惑,说:“朱老师你讲得很好,我们看了以后很振奋很激动,但是现实的教育生活不容乐观,我们只要一回到学校,沸腾的热血就冷却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们戴着镣铐在跳舞。”

    这些反馈促使他思考,“既然大家认为我这些理念是对的,我的这些理想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为什么又那么困惑,为什么又无法去做呢?我一直认为,在任何状况下,任何制度下,人的行为总是有空间的,都是可以探索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找到真正的空间在什么地方,没有找到怎么样有效地行动,所以我在继续思考,我们这些好的理想和理念到底怎样去变成行动。”

    通过网络,通过对话与碰撞,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逐渐在他脑海里成形。朱永新决意要做一个依托国家“十五”科研课题,以帮助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2002年6月,“新教育实验”的专门网站“教育在线”开通;8月,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启动了新教育实验。

    共读

    “新教育实验”到底要做什么?甫一开始,实验明确了六项行动:营建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

    2007年,在运城召开的第七届新教育实验年会上,朱永新明确提出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命题。

    这样的阐述,源于朱永新对“教育”和“阅读”两者关系的认识。“新教育实验”旨在推动“人的教育”,指向心灵,指向精神发育。而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她)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他认识到,“我们曾经有过伟大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传统,千百年来,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曾经把我们的祖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们拥有完全相同的语言,而这些语言也有着相似的解释:礼、仁、智、义、勇、孝悌……在对于这些共同经典的解读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体系与思想基础。而在数十年前,我们还曾有过一段共读历史,通过共同阅读马克思主义学说,一个民族又一次拥有新的共同语言。”

    问题就在于,这些共读的历史消失了,崩溃了。他担心的是,“如果没有共同的神话与历史,没有共同的英雄与传说,没有共同的精灵与天使,没有共同的图画与音乐,没有共同的诗歌与小说,我们就不可能拥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道德标准和对未来的共同的愿景,也就没有所谓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的社会就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在这次新教育年会上,朱永新展望了“书香校园 ”的美好前景:将努力打破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一统天下的格局,恢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共读传统,为每一位孩子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他的书籍,让师生、亲子沉浸在民族乃至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之中,恢复与传统的血脉联系,恢复师生之间被应试教育异化的密切联系。同时期待从书香校园的建设走向一个真正的书香社会。

    也就在这一年,他主编出版了一本叫《改变,从阅读开始》的书。书中选编了辜鸿铭、章太炎、梁漱溟等十九位智者的讲话和文章。这本书是对中国文化的集中解读,有儒家、佛教、道家等不同角度,但实质上说的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朱永新在序言里写道:中国文化,无论儒家、佛家、道家,都是建立在对自我生命认识的基础上的。它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反作用于自己的生命,使生命成为智慧的,从而使生命得到改造与解放。所以,中国人的教育都是从唤起人的自觉能力开始的,“在明明德”;然后再觉他,“在亲民”;不达到“至善”的程度不能停止你的进步。

    “这本书也是为新教育准备的,具体地说,是为老师准备的。现在整个中国的教育改革都走西方的路线,用西方的理论,多元智能啊、建构主义啊等等。我们发起的新教育运动,就希望它要有中国文化的根。”他建议校长、教师们,日常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几本教育理论书籍上,要从这本书开始,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

    “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机械地背诵,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应运而生。而“新教育实验”则倡导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

    一方面,和读经运动的推动者们一样,朱永新也认为背诵要从小学开始,他与南怀瑾的私交也颇深。另一方面,他不赞同读“南怀瑾他们提供的简单的经的内容”,而主张读“经典”, 除了四书五经,还包括后世优秀诗文以及外国的经典篇章;他认为一古脑背诵、“读得字字千金”的“读经”违反了尊重个性、尊重学生兴趣的原则,而主张适当地裁选和引导,以契合儿童的当下生命。

    在“新教育实验”正式启动之前,朱永新就请人编了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由张中行审定。“我当时提出几点想法。第一,与教育部的大纲要衔接。第二,最重要的原典不要遗漏。三分之一是原典摘选,南怀瑾王财贵他们都是全文诵读,我们没有用全文。真正要吟诵的背诵的,也不应需要全文。第三,容量要适中,不能太大。第四,要适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尽管原典是基础,但原典里有些东西,离孩子们比较远,我们还是希望以孩子更容易吸收、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所以在编的时候,还选了很多童谣以及近现代的作品。”

    这本书的缺点是没有分级,小学初中都可以用。后来,朱永新的博士生许新海,主持编写了一套六本、分年级的《中华经典诵读》。而即将出版的新教育“晨诵本”, 选入了很多东西方经典,如纪伯伦、泰戈尔、金子美铃等人的诗歌;从小学到初中,每天一首,每年一本;而且每本书有一个主题,对教师怎么使用也有指导。

    “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除了晨诵这些参考读本之外,加入“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各施手段以“营造书香校园”。

    比如江苏昆山柏庐小学,每周二中午进行“诵读考级”,每个学生都可以申报一至六级的考试,依诵读篇章的多寡难易赢得不同的段位。学校的名字,是依据朱子的名字命名的,《朱子家训》被列为必读教材之一。

    2008-2009学年“新教育实验”“十佳教室”评选,湖南省桃源县茶安铺镇中心小学二丙班榜上有名,班主任敖双英,带着孩子们花了3个多月95天,完成了《三字经》的晨诵课程。

    山东淄博临淄金茵小学五(3)班,是第一个在小学阶段完整贯彻了新教育儿童课程理念的实验班级。每天清晨,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常丽华就会走进教室,把轻柔美妙的音乐打开。先是带着孩子们读童谣、儿歌、儿童诗,后是一起吟诵唐诗宋词,再后来更加自觉地开展“在农历的天空下”的古典诗词之旅,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配合国画、月亮与星辰、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等。

    五年级下学期又开始了儒家思想课程。常老师把这个课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的人生图谱”,通过了解孔子的一生来理解“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这段话的意蕴。晨诵时间,则带着孩子们吟诵《论语》。

    打造最好的素质教育

    “新教育实验”启动早期,每个周末,朱永新都主动到各地宣讲。当时他有一句话,叫“星期一到星期五,给苏州人民打工;星期六和星期天,为新教育打工”。但是现在,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的他公务繁忙,“时间也不允许了,必须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另外,我们的规模已经够大了,不断有实验区等着排队要我们批准。”

    加入“新教育实验”并没有门槛,但必须以在新教育网站持续发帖等方式,“告诉我们你在做什么。一般是一年之后,我们验收挂牌。也就是说你得先做,才承认你,不是先承认了你再做。”

    他坦诚,虽然“新教育实验”应是草根的、民间的、自下而上的,但当前24个实验区,基本上都是至上而下进行的,“都是有思想、有理想的教育局长在推动”。

    “我们是改良性的,不是革命性的。中国只能选择渐进的改良,中国教育经不起折腾。”朱永新说。在他身上,也有着“改良派”的乐观和耐心。和很多NGO一样,“新教育实验”的核心团队也遭遇过“危险期”,朱永新一面广泛“化缘”,一面推动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不断开发新的课程产品提供给实验学校。

    面对一些质疑,朱永新说,“每一种文明、每一种文化都有值得重视的东西,它们之间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价值认同,民主就是其中之一。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里,民主的思想是有的,当然,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读经是需要改变的,他给孩子的不是完整的文化。正是认识到这个局限,我们也引进其他文化的经典啊,一定要把人类文明的最好的内容给孩子,而不是仅仅是中华的文化。”

    但他同时认为,要允许尝试,“有的学校,他完全读原典;有的学校,完全读西方的经典,都未尝不可以。我觉得要让不同的教育思想家,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的区域,不同的学校进行不同的尝试,若干年之后我们再来比较吧。新教育不可能覆盖全国每所学校,只是一种选择,他认同,我们就一起来做这个东西。”

    “新教育实验”有两个愿景:一是要打造中国本土的教育学派,第二是要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从80年代提出到今天,素质教育一直没有找到办法。‘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我们新教育做的一切,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我们不是简单的阅读,知和行结合得非常紧。”截至目前,约有701所学校、120万个教师和学生加入“新教育实验”。假如朱永新的两个愿景能够实现,那么,这一实验将要惠及的师生数量难以估计。

    [资讯]

    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教育部部长周济、中国驻韩国大使李滨等出席挂牌仪式。

    19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整个华文世界的活力,国外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师资需求激增。“孔子学院”意欲建立海外基地,提供零距离的教学服务,并协助整合和统筹当地现有的汉语教学以及民间文化活动。

    “孔子学院”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与德国的“歌德学院”等类似机构不同,“孔子学院”甚至连一个专职教师也没有,目前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来开办。其建立基础是:中国大学的对外汉语院系,向国外有汉语教学的地方派汉语教师或专家,从事教学、课程设计等交流活动,而这个工作,之前已经做了几十年了。

    截至2009年8月,已在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有舆论认为,“孔子学院”自动走出国门传播汉语,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杜兴整理)

    推荐访问:改变 孩子 朱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