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让朗读来唤醒……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11:20:26 点击:

    钱理群先生曾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声音是对生命的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用心朗读是我们阅读教学之魂。”朗读,使心灵起舞,文字绽放,仿佛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唤醒了文本,唤醒了情感,唤醒了美感,唤醒了想象……让语文课堂变成温暖生命的记忆。

    1.朗读——唤醒文本

    语文教学凭借的是多样而富有情趣的文本,而文本是需要唤醒的。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只有通过朗读,通过目视,来一次心灵的对话,才能激活文本,唤醒文本,文本才能获得生命,才会成为生命意识的升华和审美意识凝聚的“明珠”,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才能飞扬起来。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使学生与文本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唤醒“语言的原初诗性”,将书面上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演绎成生活中的画面,在朗读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这时,文本才被真正唤醒。

    比如,张学青老师在教学《月光启蒙》时,就是通过朗读来唤醒文本的。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夏夜里的童谣。(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师:三首童谣,自由念,可以拍手,可以跺脚,可以拍桌子,甚至可以叫着喊着读。觉得怎么读畅快你就怎么读。

    (生自由读,跺脚的,拍手的,边读边做老鼠啃锅沿动作的,不一而足,气氛活跃)

    就这样,那些天真烂漫、贴紧儿童的童谣,伴随学生拍手、跺脚、打桌子的节律,在一遍遍的朗读甚至叫喊中被唤醒。

    而在朗诵“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这首民谣时,张老师又是这样设计的:

    先让学生自由念读民歌,然后抓住“三月的和风”与“小溪的流水”让学生体味母亲吟唱民歌时的速度与旋律,并且特别提示学生“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这时,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歌声响起来了。轻轻的,缓缓的,像月光移过篱笆与屋檐。

    民谣就在这种天籁般的歌声中,慢慢“醒”来了……就像干国祥老师在评课时说的那样:那些死的文字,被一位叫张学青的“王子”吻活了。

    2.朗读——唤醒情感

    情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先天禀赋。培养人的情感,找回迷失的情感,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一篇好的文章,我们通过朗读似乎能听到作者心灵的脉动,体会到他情感的流淌和思绪的奔涌。所以,朗读,是唤醒我们情感的最好途径。

    张敬义《明天,我们毕业》教学赏析:

    师:在作者的心中,老师的形象为什么会这样美好呢?我们边朗读,边体会。

    生:(读)敬爱的老师,回顾6年的历程,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

    师:(轻柔地)所以在我们心目中——

    生:(齐读)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生:(读)是您,在课堂上……是您,和我们一起……是您……

    师:所以在我们心目中——

    生:(齐读)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生:(读)日夜操劳,您的额头上已爬满了皱纹……

    师:(深情地)所以在我们心目中——

    生:(齐读)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老师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天使,是大树,是海洋。可怎样唤醒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呢?张老师设计了引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联系文中描述的那一幕幕教师关爱学生的场景,通过一唱三叹的朗读,层层蓄势,让“老师的爱”由平面变成了立体,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内心情感。

    3.朗读——唤醒美感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语文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李昂老师在《语言之美》一书中也这样说:“语文,是文学中精挑细选的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一朵朵芳香四溢的奇葩。文学很美,语文至美!”那么,如何让学生领略到“语文的美”呢?方法之一就是让朗读来唤醒美感。

    《月迹》教学片段:

    师:(课件出示段落)请大家读读这段文字,想想院子里的月光怎么样?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略)

    师:作者看到这又白又亮又美的月光,好激动,好兴奋啊!这段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作者用了叠词。玉玉、银银……

    师:老师把这段话变换一下形式,请你们用刚才找到的叠词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出示):

    看那,院子里的月光,

    (玉玉)的,(银银)的。

    月光里,瞧得见那(粗粗)的桂树,

    (疏疏)的枝,(疏疏)的叶,

    那(累累)的骨朵儿,

    不正像天上的繁星儿变的吗?

    师:现在就让我们用诗的语言、诗的感情再把这段话美美地朗读一遍。(生配乐朗读)

    《月迹》是贾平凹先生的一篇美文,他在文章中用叠词描绘出了月光无与伦比的美。朗读是书面语言的书面化,具有移情的作用。学生在朗读这一片段时,赞美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其声亦美,其情亦真,美的画面也好像在眼前展现出来了。尤其是老师通过填叠词巧妙地将这段文字转换成了诗歌,并通过配乐朗读,营造出浓浓的诗意氛围,画面在头脑中,美在想象里,情感流动在心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月光的美”。

    4.朗读——唤醒想象

    朗读的过程是立体的,动态的,随着语音的缓急顿挫,文本就成了一卷长轴,徐徐展开,把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享受到文章中的语言美、自然美、色彩美。这样,学生的想象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唤醒了。

    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就是以朗读唤醒想象的。

    第一步:朗读诗歌,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第二步:再读诗歌,对上述景物进行描述:如婉转歌唱的黄鹂、随风飘拂的翠柳、自由飞翔的白鹭……

    第三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反复读相关的诗句,说说从词语中“看”到或“听”到了什么;

    第四步:音乐渲染,配乐诵读,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歌的画面。

    就这样,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在一阵阵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着文字的美,诗歌的美,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同学们纷纷讲述起眼前浮现的画面:

    “春天来了,窗外的柳树在春风中抽出了嫩绿的叶子,两只美丽的黄鹂鸟在柳枝上唱歌……”

    “天空是那么蓝,那么蓝,就像是蓝色的海洋,多美呀!一行白鹭从天上飞过。”

    ……

    在读书声中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在读书声中倾听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声音,在读书声中感悟文本传达的哲理……让朗读来唤醒文本,唤醒情感,唤醒想象与美感,仿佛听到树与风的交谈,看到树与风的共舞,我们的语文课堂是那么朴素,那么本色,那么美丽。

    推荐访问:朗读 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