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选择的西化:两种审美态度及其现代命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09:10:32 点击:

    摘 要:中国美学的现代化是选择的西化,即根据中国美学的本土运作机制而作出的主动和积极的选择,换一个角度讲,这种选择的西化就是西方美学的中国化,中国美学的现代化是中国美学选择的西化和西方美学中国化的双向逆行运动,这是中西美学融合的基本途径。和世界上其他文明相比较,中国社会宗教色彩淡漠,以诗歌为代表的文艺的地位显赫,儒家的“诗教”和“乐教”观念及其艺术的实践,构成了中国传统和主流的审美态度,儒学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因此成为主流。道家的“虚无”、“静寂”等超越尘俗的非功利审美态度因与儒家抵触而偏安于山水画一隅,奠定了中国美学接受以康德为代表非功利主义美学的基础,康德美学在中国与在西方的地位并不相称。当代中国退居边缘的山水画最终被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挤压和收编,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领域,非功利主义的审美态度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关键词: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审美态度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5-0136-0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理论界的“全盘西化”和“他者化”的批判成为一种潮流,这种观点和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民族主义话语相联系而迅速走红。这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进而扭曲了历史事实本身,它不仅未能达到柯文(PauI A,cohen)“在中国发现历史”的应有水准,甚至也未能达到费正清(John K,Fairbank)“冲击一回应”的陈旧模式,因为在中国美学与文艺思想已经“全盘西化”的想象性叙述中,中国美学在面临西方冲击时已经成为“死狗”,连起码的回应能力也丧失了,这样的叙述是背离历史事实的。

    其实不管哪一种文化,它们都有某些共同特征,包括文化是习得的和可分享的。美学思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样是习得的,不仅可以被同一个民族国家的人们所分享,而且可以被不同的民族国家的人们所分享。接受异国美学的历史进程,也就是根据本国美学传统和现实需要有选择地接受并进而加以融合的过程,不同文化的美学交汇因此形成了既相通又相异的绚丽景观。

    中国美学的现代化是选择的西化,即根据中国美学的本土运作机制而作出的主动和积极的选择。换一个角度讲,这种选择的西化就是西方美学的中国化。中国美学的现代化是中国美学选择的西化和西方美学中国化的双向逆行运动,这是中西美学融合的基本途径。在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等方面,西方美学曾经给予中国美学以强大影响并且仍然在持续施加影响的同时,中国传统的审美态度与艺术趣味依然制约着中国现代美学与艺术的基本走向。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及在东亚文明中的主导性作用,深入探究在带有浓厚西化色彩的中国现代美学框架内,中国本土美学的多元传统的地位与作用,不仅对理解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逻辑发展,而且对其他后发展国家美学与西方强势美学的交汇,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现实启示作用。

    1

    和世界上其他文明相比较,中国文化在先秦就已经定型并具备这样的显著特征: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宗教色彩非常淡漠,以诗歌为代表的文艺的地位异常显赫,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当时的鬼神思想以一种中国式的独特智慧加以处理,存而不论,采取一种既敬重又存疑的矛盾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认为,人生应持积极有为的态度,不必求助鬼神,应重视生而不必考虑死后的问题;重人事,轻鬼神,把当时搞不清楚的事情搁置一边,这是一种聪明而又实事求是的做法。由于儒家学说在日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支配性地位,这种思想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既限制了中国人宗教意识的充分发展,又为中国文艺特别是诗歌留出了独特的发展空间。

    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道德教化的作用主要由宗教来承担,许多人都是从宗教信仰中获得伦理准则。《圣经》的“摩西十戒”和佛教、伊斯兰教的诸多戒律等都是如此,这样文艺就不必承担过分繁重的道德教育功能。我们不妨做一个对照。在“美国之音”的网站上,“艺术与娱乐”(Arts and Entertainment)划分为同一个栏目,这表达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对艺术的一种基本观念;而在中国传统中,“诗教”和“乐教”——艺术与(道德)教育紧密相联。中西之间这种关于文艺观念的认知,从关于“文化产业”一词的翻译上也体现出来。由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一词,在德语中与“文化产业”并无分别,均为Kultur Industrie,但在汉语中二者有着不同的修辞色彩:我国过去译为“文化工业”含有贬义,现在译为“文化产业”则是中性的。对照中外统计学分类资料,我国相对应的分类应是“行业”,这才是在汉语语境中更为准确的把握。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不认同文化产业的存在;美国的名词概念是娱乐产业,娱乐产业生产的产品和其他行业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异”。这些有趣的对比显示出中西文艺在伦理道德领域承担的不同角色。

    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宗教意识普遍淡薄,但是我们自有取代宗教而解决道德教育的途径。作为中国古代思想主流的儒学学说,其主要思路是关注于非宗教的世俗伦理和世俗道德,关注培养文明的个体”。儒家思想的立足点是以德治天下,以德教天下。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就是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国家,用刑法来处罚人们,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是内心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而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来约束他们,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并且自觉地改正错误。在孔子看来,在法律和外部权威的惩罚下,人们通常可以有好的行为,但不能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后一种方法显然比前者要高明得多。

    按照儒家的观念,治国就是管理人民,最好的方法就是对人民进行教育,把人培养为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君子,用道德和礼节来规范社会。在当时学校教育不够发达,也没有新闻传媒的情况下,只有文艺最适合承担道德教育的责任。由于各种文艺体裁样式发展的不平衡性,产生得较早而且较为成熟的诗歌成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则逐渐为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所代替。在古代中国,诗歌占据了在其他文明中宗教所占据的位置。林语堂在《诗》中明确指出,“我觉得中国诗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诗很可称为中国人的宗教”。

    这个思想在作为儒家诗学总纲的《毛诗序》中有完整表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讽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主流思想界提出这个解决中国道德教育的方

    推荐访问:西化 两种 审美 态度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