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古诗词赏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08:10:27 点击:

    摘 要: 随着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语言的中心地位已经被移动,一种全新的多模态表达形式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多模态话语中,各种模态互相作用、 互相补充,在语境中创建意义。本文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从韵律、节奏和形体上赏析古诗词,说明中西不同民族在语言表现力方面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强调这种深层心理因素增进了双方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 古诗词赏析 中西形体诗 格律诗

    一、引言

    一首朗朗上口的好诗,读起来引人入图画之中,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诗的节奏、韵律称为音乐美,诗的引人入胜的内容称为绘画美,诗的外形结构方面称为形体美。一切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美的反映、美的结晶。这种美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包括构思、语言、意象等;外在美包括形式、色彩、声音等。艺术家们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构成艺术的诸因素结合得更紧密一些,使艺术作品产生更理想的艺术效果,从而具有更大的魅力。

    诗主要是凭借语言文字使“情趣意象化”。读者可以从视觉模态去感受诗的优美,也可以从听觉模态去感受诗的优美,还可以从思维和想象中去感受诗的优美。尽管中西方人的审美角度不同,然而双方的诗人都在诗的创作中利用语言自身的优势,发挥诗的韵律美和形体美及抒情艺术效果。因此,双方构成语言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具有相似的地方。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从韵律、节奏和形体上赏析古诗词,说明了中西不同民族在语言表现力方面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强调这种深层心理因素增进了双方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内在特征。Halliday(1985:4)认为除了语言,人们还有许多表达意义的方法,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有些学者根据Halliday(1978/1994)的符号理论尝试解释各种模态的语法,O’Toole(1994)和Kress & van Leeuwen(1996)的视觉符号学、van Leeuwen(1999)的声音符号学等。语言是文化中的一套符号系统,但语言的这一意义潜势最具有系统性。Halliday(1977/2003)就指出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三层的编码系统,即意义、表达,以及位于其中的词汇语法。Halliday(1985:10)把在情景语境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语言实例称作语篇,并认为语篇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也可以是其他的表达媒介。这就是说,语篇的媒介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使用某种符号系统作为表达媒介,也可以是多种模态的结合。

    符号系统的不同在于它们使用的是不同的模态资源。语篇、绘画、音乐等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不同表达模态来体现。不同符号模态采取不同创建意义的方法,因媒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创建不同的意义(Baldry & Thibault,2006)。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形成多纬的意义表达空间。

    当我们赏析一首古诗词时,不仅要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而且要从思维和想象的主体意识模态进行分析,然后将各种模态的意义进行整合,以此来构建文本的整体意义,挖掘诗人的创作意念。

    三、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古诗词赏析

    (一)基于视觉模态分析下的古诗词赏析

    1.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1912年5月14日为哀悼“泰坦尼克号”遇难者,写下了一首蕴涵哲理的诗“合二为一”(The Convergence of the Twain)。下面摘选诗中第一节和第四节。

    In a solitude of the sea

    Deep from human vanity

    And the Pride of Life that planned her,stilly couches she

    Jewels in joy designed

    To ravish the sensuous mind

    Lie lightless all their sparkles bleared and black and blind

    哈代有意识地将诗行排列成一艘巨型客轮的形状。这种排列形式也可理解为矗立的冰山。泰坦尼克号(Titanic)曾被誉为“生活的骄傲”、“人类的荣耀”、“万无一失”的巨轮,但在她的处女航中就遇到了灭顶之灾,被自然的力量彻底击败,这不能不说是对人类文明和工业化的一个绝妙讽刺。

    2.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对诗歌创作的主张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他的一首题为“诗”的“金字诗”中,字数依次递增。

    (二)基于听觉模态分析下的古诗词赏析

    1.一代诗豪李商隐的七言格律《无题》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

    无题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音韵方面,形成四步四拍的节奏,即二二一二式,和二二二一式。偶句末押韵,颈联和颔联对仗,句式相同,词性相对,选词不犯重,词意相关,平仄相粘。语言富于变化,富有表现力,亦富音乐性。

    2.Jane Taylor(1783—1824)的Star

    Star

    Twinkle/twinkle/little/star

    How I/wonder/what you/are.

    Up a/bove the/world so/high

    Like a/diamond/in the/sky.

    扬抑格(trochee)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该诗为四音步扬抑格。每行的最后一个音步省略了非重读音节,仍然属于扬抑格。

    (三)基于思维和想象的主体意识模态分析下的古诗词赏析

    诗的内在美包括构思、意象等。诗主要是凭借语言文字使“情趣意象化”。读者的感受是通过思维和想象,是间接的。换句话说,是依靠读者的主体意识去感受其中的内在美,并且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中的第73首,诗歌前3节分别用3种意象比喻将要走到尽头的人生,并且层层递进,一节比一节紧迫。第一节是年末(树木一岁一枯荣),第2节是日末(太阳一日一升降),第3节是已成灰烬的火焰之将灭(一旦熄灭再不复燃)。这三节通力营造一种绝望的气氛,为第4节偶句点题作铺垫:要珍惜你不久于人世的爱人。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东风”、“百花”、“春蚕”、“蜡烛”、“晓镜”、“月光”、“蓬山”、“青鸟”都是意象词,营造一种融铸着痛苦、失望而缠绵、执着的情感。

    (四)不同民族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很多方面审美角度不同。比如在戏剧方面,前者重模仿,重再现重时间地点情节的完整一致,后者重虚拟、重程式、重传神;在绘画方面,前者重写实、重块面、重焦点透视,后者重写意、重线条、重散文透视。然面在诗的形体美、韵律节奏美及意象方面,却有如此相似之处。这种现象反映了双方的诗人都在努力挖掘、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发挥语言自身的优势,以足够丰富的表现力给人们的视觉、听觉、意象以美感。无论赏析中国还是西方古诗词,都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因此,中西不同民族具有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西形体诗、格律诗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还从思维和想象的主体意识模态进行分析,探讨从韵律、节奏和形体上赏析古诗词,感受它们的内在美和外在美。通过诗的形体美、韵律节奏美及意象美,反映了双方的诗人都在努力挖掘、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发挥语言自身的优势。以足够丰富的表现力给人们的视觉、听觉、意象以美感。说明中西不同民族在语言表现力方面具有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正是这种深层心理因素增进了双方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参考文献:

    [1]Baldry,A.and Thibault,P.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A.Multimedia Tool Kit and Course Book with Associated on Line Courses[M].London and Oakville:Equinox,2006.

    [2]Halliday,M.A.K.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London:Edward Arnold,1978.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1985.

    [4]Kress,G.and 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5]胡壮麟.意义的多模态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6,(6):3-12.

    [6]杨信彰.多模态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J].外语教学,2009,(4).

    [7]万宾.从文体学视角看格律诗的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9]高峰.从曲子词到格律诗[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

    [10]何功杰.漫话形体诗[J].域外视野,2004,(10).

    推荐访问:古诗词 赏析 话语 多模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