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唐宋词梦意象创作溯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08:00:24 点击:

    摘要:唐宋词中构设了大量的梦意象,呈现出突变式的文学景观,“梦意象”由此成为解读唐宋词有意义的切入点。通过对近十年来的相关学术文献资料作细读整理,笔者从意象运用、学科交集、唐宋词阶段性特点等方面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与该课题相关的学术成果,丰富和完善唐宋词梦意象课题的理论基础及文本背景素材。本文结论是梦意象课题的先导性概述,对相关课题在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环节的设计或研究结论的定性方面具有类比、引用或借鉴价值。

    关键词:唐宋词;意象;梦;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侯夏娜,女,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审美文艺专业,主讲《大学语文》、《艺术概论》、《美学基础》等课程。

    [中图分类号]: I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2

    我国具有悠久的梦文学创作传统,大量以“梦”的形式出现乃至以“梦”为主题的意象描写,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单元。唐宋梦词是其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类别。梦意象作为唐宋词中的文学要素,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张力,更承载了特定社会氛围下的审美模式和时代精神。“梦意象”已经成为唐宋词作研究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

    从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大多研究聚焦于作品鉴赏或作者介绍方面等个案的切片式分析,涉猎较窄、研究范式也趋于单一,对研究对象缺乏基于文学发展的宏观整体把握。故而,本文旨在广泛宏观的层面搜集整理、归纳分析唐宋词梦意象近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意象运用、学科交集、唐宋词阶段性特点等方面丰富和完善唐宋词梦意象课题的理论基础及文本背景,试图从文学发展传承的角度梳理唐宋词以前梦意象创作的文学渊源,突显梦意象在唐宋词中异于其他时期、其他文体的艺术特色,从而为唐宋词领域梦意象的研究提供多侧面、多层次的理论素材和方法技术准备。

    一、唐宋梦词的发展特色

    梦意象在唐宋词中已形成蔚为壮观的文学现象。这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也是当时的社会时代主题的投射。结合词文体的发展轨迹及时代主题,较之以此前的梦意象创作,唐宋词的梦意象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1)晚唐五代至北宋中前期——情爱之梦

    这时期的梦意象主要以情爱主题为基调,整体上是一种“香艳、柔媚、伤悲”的词体风格。具体来说,晚唐时期的梦意象整体显得较为直率、感性和细腻,常以女性视角为主,表达对情爱的追求和苦闷。在北宋前期,词人尝试把身世之感与风尘恋情相融合,梦境逐渐走从闺阁绣楼自怨自怜的狭窄场景,而有羁旅离别等较为宏大的气象。在晏殊、欧阳修等词人的创作中,梦意象初步具备了哲思化和写意性的倾向,体现的不仅是情感和诉求,也是学识与修养。

    (2)北宋中后期——人生之梦

    该时期的梦意象渐摆脱了单纯儿女之情的倾诉,开始渗透进深沉的人生感悟,突显的是才人志士的逸情浩气,掺杂着忧生忧世的思索(如苏轼)。既使是儿女闲情的旧曲重写,词人也不再刻意地抒写沉重,而是在哀愁中多了一些理智的观照,常以轻柔的笔调把这种忧愁加以美化和诗意化(如秦观),这可以说是词人在敏锐中表达自己内省的智慧。此时的“梦”已不再单纯视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段,而更多地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符号,是一种“士心襟胞”的写照。

    (3)南渡时期——故国之梦

    南宋政局的动荡,梦词走出了个体儿女情长或生命哲理的感受,这时期的梦意象主题是复杂多元的。围绕着以抗敌报国的中心题材(如辛弃疾),梦意象随之延伸出归隐尘世之梦(如朱敦儒)和绵绵长恨的伤痕之梦(如姜夔和吴文英)。这里的梦意象模式更典型地体现出“梦是理想典的外化,是现实不得志的弥补”这一特质,梦境由普泛化的抒情向具体化的纪实转变,有着较为明显的叙事性特征。在当时社会主题的感召下,“悲愤、悲壮和悲伤”是此时梦意象情感的主要基调,呈现出一种男性力度美的倾向。

    二、唐宋词梦意象的运用

    通过“中国知识资源网”作文献检索,掌握近十年来与唐宋梦词梦意象有关的文献72篇,其中属于宏观研究范畴的文章有16篇,其余绝大部分从微观角度,围绕代表性词人的梦词展开。

    (1)宏观层面:词作整体观照

    唐宋词梦意象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基于唐宋词整体范畴对唐宋梦词的运用描写等方面的探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分析“梦词”的思想情感和主旨内涵:如冯灵指出宋词中梦具有感叹世事、恋情、爱国的含义;高帆把唐宋梦词中分为情爱、政治和人生之三类主题,并从意境美、人性美和悲剧美阐释梦词的美学意义。二是对词中的梦意象描写心理状态的分析:如户晓辉从精神分析学角度,以唐宋词为例探讨梦与诗词乃至艺术创作的关系;龙慧萍等从社会文化领域探索宋词中“梦”与宋人的心态;欧阳秀敏则探讨了宋词中多梦的历史文化内涵。三是对梦意象描写的比较分析:如杨海明分别就温庭筠与晏几道式的“绮梦”、李煜与苏轼式的“浮生梦”、陆游、辛弃疾式的“失路英雄梦”, 关注不同梦词间的共性及个性特征。

    (2)微观层面:具体词人词作

    对唐宋词的梦意象研究始于对特定作品的焦点研究。其中,以对苏轼悼妻梦词《江城子》的鉴赏文为风气先。唐宋词梦意象微观层面的分析主要针对唐宋代表性词人的梦意象词作进行分析,有代表性的词人词作往往是研究的热点,非主流的词人梦作未受到足够的关注。

    对代表词人梦意象词作研究举例如下:①李煜:成松柳、耿蕊结合词人际运,将梦意象归纳为男欢女爱、抚今追昔、人生无常三类。何富鉴比较了纳兰性德与李煜梦词的创作心理及情感内容。②晏几道:通过对比纳兰性德梦词,吕菲指出小晏常以“她梦”表达自己对往昔追忆和世事无常之叹。林家英总结晏殊、晏几道两位词人的夕阳、明月与梦三类意象的共通点。③辛弃疾:徐宏沛结合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和词人境遇,把握其创作动机及中晚年思想心理状态。④李清照:耿蕊认为梦意象是李词中愁情最具个性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侯智芳则结合词人际遇,将词人梦词内容分为青春之梦、相思之梦和怀乡之梦。⑤苏轼:郑园围绕人生如梦,分析词中的时间观主要为伤老之叹和如梦意识。胡玉萍从生理、宗教、人生体验、多情个性等方面论述苏轼与汤显祖梦溶抒情与叙事为一体的文学创作。⑥吴文英:王倩针对词人隐晦的意象特点,指出其梦词密集而脓挚、意象片段化,其中隐含归梦和恐惧心理。

    三、唐宋词梦意象与不同学科领域的交融

    (1)文学领域

    广义上的梦意象确切地说是根植于梦文学领域。其梦意象研究,就文献所及主要是针对各类文学体裁涉梦创作的整体面貌与艺术特征。如李鹏飞、张桂琴、王美花、胡红娅分别就唐传奇、明清梦幻小说、古代戏曲中梦意象的叙事情节、审美造诣和文化内涵方面作探讨。傅正谷的《中国梦文学史》通过对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散文、诗赋中的梦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考证,提出“中国梦文学”概念和“梦幻主义主潮说”是中国古代梦文学的总体特征。

    (2)美学领域

    梦意象中的美学分析是研究领域较薄弱平淡的环节。邹强博士借助美学的方法与视角,对中国古代文本经典的梦意象进行史论结合的解读,揭示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为梦意象美学研究打开新局面。王文革博士结合美学与文学的角度探讨了文学梦的基本特征和文学功能,揭示出文学梦的一般审美特质,深化和推进了梦文学创作。

    (3)社会文化领域

    与梦有关的文化,是通过梦的形式或从梦的视角反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卓松盛是最早提出建立“中国梦文化学”的构想的学者。刘文英的著作全面考察了中国古代梦的迷信和梦的理论探索,是有关梦文化的一部小百科式全书。还有一些学者或从梦文化与佛教、道教的关系探讨其思想渊源,或借助现代科学理论,对梦的本质意义从生理和心理作探讨,或基于弗洛伊德关于梦与文学的理论衍生梦与文学之间的艺术关系等方面作研究尝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梦意象作为唐宋词中的文学作品的重要构件,彰显出丰富的文学表现力和艺术张力。唐宋词作对梦意象的广泛运用,既是源远文学创作传统的传承,也是独特的社会时代主题的选择。就笔者对近十年来唐宋词梦意象文献研究所及,学界对唐宋词梦意象的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研究对象的作深入、细化剖析,拓宽了研究视野,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但是,在数量众多的文章资料中,大多聚焦于作品鉴赏或作者介绍方面,或关注具体的梦对于具体文本的意义,或关注具体的梦对于具体语境的意义。整体而言,唐宋词的梦意象研究同时存在于文学、文化学和美学范畴,同时具有文本和时代所赋予的研究独特性。梦意象在词中的具体建构方式、相应的文学创作实践和美学鉴赏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值得研究者投以更多关注视角。

    参考文献:

    1、邹强.《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齐鲁书社,2007

    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杨辉.《论意象的文学态势》,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4、苏珊·朗格著. 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滕守尧主编.《审美心理描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辛衍君.《唐宋词意象的符号学阐释》,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

    7、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8、刘文英,曹田玉.《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9、夏之放.《文学意象论》,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10、高帆.《唐宋梦词探析》,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

    推荐访问:溯源 唐宋 意象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