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论新课改下语文课堂中讲授法的有效实施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07:30:09 点击:

    【摘要】新课程改革掀起了合作学习的浪潮,传统的讲授法遭到质疑与挑战,讲授法到底该不该在语文课堂上被运用,又如何在新课改的精神召唤下有效地使用讲授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列举了在语文课堂上有效使用讲授法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讲授法;有效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掀起了合作学习的浪潮,传统的讲授法遭到质疑与挑战,讲授法到底该不该在语文课堂上被运用,是继续沿用“五步教学法”的老路还是该“另辟蹊径”,笔者以为讲授要讲在点上,即讲在学生探究不出时,讲在学生多元解读有误时。另外,讲授要能展示教师的思考,做到授人以渔。

    一、讲在学生“探究”不出时

    “探究性学习的热潮兴起于新课标出台之后,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最新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究性学习是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只有在师生交流与生生合作的过程中,才能逐渐认清问题的本质,达到探究的目的,因此探究性学习还能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与团结的意识。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而且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当探究的问题是学生力所不及时,教师就要出手相助。“例如教学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问及‘在这篇文章中为什么作者对黛玉以外的所有人物都有具體写实的服饰、外形描写,而独独不描写黛玉,只用了几个写意的模棱两可的语句来勾勒黛玉的神态呢?”这就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读者有深厚的文学积淀与高超的艺术鉴赏能力,此时,教师不宜让学生再做更多的探究,而是需要现身说法、大讲特讲。

    二、讲在多元解读有误解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我们应当珍视学生的阅读经验,不提倡教师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这表明现在的语文课堂不以教师独尊,而需要学生的声音。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一个教师独尊的极端走向学生独尊的极端,完全放弃教师的主导。但是学生的“多元解读”很大程度上是肤浅的、不深刻的,如果一味地肯定学生肤浅的“多元解读”而不加以纠偏,那么学生的认识不可能深刻,作品中深刻的人文内涵,也难以让学生品味。因此,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多元解读”是肤浅的,是还能再进一步的,或者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问及该如何理解文本中“我”的形象时,有的学生这样说:“‘我’总是沉湎于自己的小天地。”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我不是一个好丈夫,总是在想漂亮的女人。”这时,教师绝对不能盲目肯定学生肤浅的解读,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荷塘月色》的时代背景,并引导学生从时代的角度重新审视“我”的形象。

    三、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

    崔允漷教授经过研究,提出讲授型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思维可视化水平很低,而学生又往往希望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展示教师自身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做到新课程要求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纯粹的讲解自己是怎么去阅读一篇散文、鉴赏一首诗歌或是欣赏一篇古文的;二是在讲授的过程中设置一系列有逻辑联系并且层层递进的问题,在合适的时候提出,不断激起学生思考的火花,并在学生“探究不出”或“多元解读有误”时适时讲解,更重要的是要留充足的时间总结这节课所学到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在解决同类问题的时候要从这些角度去思考、解决。第一种方法操作起来较为简单,现在重点介绍第二种方法。

    以人教版必修一的现代诗《雨巷》为例,高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戴望舒的现代抒情诗,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不懂、读不出诗歌的情感。《雨巷》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忧郁的意象与意境,二是整齐的形式与朗朗上口的韵律,三是忧愁的情感。那么教师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这首诗歌乃至赏析这种类型的诗歌时,便要按照由浅至深的顺序,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即让学生先认识诗歌中已经呈现出来的意象,并让学生走进由这一个个意象所构成的整体的意境,例如:教师可设问“圈出《雨巷》一诗中出现的所有意象,总结它们的特征”“用你优美的语言向我们描述《雨巷》所呈现的场景”(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讲解、点拨),在学生已初步熟悉诗歌以后,接着带领学生品味诗歌的情感,此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诗歌写作背景,并可设问“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探究诗歌情感(教师依然要适时讲解)。最后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诗歌的形式,可设问“这首诗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相同,从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这样写对表达情感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形式(教师依然要适时讲解)。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讲授欣赏诗歌的方法,即要从分析意象入手、接着领悟意境、然后结合背景品味情感、最后从整体上来欣赏诗歌的节奏韵律与形式,要遵循一个由浅入深的顺序。

    参考文献

    [1]高永洁.讲授法在语文新课改实验中的实施[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2]徐洁.讲授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0(6).

    [3]杨立红.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课堂教学讲授法运用有效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4]王晓玲.《林黛玉进贾府》中缘何没有林黛玉的服饰描写[J]. 中学语文教学,2013(3).

    [5]杨玉艳.浅析林黛玉的服饰未写之谜——用新视角解读老课文《林黛玉进贾府》[J].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2011(4).

    [6]刘珊珊.认知诗学理论对戴望舒《雨巷》的解读与赏析[J]. 语文学刊,2015.

    [7]王蓓蓓.《雨巷》的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建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编辑:郭恒)

    推荐访问:语文课 讲授 新课改 堂中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