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浅谈汪曾祺作品中意象空间的诗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07:10:10 点击:

    摘 要:在文学文本的诸多文学因素中,意象最具空间化表征。意象独立于时间之外,相对静止,是具备独特的空间特征和性质的结构体。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汪曾祺作品中意象空间的诗化,探寻其作品艺术审美的阐释空间和美学追求。

    关键词:汪曾祺;意象空间;诗化

    一、意象空间的阐释

    意象,作为客观物象之于语言的投射物,在文本中内涵丰富,超越普通语汇而存在,是主观观念与客观物质的综合体。意象的物质外壳是语汇,以文字和语音形式存在,代表现实中某事物、某事件或是某种情境等具体物质。语汇是物化符号,标示、分析、解释着意象,是意象的外在形式。意象处于文本的语汇与客观物质相结合的二元结构中,以其提供的生物形象,丰富着观念和经验等内在物。

    语汇与其所代表的事件、事物或是情境之间,依靠个人实现具象与想象之间的转换与连接。对于文本的创作者来说,意象包含其个人经验,伴随着身体感官所知觉的诸多形象,与诸多感觉综合,构成一个意象空间。例如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非常多的一个意象:“月”。月相的变化,时常勾起凄冷、感伤、孤寂、相思、虚幻等情怀,如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難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色朦胧,月光笼照下的万物皆自带美感,让人感到诗意的美好,如“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都在短短数语中合成复杂的“月”的意象空间,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与其时常伴随的凄冷、感伤等情怀一起储存在人的知觉中,包含经验的空间。

    二、意象空间诗化的追寻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意象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古典诗词中,成功的意象营造,往往可作为品评诗词艺术得失成败的标准。“中国诗歌长于意象抒情,它所创造的闪光的意象,随时从这种处于文学正宗地位的文体向其他文体渗透。”[1]换句话说,意象抒情方式,已不限于歌批评领域,逐渐被叙事文体所吸纳。新文学运动之后,白话小说得以迅速发展,由于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许多中国文人仍然遵循中国古典美学理念,在其创作中体现其“诗性追寻”,使得其作品呈现出古典的诗性韵味。小说因其文体特色,可以发挥的空间更大,结构更灵活,诗性意象空间的营造更为丰富。这种趋势发展到汪曾祺,可以说是诗性文人的典型代表。黄子平在《汪曾祺的散文》一文中谈到,中国文学史一条中断已久的“史的线索”的接续,“这便是从鲁迅的《故乡》、《社戏》,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师陀的《果园城记》等作品延续下来的现代抒情小说的线索。……在阶级斗争为纲愈演愈烈的年代里,这一路小说自然趋于式微,销声匿迹。《受戒》、《异秉》的发表,犹如地泉之涌出,使鲁迅开辟的现代小说的多种源流(写实、讽刺、抒情)之一脉,得以赓续”。[2]

    汪曾祺自述:“我读过废名的小说《桃园》、《竹林的故事》、《桥》、《枣》……都很喜欢。在昆明读过周作人写的《怀废名》。他说废名的小说的一个特点是注重文章之美。”“我的老师沈从文承认他受过废名影响。他曾写评论,把自己的几篇小说和废名的几篇对比。……一个成名的作家这样坦率而谦逊的态度是令人感动的。”“我跟废名不一样,但是我确实受过他的影响,现在还能看得出来。”[3]

    沈从文十分善于营造意象空间,如《八骏图》中的“大海”,既是故事发生的场景,又隐喻着爱情和欲望。他对“野花”这一意象更是情有独钟,在许多作品中都可见到,如《雨后》中满地灿烂盛开的野花,象征着原始生命力和性爱;《月下小景》枯萎了的野花,象征着纯真爱情的陨落;《夫妇》中的野花,则象征着现代文明侵袭下的人性。《边城》中,沈从文建构了“塔”的意象空间,人物故事发生在“塔”边,而塔的坍倒与修复,则与祖父的死和翠翠的梦想呼应叠加,使得“塔”成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无独有偶,废名也十分钟爱“塔”的意象,他在小说《桥》中构建了塔的意象,多与宗教传说、典故相连。在《桥﹒洲》一章中,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用乱石堆成的塔用以超度亡灵,塔的意象寄予了废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桥﹒塔》一章中,写小林游历礼拜堂塔时的所闻所感,塔的意象隐喻着超脱世事无常及人生悲苦的理想。此外,在《河上柳》中,废名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柳”意象,叙述陈老爹的命运,“柳” 谐音“留”,往往用以表达离愁别绪。

    汪曾祺师承沈从文,又受到废名的影响,在创作风格上与二人相似,在创作实践上体现了对“文学的诗性”的追求。此外,汪曾祺出身于传统的书香门第,其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喜欢收集书画。受到祖父的影响,汪曾祺自小便耳濡目染,幼年勤于研习书画,其功底可谓深厚,及至成年,在书画上颇有造诣。书画修养深深影响着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文学修养也反过来滋养了他的书画艺术,二者相得益彰。

    三、意象空间诗化的营造

    汪曾祺运用绘画的技巧、手法融入文学创作中,注重空间意象的营造,淡化了小说情节,突出了情调氛围,且时常使用留白,促使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去体味“言外之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绘画般的美感,体现出浓郁的诗性意蕴。

    小说《受戒》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一种诗意美,特别是小说结尾中营造了一个诗意的意象空间,“芦花”“蒲棒”“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等景物,多姿多彩,野性十足,生命力强,是对男女主人公天然纯真的爱情的绝佳隐喻。

    汪曾祺营造意象空间时,多着力刻画某一场景,截取一个平面进行描写而取消景深的层次感,画面感强,突出体现意境的诗意美。“写小说不比写散文诗,语言不必那样精致。但是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4]他语言清丽散淡,似画笔的线条,随意点染出的画面如同一首小诗,意境深邃,回味悠长。如《大淖记事》中,描写大淖的四季变化之景:

    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萎篙,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

    ——《大淖记事》

    这段景物描写,如同一幅四连的中国水墨山水写意画,笔墨疏落有致,具有静谧淡雅的意境之美。中国传统绘画技巧讲究“藏与显”、“虚与实”相结合的手法,认为“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显,境界愈小”,藏露隐显间,吸引读者品味咂摸,发挥主体性,结合自身的经验展开联想,放飞想象的翅膀,欣赏诗意情趣。

    四、结语

    汪曾祺在其创作中构建诗化的意象空间,增强了作品的暗示性、含蓄性,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显示了他在文学创作艺术上对中国古典审美意境的追求,以及对挖掘现代文学隐喻功能、增强作品象征化方面的努力,扩大了作品艺术审美的阐释空间,也体现了他对平和淡远、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68.

    [2]黄子平.汪曾祺的散文[J].作品与争鸣,1989(5).

    [3]汪曾祺.谈风格[A].梁由之.汪曾祺文存(第5卷)[C].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99-106.

    [4]汪曾祺.“揉面”——谈语言[A].梁由之.汪曾祺文存(第5卷)[C].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26.

    作者简介

    林凤清(1982.3~),女,汉族,广西博白人,广西师范学院,在职研究生班学历,学士学位,南宁市位子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小学语文教学等。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南宁市位子渌小学)

    推荐访问:意象 浅谈 的诗 作品 汪曾祺